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赫数对后掠激波和湍流边界层干扰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尖前缘翼诱导激波和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场壁面特性,着重强调马赫数影响。给出2.0≤M≤8.2、a≤35°分离流场中,锥型干扰区内主分离线和再附线位置与无粘激波角β0和迎角a的相关式,证实无粘条件是控制锥型区尺度的主要因素,面高超声速与超声速干扰流中二次分离随激波强度的不同发展,表明干扰流场的细致结构与可压缩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扇形和圆形气膜冷却孔的流动和传热实验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对流向倾角α为60°、锥顶角γ分别为15°和30°的扇形气膜冷却喷孔射流下游的流动和传热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并与相同实验条件下圆孔射流的情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了扇形孔优越的气膜冷却性能和其下游速度边界层等值线的3种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3.
三维定常分离流和涡运动的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和分析了物体表面上的分离形态,指出若分离线从奇点始,该奇点为鞍点;若在奇点终,该奇点为结点。若分离线上有很多奇点,其鞍点和结点是交替分布的。分离线的起始,可能有三种形态:一种称之为闭式分离的鞍点起始;一种为正常点起始;一种为鞍、结点组合形态起始。可以把正常点起始和距离很近的鞍、结点组合形态起始称之为开式分离。在一定条件下,闭式分离的形态,先转变为鞍、结点组合的形态,然后过渡到正常点的开式分离。第二部分研究了旋涡沿其轴线发展过程中,其横截面流线形态的发展,指出旋涡轴线上物理量λ=(1/ρ)(ρw/z)是决定流线形态的重要参量。如果λ>0,截面流线在涡心附近是稳定的螺旋点形态。如果λ<0,为不稳定的螺旋点形态,如果λ=0,流线形态是中心型的,当沿涡轴λ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时,相应在涡心附近截面流线由稳定螺旋点形态变为不稳定螺旋点形态,或由不稳定螺旋点形态变为稳定螺旋点形态;并且从λ由正到负的变号点起,截面流线产生稳定的极限环,或从λ由负到正的变号点起,产生不稳定的极限环。旋涡破裂只能发生在截面流线为不稳定螺旋点形态的区域中,在通过涡轴的纵向平面内,破裂点处的流线形态是鞍型的。破裂涡的合拢点处在不稳定的极限环区域内。  相似文献   

4.
流动显示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当管道绕任意轴旋转时,管道内的轴向速度分布发生改变,截面上产生二次流动,管道的对流换热特性将引起变化。本文对绕任意轴旋转的管道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绕任意轴旋转管道内的对流换热特性主要由Re(雷诺数),Ro(Rossby数),Pr(普朗特数)数,和α(旋转轴与管道轴线的夹角)四个参数决定。文中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流场结构与摩擦系数比以及温度场与管道Nu数比率随Re数和Ro数的变化规律,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参考了近40年来国外有关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静压探针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多种并发展了二种高超音速静压探针。它们可精确地用于持续工作流场仅为30ms的流场静压测量。实测静压与自由流静压比p_(s,m)/p_(s,∞)=1.009;马赫数比M_(∞m)/M_(∞,)=0.993。实验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宇航研究院的高超音速炮风洞里完成。炮风洞喷管出口气流特性是:(空气)自由流总压比_(t,∞)=25.5MPa,总温T_(t,∞)=1000K;马赫数M_∞=8.30;自由流静压p_(s,∞)=2.13kPa;雷诺数R_e=3.2×10~7。以探针直径D为基准的R_(e,D)=34,000~52,800。这种探针己被用于“管内高超音速流场发展实验研究”中了。  相似文献   

7.
曲率和挠率对圆截面螺旋管道粘性流动的三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Germano的曲线正交坐标系下的完全N-S方程,采用摄动方法求解了圆截面螺旋管道内的粘性流动,得到完全三阶摄动解,研究了曲率和挠率对二次流动和轴向速度的一阶、二阶和三阶作用。在曲率一阶项的作用下,截面上形成方面相反的两个二次涡,轴向速度最大值移向外侧;曲率的二阶项使二次涡的中心移向外侧;在曲率和挠率的高阶项(二阶和三阶)的共同作用下,靠近下半截面的涡增加,同时,二次涡的中心和轴向速度最大值移  相似文献   

