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技术进步和思维创新,近年来全球搭载发射的微小卫星明显增多,同时大规模微小卫星计划不断涌现。受其影响,低成本小卫星运载火箭凭借快速、高频率发射和单次发射价格低的优势受到微小卫星运营商的欢迎。这是因为,考虑到微小卫星研制周期短,成本低,  相似文献   

2.
微小卫星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航天器工程》2016,(6):1-5
微小卫星具有功能密度高、技术发展快、研制周期短、开发成本低、部署应用灵活等特点。新技术的发展、商业资本的不断投入、发射模式的多样化等因素,使微小卫星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微小卫星的应用模式发展多样化,技术不断创新且受互联网思维影响,将在通信、遥感、导航、深空探测和科学技术试验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我国在发展微小卫星时应同时关注技术发展和政策机制,把握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考虑大规模运行可能带来的问题,并从政策机制上做好统筹规划,以推动微小卫星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微小卫星由于其质量轻、体积小、发射周期短、性能高、成本低等方面的诸多优点,在通信、遥感、科研、军事等各领域得到关注。微小卫星生产周期短、成本较低,能够适应快速研制、应急发射的特殊需求,使其得到很多航天大国的重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微小卫星技术在很多国家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美国、俄罗斯、英国、以色列、法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相继提出并研制了多种微小卫星。模块化、标准化是微小卫星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其低成本的重要原因,当下  相似文献   

4.
尚辉  孟翔 《航天》2014,(10):44-46
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以“立方星”为代表的微小型卫星研究应用热潮,产生了大量的微小卫星发射需求。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印度的航天机构,利用其现役运载火箭以搭载发射或一箭多星模式完成了多颗微小卫星的发射服务。但主流的现役火箭这种“大火箭发小卫星”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多国的航天机构和企业开始面向微小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研制新型专用火箭。  相似文献   

5.
<正>据报道,美国两颗地球同步轨道监视任务卫星(GSSAP)已于近日搭载德尔它-4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与两颗GSSAP卫星同时发射的还有一颗局部空间自动导航和制导实验(ANGELS)微小卫星,三颗卫星均由轨道科学公司制造。美国空军称该项目的发射将使美国获得空间邻近监视能力。两颗GSSAP将部署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带的上下两侧,并定点于在赤道上方。这种部署方式使GSSAP可以监测地球  相似文献   

6.
发射消息     
<正>印度"极轨卫星运载器"(PSLV) QL型火箭2019年4月1日在斯里哈里科塔岛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了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EMISat电子情报卫星,并搭载了28颗微小卫星。这是设4台固体捆绑的PSLV-QL型火箭的首次发射。EMISat用于探测、定位和表征电子信号,如军用雷达发射的信号。该星采用SSB-2小卫星平台建造,质量436kg。此次发射搭载的28颗微小卫星是:  相似文献   

7.
在定点发射条件下,针对中国目标区域的典型任务,研究了快速响应太阳同步轨道及发射窗口的一体规划方法。基于固定的火箭飞行地心角和飞行时间,根据发射点和目标点位置关系,通过球面几何原理,提出了快速响应太阳同步轨道及发射窗口的解析规划方法。针对具体任务,得到了快速响应太阳同步轨道和发射窗口的规划结果,并通过STK仿真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规划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对空间快速响应轨道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1,(5):48-48
轨道科学公司的金牛座XL火箭3月4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NASA“光辉”气候研究卫星和3颗微小卫星时因整流罩分离问题失败,星箭落海。“光辉”卫星由轨道科学公司建造,耗资4.24亿美元。  相似文献   

