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67次短期飞行和53次长期飞行后立位耐力研究资料分析结果,借助规定的主动和被动立位试验,发现所有航天员立位耐力的下降与飞行时间的长短无关.短期(7-25昼夜)飞行后主动试验时立位耐力下降33%,而长期(49-438昼夜)飞行后立位耐力下降48%.短期飞行后要过一周就能完全恢复立位耐力,而长期飞行后1.5-2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飞行后立位耐力的下降程度(相关系数γ=0.81)取决于飞行前的初始状态。可用飞行前立位耐力研究资料预测规定制度下短期飞行后立位耐力变化.长期飞行后第一昼夜根据飞行前的预测评估的立位耐力下降情况:飞行前评价为优秀的立位耐力下20-30%,飞行前评价为良好的立位耐力下降为30-50%,飞行前评价为满意的立位耐力下降55-65%.  相似文献   

2.
大量实验证明女性更容易出现晕厥或晕厥前症状,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立位耐力更低。在进行立位应激实验时,女性耐受的时间较短,因此流体静压对她们的作用也小。造成立位负荷时性别反应差别的因素有血量、每搏量和心输出量的变化、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基础的心脏迷走活动、肾上腺受体反应。  相似文献   

3.
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持血压和脑血液灌注,如果机体的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低,就可能导致人体的意识丧失,进而影响任务的完成。目前,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多种立位应激中的耐力低于男性。在一项研究中,女性下体负压(LBNP)耐力比男性低15%。在另一项研究中,观察了6名男性和4名女性被试者在LBNP实验以及-60mm HgLBNP各5min中的心血管反应。尽管该实验目的不是用来测定立位耐力的,但可以看到所有的男性都完成了LBNP试验,而12名女性在试验中只有2人完成了实验。女性航天员在飞行后立位时晕厥发生的几率也较大,在+3Gz加速度时的预测超重耐力也低。当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女性立位耐力比男性低22~61%。  相似文献   

4.
王朋 《航天》2009,(1):18-21
出舱行走,航天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如何保证航天员顺利上天,安全出舱,成功返回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同时应急救生、应急返回和备份返回也是飞行任务中必须考虑的的工作,应急救援系统当仁不让地担任了神舟七号守护神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沈羡云 《航天员》2012,(2):68-69
我们知道,飞上太空的航天员们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层层选拔才选出来的,而且在几年的训练过程中,每年都要进行各项大、小身体检查,身体不健康或有潜在性疾病的预备航天员就会被淘汰。那么,在如此严格的选拔要求下脱颖而出的航天员们,为什么在太空飞行中还会出现功能紊乱、患病等情况,甚至有些航天员因疾病严重而中断飞行任务返回地球治疗呢?  相似文献   

6.
航天飞行任务综合模拟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行任务综合模拟训练是航天员在基础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之后进行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训练。它安排在航天员飞行任务训练阶段的后期,正式航天飞行前进行。航天员在掌握了有关航天飞行基础知识和载人航天器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完成了飞行任务训练科目的练习后就进入到...  相似文献   

7.
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初30年中,常见报道独立的心脏节律紊乱。“阿波罗”15飞行任务中,一名航天员出现22个连续二联律随后是一系列室性和房性早搏。“天空实验室”任务中,几名航天员都出现了室或室上性异位节律。另外,在一次舱外活动后迩曾出现过一次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1983到1985年,14名航天飞机航天员中9人在飞行前没有心律失常表现,在舱外活动中出现了心脏节律障碍。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在飞行中由于长时间受失重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生理系统会产生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导致航天员返回后的再适应能力下降。载人航天器在返回过程中还要受到较长时间的超重作用,据计算如采用15°的再入角,升阻比为0.1时,其减速持续时间约为200s,减速峰值可达9G,应激状态时可达15~16G。处于航天器中的航天员经失重飞行后心肺调节功能已明显下降,当遇到这样长时间的高超重作用时,有可能出现危险而影响飞行任务。所以,研究失重对超重耐力的影响和提高人体超重耐力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发展航天事业和航天医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航天员选拔航天活动要求航天员有强壮的身体,以耐受各种恶劣环境条件;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和应付意外情况;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以探索载人航天的经验;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以适应航天探险活动。早期的飞船在主动飞行段和返回飞行段要经受6...  相似文献   