8.
薛伟鹏  张华军  唐国庆  曾军 《推进技术》2020,41(8):1730-1739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涡轮叶片平叶尖和凹腔叶尖两种典型叶尖结构泄漏流动的差异,目的是获取叶尖泄漏流与端壁涡系的相互作用机理认识。识别了涡轮叶尖泄漏流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流体源、动力源和损失源,提出叶尖流动模式。结果表明:叶尖泄漏流动的流体源包括压力面侧高压流体、上端壁附面层流体;驱动泄漏流动的动力源为吸力面和压力面之间的横向压力梯度、叶尖与上端壁的相对运动;主要损失源为泄漏流体与主流流体高速剪切形成的泄漏涡、泄漏流体与上端壁通道涡相互作用;通道涡的"低压陷阱"是泄漏流参与通道涡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非定常形式的N-S方程出发,采用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了入射涡对与圆柱及翼型相互作用的流场结构,旨在分析讨论其复杂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如二次涡及三次涡的形成,多涡配对,非定常分离及剪切层的演化等,以及不同的物形及涡对与物体间不同的相对位置对影响。此外,文中还通过分析物面压力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来探讨非常分离的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跨声速粘性-无粘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如何选择湍流边界层反模式的输入量。在FL027多重网格基础上作了局部加密。计算例子表明,本文建议的半逆方法适用于弱激波情形,可用于实际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1.
燃油柱塞泵滑靴副和配流副油膜计算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航空燃油柱塞泵滑靴副及配流副间油液的流动特点,综合考虑挤压效应,热楔效应对油膜厚度的影响,得到满足滑靴副及配流副油膜变化的统一微分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可计算得到滑靴副和配流副油膜厚度在柱塞旋转一周内的变化规律,弥补传统静压支承油膜计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特片变量型的隐式NND格式计算了五种类型的高超声速激波-激波干扰流场,得到了清晰的流场结构图画。激波和剪切层等分辨得很清楚。计算的物面压力与实验甚为吻合。借助于激波极曲线,对第4类激波干扰结构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干扰引起物面压力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温高压喷管化学和热力学非平衡流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高驻室压力条件下的化学、振动、电离非平衡喷管一维流动的方程组(包括V-D耦合和电离激发效应)。为了克服高压条件下喉道前空间推进步长小的困难,采用局部平衡等效γ的计算方法,对两类典型风洞(小尺寸电弧风洞和大尺寸激波风洞)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不同驻室压力、V-D耦合、电子激发效应、不同化学模型进行了研究。计算表明,高驻室压力能够有效抑制喷管的非平衡流动。在P0=200MPa,T0=8000K  相似文献   

14.
再入飞行器高超声速绕流的一步和二步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问题,采用一步和二步有限元格式求解可缩守恒型Euler方程,并结合不同的人工粘性模型来捕捉激波,给出了高超声速二维钝头绕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复杂回旋流场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四角喷射炉膛内回旋流场的数值计算和实验测试的对比研究,比较了几种计算方法的预估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序。结果表明:为克服当流动方向与网格线交角过大时所产和珠过分数值扩散,引入流向平衡粘性方法与κ-ε湍流模型相结合可获得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的计算结果,而采用混合分格式加κ-ε模型所得到的计算结果比流向平衡粘性方法加等效常湍流粘性系数这样的简化处理的计算结果还要差。  相似文献   

16.
跨音速离心压气机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叙述了国内外跨音离心压气机的发展概况以及内部流场的计算方法和气动设计方法的现状和发展,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沿圆管内发展的高超声速流的结构。实验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高超声速炮风洞内完成的,风洞的自由射流马赫数M_∞=8.30,总温T_(t∞)=1000K,总压P_(t∞)=26.5MPa单位雷诺数R_e=3.2×l0 ̄7。壁面静压以及内流中的若干截面内的皮托压力和静压测量结果揭示,管内产生的激波主要是斜激波形态,而且存在着较强的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干扰。实验发现,近管中心线的高超声速流动有不稳定现象;壁面的边界层,基本上是湍流边界层,特别是干扰区的下游;圆管出口的周向内壁面的顶壁面静压对管的攻角异常敏感。本文提供的结果,可以指导高超声速流的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三圆柱绕流的时均压力分布和气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细长三角翼在脱体涡流型时变攻角所产生的非定常气动力的机理,并采用了一种时间历程的,考虑翼面前、后缘涡面随局部气流拖出并由时间发展逐步形成的数值方法,称之为涡面生成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稳定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