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角镜     
木卫二上可能有生命 航空航天局8月13日公布了“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在距离木卫二(欧罗巴)10万英里左右拍摄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木卫二白色的冰层之上浅浅的沟壑纵横,很象地球两极的浮冰,说明这些冰层曾受到巨大的力作用。但木卫二表面的坑却很少,说明木卫二形成的年代较晚,受彗星、小行星撞击的次数较少,外界天体的冲撞对木卫二表面特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正>十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知道,木星的卫星木卫二表面冰层之下的海洋中可能存在生命。美国航宇局(NASA)正在按部就班地谨慎实施一个计划,力图在下一个十年查清真相。2016年,美国国会在当年的拨款法案中,要求NASA向木卫二发射"一个携带有着陆器的轨道飞行器"并且发射的时间"不晚于2022年"。NASA总部则已经批准了对木卫二着陆器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但尚未批准开工建造。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寻找地外生命广受世人关注。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已经确定,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的8颗大行星上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但是,这8颗大行星周围都有各自的卫星绕其运转,这些卫星上会不会有生命存在呢?最近,伽利略木星探测器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木卫二这颗冰冻的星球上。 木卫二是木星的4颗大卫星中最明亮的一颗,它的半径约1570千米,轨道长半径为670000千米。根据早期旅行者2号获得的照片得知,  相似文献   

4.
木卫二是木星的第六颗已知卫星,论大小它是老四,其表面物质为水冰。木卫二与木卫一一样,都是岩质星球,而且它们的主要化学组分亦大体一致,都是由硅酸盐岩石构成,只是木卫二只有一层薄薄的冰的外壳(资料表明,其表面冰层的厚度不超过150千米)。从"伽利略"号传回的资料表明,木  相似文献   

5.
<正>3月28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历时20年的研发之后,对木卫二的探索终于即将拉开新的帷幕。这也许将成为我们在太阳系中找到外星生命的最佳机会,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木卫二生命假说木卫二又名欧罗巴,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63个卫星中一颗冰封的卫星,仅比月球稍小一点儿,直径为3100千米,在距离木星67万千米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它被木星潮汐锁定,如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样,永远面对着木星。与月球不同的是,木卫二具有含氧的稀薄大气层。以前的航天探测器发回地  相似文献   

6.
<正>据法新社报道,法国科研人员日前宣称,木星冰冷的卫星木卫二可能拥有与地球类似的活动构造板块。由于此前科学界一直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所独有的,因而这一新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原来的研究曾提出木卫二生命假说,新的研究成果又充实了此一结论。那么,木卫二对人类的宜居性到底有多大?未来人类又将如何探测它呢?或拥有板块结构木星是太阳的第五颗行星,也是  相似文献   

7.
航天简讯     
天文学家发现木卫欧罗巴大气层中的氧气分析哈勃空间望远镜数据的天文学家证实,木卫欧罗巴被一层极薄的氧气包围着。木卫欧罗巴大气层的氧气是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和巴尔的摩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的。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氧气不是欧罗巴上存在生命的迹象,因为那里的表面温度低到一230F。他们已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氧分子O2是在阳光和带电尘埃粒子撞击木卫欧罗巴冰表面时产生的。这些数据是1994年6月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戈达德高分辨率光谱仪产生的。该光谱仪记录了氧分子的紫外线信号。章程译自1995-03-20~…  相似文献   

8.
1997年 12月 8日~ 12日,在美国三藩市举行的地球物理协会会议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太空科学高级研究员巴富及科迪斯的报告指出,无人驾驶太空探测船“伽利略”号正环绕木星及其卫星做出探索。根据由探测船上传来的“紫外光分光仪”的资料,有以下发现:离木星最远也是最大的四颗卫星之一的“卡利斯托”,发现有氢原子逸出,这表明此颗卫星的冰层之下可能有氧气存在。科学家推测,“卡利斯托”上的冰层受到太阳光照射,从而分解成氢原子及氧原子。其实,在 1996年“伽利略”号就已发现在“卡利斯托”邻近的卫星“简尼美”,同样逸出氢原…  相似文献   

9.
X射线是1895年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他也因这一伟大的发现于1901年荣获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即它的穿透力极强,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有亲身体验,医院里甚至把拍X光片也叫照透视。然而,X光却不能穿透地球大气层。天体发出的X射线辐射因为被地球大气严重吸收而几乎完全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相似文献   

10.
正木星探测木星是太阳系内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在地球上我们借助望远镜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它的带状表面、大红斑以及它的几颗卫星。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而且卫星众多,截至2018年,已知卫星数量至少有79个。  相似文献   

