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博引 《航天》2011,(10):37-39
为了给"阿波罗"登月计划作技术准备,美国研制和发射了"双子星座"系列两舱式飞船,用于突破和掌握太空行走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1966年3月,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与由"阿金纳"火箭末级改装的目标航天器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交会对接。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指令舱与登月舱实现了首次月球轨道人控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2.
科学界第一次知道航天运动病的存在是在1961年9月。前苏联航天员季托夫搭乘“东方”2号飞船绕地球飞行到第五圈时,他出现了头晕、恶心、腹部不适的症状,当头部运动时,这些症状就会加重。保持连续睡眠状态随船飞行了5圈之后,季托夫的症状开始有所减轻,返回后症状消失。为了深入研究航天运动病,“东方”3号飞船的发射被推迟了一年。而同一时期,美国的“水星”号和“双子星座”飞船的18名航天员并  相似文献   

3.
联盟—27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78年1月10~16日 航天员 得扎尼别科夫(指令长),马卡洛夫(随船工程师) 飞行任务 是一次短期的拜访性飞行。联盟—27号与礼炮—6号航天站/联盟—26号飞船三艘航天器对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香肠式”轨道复合体。两批共4名航天员在一起进行了5天的科技和医学—生物学研究。飞行结束后航天员乘联盟—26号载人飞船返地。 联盟—28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78年3月2~10日 航天员 古巴列夫(指令长),列麦克(前捷克斯洛伐克研究人员) 飞行任务 第一次外国航天员参加前苏联载人航天。飞船与礼炮—6号航天站对接飞行。两国航天员完成了苏、捷学者设计的研究项目,包括:从混合剂中获取特种金属;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的亮度变化;人皮肤里的氧状态;失重对海藻生长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飞船3.0时代     
“东方”号、“水星”号、“上升”号、“双子星座”号和“联盟”号,这一艘艘不同型号的飞船,曾是人类飞天路上耀眼的“明星”。它们奔赴太空勇作开路先锋,它们名留史册,成为天地往返运输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向人们展示着载人飞船的“三级跨越”。如今,人类已经发射了几百艘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联盟”  相似文献   

5.
回谷 《航天员》2009,(4):33-34
1g68年12月21日、1969年3月3目、1969年5月18日,美国先后用3枚“土星5”号火箭发射“阿波罗8、9、10”号载人飞船,除继续验证人与飞船的适应性和飞船的性能外,还进行了环月飞行、远距离通信、登月舱分离与对接、近月环境考察等试验和探测工作,历时分别为147小时、241小时、伯2小时。  相似文献   

6.
《航天员》2006,(3)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升空遨游。1965年6月3日美国航天员麦克迪维特和怀特驾驶“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期间,怀特在舱外行走了21分钟,这是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7.
格里索姆38年前驾驶进行亚轨道飞行的水星4号飞船的返回舱自由钟7号7月21日被从大西洋底打捞上来。打捞人员未能花很多时间在近5公里深的水底寻找该飞船的舱门。打捞上来后,他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1,(3):46-47
荚闰太空运营有限公司2月17日宣布了建造一种供商业和政府使用的两座载人轨道飞船的计划.拟在2012年2月20日进行试射.同年底或次年初开始定期飞行。称为“超越”的这种飞船将利用NASA上世纪60年代开发并大获成功的“双子星座”载人飞船技术.以便能在短时间内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9.
1961年,美国耗资12.83亿美元,开始精心打造自己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号系列飞船。在令世界刮目相看的12次飞行中,“双子星座”号飞船将美国乃至世界载人航天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阿波罗”计划1960年7月美国航空航天局为地球轨道和首次“阿波罗”飞船指挥舱从肯尼迪角入轨提出3人“阿波罗”飞船计划;飞船和火箭的同时研制正取得长足进展之际,1967年1月27日,在肯尼迪角做地面试验的一艘飞船上的线路产生的电弧引发了一场大火,100%的纯氧大气使得这场火灾成为灾难性的,导致在场参加试验的3名航天员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被烧死,“阿波罗”计划的首次载人飞行推迟18个月。1967年11月9日,“阿波罗”/土星-5组合(被命名为“阿波罗-4”)成功完成了首次无人试飞。1968年1月,“阿波罗-5”的无人试飞成功地测试了登月舱系统,包括上升和下降助推系统在地球轨道的点火;1968年4月,“阿波罗-15”的无人试飞(阿波罗/土星-5组合的第二次试飞)仅取得了部分成功,“Pogo”效应(纵向振动)影响了第一级。尽管如此,首次载人飞行(阿波罗-7)于1968年10月如期进行,而仅在9个月后,阿波罗-11成功地完成了辉煌的首次登月飞行。  相似文献   

