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学术建设,促进载人航天领域学术技术交流,拟于2014年10月召开第三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本次会议围绕载人航天发展战略、载人航天工程技术、载人航天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载人航天基础研究、载人航天成果应用及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前沿技术等专题组织研讨交流。现将研讨会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范围征文应紧紧围绕空间站工程研制建设、空间站应用工程、载人深空探测等重点领域,突出创新性、学术性与工程应用。具体包括:(一)体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作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空间电子技术》2004,1(1):63-6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迄今共突破和掌握7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了1 0 0多项科学应用研究,创造了1 0 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带动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的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承担,该部向中科院2 0 0 4年度工作会议提供的交流材料中透露出上述信息。据介绍,1 999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完成2 7项任务,共有2 4 3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先后参加“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在轨运行成功率达99 5 8% ,地面应用中心的跟踪接收、监控管理、预处理等…  相似文献   

3.
仿真是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的某一层次的风险评估。美、欧等对航天领域的仿真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美国把仿真技术全面应用于概念分析、技术开发、采办、试验、部署、维持、作战效果分析、训练以及产品改进等产品研制的全生命周期,同时,美军、 NASA、 ESA等国外典型航天与防务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航天仿真标准(体系),我国的航天仿真工程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可借鉴和参考其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4.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6):67-67
2008年10月下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SIMBOX第3次项目组工作会在京召开。中德科学家、应用系统总指挥、主管副总师、中德SIMBOX项目组成员以及部分硬件研制人员参加了工作会。SIMBOX项目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德国航天局(DLR)签署的开展空间微重力生命科学的实验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负责,协同DLR与阿斯特留姆公司合作开展。  相似文献   

5.
<正>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小卫星技术、管理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拟于2015年6月在京联合召开"2015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会期一天。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承办,《航天报》、《宇航学报》、《太空探索》、《神舟报》、《航天器工程》、《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空间电子技术》、《航天返回与遥感》、《真空与低温》、《航天器环境工程》、《国际太空》、《卫星应用》、《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13,(7):21
《中国航天》是大型综合性权威航天期刊,入选国家期刊方阵,为国家双百期刊,同时也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航天》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信息中心)主办,内容涵盖航天技术开发、空间科学研究、航天技术应用、航天人才培养、航天科普宣传和航天文化传播等方面。本刊为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13,(3):47
《中国航天》是大型综合性权威航天期刊,入选国家期刊方阵,为国家双百期刊,同时也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航天》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信息中心)主办,内容涵盖航天技术开发、空间科学研究、航天技术应用、航天人才培养、航天科普宣传和航天文化传播等方面。本刊为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1.征稿范围本刊设有"中国报道"、"航天产业与国民经济"、"航天政策与管理"、"航天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5,(2):31
<正>《中国航天》是大型综合性权威航天期刊,入选国家期刊方阵,为国家双百期刊,同时也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航天》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信息中心)主办,内容涵盖航天技术开发、空间科学研究、航天技术应用、航天人才培养、航天科普宣传和航天文化传播等方面。本刊为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2):F0003-F000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专业信息网(空间环境工程信息网)拟于2012年9月召开学术交流会。会议将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民用航天、运载、武器装备等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开展关于环境分析模拟试验与可靠性技术在型号中的应用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小卫星技术、管理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拟于2015年6月在京联合召开"2015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会期一天。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承办,《航天报》、《宇航学报》、《太空探索》、《神舟报》、《航天器工程》、《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空间电子技术》、《航天返回与遥感》、《真空与低温》、《航天器环境工程》、  相似文献   

11.
航天可靠性工程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装备具有高性能、高价值、小批量、组成复杂、高速飞行、环境严酷、多次分离等显著特点,要实现高可靠具有很大难度。总结了航天可靠性工程的3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中国航天可靠性工程技术体系框架,并对体系框架中的各种可靠性工程技术及其在航天工程实践中的最早应用情况进行了简介。最后,面向未来一段时期航天装备体系建设的需求,初步提出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关键技术,供后续研究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3,(10):81-89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不仅需要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载人航天器系统,还要有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其中航天员系统是大家非常感兴趣且极为重要的系统。没有这一系统,载人航天就是一句空话。航天员系统一般涉及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与保障、航天环境医学、航天工效学、航天员个人装备、航天员的营养与食品和航天员选训中心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个人装备、宇航食品和太空生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3,(9):3-5
本刊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坚定不移地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迈进之时,业务调整重组再迈新步伐。继今年3月组建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后,8月28日,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重组揭牌。该中心将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决策咨询中心、经济研究中心、情报资源中心、信息化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中心。航天系统工程创建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原政协副主席宋健分别发来贺信,对此次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张庆伟向咨询中心主任王?声、党委书记李双庆等七位新任领导颁发了聘书和任命书。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工程》2012,21(1):122-122
2011年12月16日,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六届一次工作会在三亚召开。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部长、专委会主任委员林益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技术委员会主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范含林,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孟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中国人民解放军63620部队、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等成员单位的专委员委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依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探讨了航天工程产品保证的内涵和应用策略,提出了基于过程方法模式的产品保证总体框架,并结合探月工程,探索了产品保证技术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12-15日、19-21日,国防科技工业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可靠性工程”和“军工产品紧固件选用与管理”培训班。中心邀请了多位来自航天可靠性专业和紧固件专业的知名专家授课。来自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等军工企业四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一百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已把卫星应用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航天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三大部分组成。这不仅与世界航天观念接轨,还统一了我国各界对航天范畴的认识,使我国从事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研究的部门、机构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航天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卫星应用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卫星应用产业化首先要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通信系统、对地观测体系等),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11,(11):54-5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  相似文献   

19.
<正>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对航天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航天科学技术在支撑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拓展转化应用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考虑到各类航天技术在创新程度、社会经济价值方面存在差别,区别其特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推动措施,才能促进航天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本文对航天重点发展领域进行特征分析,并提出以空间科学探索带动工程、空间基础设施服务工程、航天技术转化众智工程为抓手驱动创新与应用创新。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对于中国的航天来说意义非凡,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都实现新的跨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都将拉动卫星制造与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卫星应用服务体系、扩大卫星应用规模政策支持明朗。2011年,我国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及产业发展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