11.
人类自从进入空间时代以来,天文学家就梦想把望远镜送到太空中去观察宇宙,因为浓密的大气层是天文学家观测研究宇宙天体的一大障碍。有一位科学家描绘得很形象,他说:“在地面上观测恒星是很费劲的,就像从湖底去看飞鸟一样困难。”地球大气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光有衍射效应,一个点光源经过大气以后会变成一个衍射斑,比如用地面望远镜不可能把一对近距双星分辨清楚,这就是大气衍射效应造成的,这大大降低了地面望远镜的  相似文献   

12.
X射线是1895年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他也因这一伟大的发现于1901年荣获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即它的穿透力极强,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有亲身体验,医院里甚至把拍X光片也叫照透视.然而,X光却不能穿透地球大气层.  相似文献   

13.
正假如在木卫二上的海洋和地球上的海洋之间建造一个虹吸装置,会怎样呢?建成后,它会流动吗?(我们有个点子,想瓶装木卫二上的水,然后出售。)不会,但我很喜欢你后面说的那个点子。虹吸管很是奇妙——它能仅用一根管子和重力,就把水泵上来并越过障碍物。你能用它泵空一个游泳池里的水,或是填满各种奇形怪状的容器,或是解决许多与此类似的麻烦。乍一看这一点可能并不明显,但事实上虹吸是因为大气压强。回答木卫二的那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亮度仅次于金星的木星,被一层厚度超过1000千米的浓密大气所包裹。大气层中的1个大旋涡形成了木星的大红斑,从发现至今已300多年未见消减。 17世纪大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天文观测,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后人通常将其称为伽利略卫星。为了研究上的方便,现在人们经常将其称作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这4颗卫星在众多的木星卫星中,不仅体积最大,而且距离木星较近。  相似文献   

15.
空间扫描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发现木卫二存在海洋的新证据 它于 1月 3日从木卫二上空 3 51 km的位置飞过时测量了木卫二的磁场 ,发现木卫二的北磁极的确存在反向现象 ,似乎是每隔大约 5.5h就发生 1次磁反向。对此 ,最好的解释是其表层下面存在着导电性液体——例如咸水。美国拟对付卫星激光干扰器 美国空间司令部司令 1月 5日说 ,国防部需要用激光进行更多瞄准在轨卫星的试射 ,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敌人在战争中可能采用干扰美国卫星的任何方法 ,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弱点。其他国家正在研制可以干扰美国卫星的激光干扰器。中国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今年将…  相似文献   

16.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发射升空,至今已在轨运行了整整45年,大家都很关心还能运行多久?影响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寿命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和卫星本身的外形、质量,尤其是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时,大气的阻力会不断消耗它的动能,使其高度逐渐降低,特别是远地点高度降得更快,轨道逐渐趋圆,最后在稠密大气层中像流星一样陨落。而阻力的大小取决于大气密度、卫星轨道的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围绕冥王星的第四个卫星。这颗小卫星暂时被编号为P4,是哈勃在观测和寻找冥王星周围的光环时无意中发现的。这颗新发现的卫星是围绕冥王星运行的最小的一颗卫星,它的直径估计在13千米~34千米之间。相比之下,冥王星最大的卫星查龙的直径为1043千米,另外两颗卫星尼克斯和  相似文献   

18.
土星揭秘     
土星光环为什么会消失?如果用望远镜观察土星光环,有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土星光环失踪了。伽利略是最早用望远镜观察到土星附近物体的人,但他不清楚土星附近的物质是什么,他认为可能是"土星的卫星"。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现"土星的卫星"消失了,并记录了这一现象,但没有解释这一现象。今天,科学家认为伽利略当时看到的是土星光环的两端。土星光环与土星赤道面是平行的,站在地球上能看到  相似文献   

19.
X射线是1895年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他也因这一伟大的发现于1901年荣获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即它的穿透力极强,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有亲身体验,医院里甚至把拍X光片也叫照透视。然而,X光却不能穿透地球大气层。  相似文献   

20.
张晋 《飞碟探索》2012,(6):47-47
这个斑驳的景观显示的是第谷陨石坑,它是月球上看起起来最极端的地方之一。然而,天文学家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并不是为了研究第谷,这张图像是为6月5日-6日观察金星穿过太阳表面的凌日现象做准备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不能直接观察太阳,因此天文学家计划把望远镜定位在月球,用月球作为镜子去捕获反射的太阳光,并且隔离穿过金星大气层的小部分光线。这少量的光线包含行星大气层组成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