11.
杨孝文 《航天员》2012,(5):61-63
1968年12月21日,3名美国航天员搭乘“阿波罗”8号飞船随“土星”5号火箭升上太空,进行绕月球轨道飞行,实现了人类首次进入另外一个天体的重力场,此次飞行也因而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勇敢、最无畏的飞行之一。  相似文献   

12.
雨水 《航天》2014,(1):64-64,F0003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长征二号F遥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乘员组由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飞船在轨飞行15天,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先后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手控交会对接,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和首次太空授课活动。6月26日8时07分,飞船按计划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出舱,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9,(1):44-44
欧空局去年11月21日宣布.该局比利时宇航员弗兰克·德温内今年将前往国际空间站,并成为该站首位欧洲指令长。他今年5月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与俄宇航员罗曼年科和加拿大宇航员瑟斯克一同前往空间站。他们的到来将使站上机组人数由3人首次增至6人。驻站头4个月.德温内将首先作为第20长期考察组的成员担任飞行工程师。10月份对机组中的3人进行轮换时,他将接替离任的第20长考组指令长帕达尔卡,成为第21长考组指令长,直至11月份返回地球。  相似文献   

14.
李建辉 《航天员》2009,(2):46-47
发射推迟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3月15日19时43分(北京时间5月16日7时45分)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此次共有7名航天员乘坐“发现”号升空,其中李·阿尔尚博担任“发现”号指令长,托尼·安东内利担任飞行员。包括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在内的另外5人担任任务专家。若田光一替换美国航天员桑德拉·马格努斯加入国际空间站考察组,马格努斯与“发现”号其他机组人员一道返回地球。若田光一也由此成为首位空间站长期考察组成员当中的日本航天员。  相似文献   

15.
联盟—12号载人飞船 飞行日期 1973年9月27~29日 航天员 拉扎列夫(指令长),马卡洛夫(随船工程师) 飞行任务 检验改进后的飞船系统。在飞船机动飞行、定向和稳定运动时,演练了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操作过程。此外,还对大自然生成物作了光谱摄影;记录了航天员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根据轨道飞行任务,“联盟TM”乘组可由2~3人组成:飞船指令长坐中间座位;飞行工程师坐左边座位:航天员研究员坐右边座位(如3人乘组)。已为“联盟TM”乘组制定的身高体重要求见表。这些要求受飞船舱内容积和飞船重量的限制以及减振座椅的设计限制。身高和体重的限制不包括服装在内。  相似文献   

17.
江山 《航天》2012,(4):10-10
3月5日,执行神秘任务的美国空军X-37B无人航天飞机悄然地在地球轨道上度过了入轨一周年纪念日。据了解,第三次X-37B飞行任务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目前在轨飞行的是由波音公司鬼怪工程部为空军建造的第二架X-37B,称为“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任务由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管理。它是2011年3月5日由宇宙神5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的。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信息》2009,(3):129-131
早期经历:1981年担任海军军官,1982年获得海军飞行军官飞行胸章后,她随驻马里兰州帕塔森河美国海军航空试验站的第8海洋开发中队执行全世界范围的海洋学研究飞行任务,她在特殊配置的RP-3A和RP-3D“猎户座”飞机上担任海洋项目协调员,任务指令长和分遣队主官。而后指导海军飞行军官学员进行海军航空飞行训练模拟器训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2010,(4):47-47
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船二号”亚轨道太空旅游飞船3月22日在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进行了首次试验飞行。飞船挂载在“白衣骑士二号”载机机翼下升空,成功完成了首次“系挂”试飞。试飞只持续了几分钟时间,是飞船和载机首次一同升空,但两者并不分离。这次系挂飞行标志着飞船开始进入试飞阶段。试飞将持续到2011年,包括系挂飞行、独立滑翔和动力飞行。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工程》2012,21(4):25-25
据中国航天网消息,北京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中国改进型长征-2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并准确将其送入初始轨道。飞船上的3名航天员状态稳定且良好:景海鹏再次飞天并担任本任务的指令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