9.
FY-2C星发射轨道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绿萍  南树军  李卿 《上海航天》2005,22(Z1):12-15
根据卫星发射窗口的一般性和风云二号(FY-2)C气象卫星特定限制条件,计算了2004年10月19日符合要求的发射窗口.在比较上午和晚上发射窗口的基础上,确定C星选择上午发射窗口.给出了影响卫星定点捕获所需速度增量的入轨轨道参数和点火姿态等因素,并仿真计算了轨道半长轴、近地点高度、倾角和近地点幅角与速度增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卫星发射窗口的确定与星、地、日间的位置密切相关.入轨偏差越小,定点捕获所需肼燃料消耗也越少.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质量在150~300 kg小卫星的构型与结构设计存在定制化设计,面向多种载荷布局、多型运载火箭发射环境、组批快速部署的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适合组批部署的双隔板四点连接式小卫星构型与结构,采用标准主承力结构,构型截面可变,结构主承力接头X向间距可调,并开展了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经验证表明:在可调设计范围内,结构一阶固有频率变化小于2 Hz,最小值为40.8 Hz,主承力结构最低安全裕度为0.28,可满足我国多型运载火箭的要求,具有多种载荷布局适应性强、多型运载火箭发射环境适应性强、组批快速部署适应性强的特点,可为同类型组批部署需求的小卫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搭载了L波段多极化SAR进行对地观测,为保证高精度、高频次的地面时空重访,卫星在轨进行了严格回归轨道控制。针对双星分批部署的任务约束问题,基于严格回归轨道特性,分析了发射窗口差异对轨控的影响,初期组网捕获采用了摄动补偿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减少燃料消耗。针对严格回归轨道的长期面内外控制在轨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轨飞行结果表明,卫星真实轨迹维持在参考轨迹附近百米级管径内,满足了预期的管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夏光  靳颖 《卫星应用》2010,(1):30-31
希望一号卫星在2009年12月15日10:31与遥感卫星八号一起由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它是中国首颗科普公益卫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公益性微小卫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本刊记者就卫星的相关情况采访了有关领导和专家。  相似文献   

13.
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微小卫星由于其质量轻、体积小、发射周期短等方面的诸多优点,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微小卫星功能密度的增加和性能的提升,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复杂度也在日益增加,选择高性能的处理器、总线标准和处理器架构对微小卫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近几年微小卫星的发展进行了梳理;然后列举了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基本组成,对不同模块的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通过对比不同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中处理器、总线和操作系统的应用情况,针对不同软硬件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了适合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最优选择;最后对影响微小卫星的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迎接“轨道革命”——微小卫星的飞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6,(2):97-105
根据预测,未来十年(2016—2025)将发射2000~3000颗微小卫星,将是一个微小卫星飞速发展的时期。文章回顾了微小卫星发展过程,分析其飞速发展的原因,以10个典型应用实例论证了微小卫星今后的应用前景。微小卫星的飞速发展将引起一场"轨道革命",可能会像IT技术那样,再一次改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并深刻影响着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9月25日9点41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携带浦江一号和另外3颗微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起飞。随着星箭成功分离,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4颗卫星顺利运送至预定轨道。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的小时级跨越,可在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对提升我国  相似文献   

16.
高晓颖 《航天控制》2004,22(3):23-25
陆基移动发射小型运载器不依赖大型、复杂的地面支持系统 ,系统简单 ,可以根据轨道以及相关限制因素需要选择最佳发射地点与控制程序 ,进而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有效的提高运载能力。本文根据上述特点 ,基于惯性 /卫星组合技术研究了制导控制方案 ,可以实现行进中瞄准与快速发射 ,并以近地轨道卫星发射为范例进行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17.
靳力  瞭望 《航天器工程》2007,16(1):27-27
2006年11月上旬,阿里安航天公司与TerreStar网络公司签署了一份卫星发射合同。TerreStar-I卫星将成为迄今世界上发射的最大的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卫星发射窗口定于2007年11月,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搭乘阿里安-5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世界民用卫星领域取得了较大发展。遥感卫星领域收获最大,美国和欧洲发射了多颗先进的对地观测卫星,欧洲和印度分别发射了各自的新一代气象卫星;通信卫星领域遭受了严重损失,欧洲2颗重要的通信卫星发射失败;导航卫星领域竞争更加激烈,美国和欧洲大力发展各自的导航卫星系统,GPS系统与伽利略系统都有较大进展;微小卫星技术稳步发展,美国轨道快车计划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各国又有多个小卫星计划面世。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小卫星市场的蓬勃发展,小型卫星发射市场持续升温,以飞马座XL和运载器一号火箭为代表的空射火箭完成多次发射任务,将数十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空射运载火箭具备快速响应、机动灵活、发射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强等技术特点。运载火箭从空中发射可以充分利用载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在相同的系统运载能力下,火箭的起飞质量更小;在相同的火箭起飞质量下,系统运载能力更高;同时,对于规模星座快速部署,空中发射的灵活优势显著。围绕空射火箭的上述技术特点,基于空射火箭模型开展仿真分析研究及不同发射方式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空射方式对提升系统效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微小卫星热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内外微小卫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微小卫星高功率密度和低热惯性给热控设计带来的新问题,讨论了微小卫星的热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文章认为,必需尽快研发微机电技术,如何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解决散热问题是微小卫星热控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