10.
载人航天测控与医学监测王德汉,陈广善在载人航天中,为了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和飞行任务的实现,飞行中的航天器环境和工作状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状态和工作情况都应进行监测和控制。载人航天测控网就是为此而设置的。它对航天器的发射、轨道运行、再入和返回以及航天员...  相似文献   

11.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从发射到返回,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故障,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例如,当载人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需要紧急返回时,航天员就很难降落到原定的着陆场,而可能飘落于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地点。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航天员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生存下来,因此,航天员必须掌握各种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生存技能。于是,野外生存训练也成为了航天员训练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NASA2004批航天员在他们的工作记录中讲述了他们野外生存训练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2.
微重力时航天员血浆容量大约丧失12%,这可能是引起返回后立位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假设:用6°头低位倾斜(HDT)方法模拟长期微重力引起的身体脱水可能增加血浆渗透压(COP)。方法:7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年龄30-55,进行16天头低位6°实验,在HDT前HDH中第14天和起床后1小时取血,用20μL的胶体渗透压计测血浆胶体渗透压,用修改的Evans染色技术确定卧床前,卧床第16天和起床后1小时的血浆  相似文献   

13.
立位应激时,维持血压的部分调节是通过机械因素来实现的,如通过肌肉和呼吸泵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血液在静脉的潴留和激活自主性反射,而后者可以引起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PVR)增加。虽然报道过女性的立位应激耐力低于男性,表现为在递增性立位负荷中女性更早地出现晕厥前症状,但也一致认为在完成立位应激的个体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反应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在维持血压稳定时,性别对于心血管参数,特别是心率和外周阻力的贡献意见还不一致。一些研究报道:对于同一种立位应激,女性心率增加更多,但也有相反的结果。性别对血管阻力的影响也出现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黄文德  郗晓宁  王威 《宇航学报》2010,31(9):2067-2074
中止能力是载人登月出现故障时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的基础。针对混合轨道的中止需求,建立直接中止、多脉冲中止和借助自由返回轨道中止等三种中止方式的轨道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主要分析了中止轨道在能量需求(用ΔV表征)和返回飞行时间等方面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借助自由返回轨道中止所需能量只相当于最短返回时间直接中止的约1%~5%,但其返回飞行时间在初始段约为最短返回时间的7倍,并随地心距的增加而减小,直至与最短返回时间相当;多脉冲中止在能量需求和返回飞行时间方面均介于两者之间。仿真实例验证了三种中止轨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说明,航天条件对人体的致敏反应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研究不同的细菌过敏原和甲醛的致敏作用,结果说明航天后人体对这些过敏原的敏感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飞行后研究说明,随着航天时间的延长,发生致敏反应的可能性增加。重复进行长期航天的航天员,在下次飞行的检查中,其致敏反应状况与以前的飞行前检查没有显著的不同,与健康的供血者也没有显著的差别。但着陆以后,迁移指发生变化的航天人员人数增加了。对航天员个体反  相似文献   

16.
李勇枝 《航天员》2012,(4):56-58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持续飞行13天。这是中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的过渡。再加上飞行乘组中首次有了女性成员.这些都给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与健康,医监医保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人能够耐受立位应激与多种心血管因素的成功调节有关。人在立位应激时,出现明显的中心血量、心充盈压、每搏量(SV)和心脏输出量(CO)降低,或者出现神经体液反射性反应(主要指心动过速和血管收缩)失调,都可能引起晕厥。已证明女性的立位耐力低于男性,但引起两者差异的生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04,13(1):F008-F011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在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回收区成功着陆,安全返回地面。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中,受各种不利飞行因素的影响,航天员身体主要系统的机能可能会出现变化,导致各种疾病和损伤。为有效地预防和处置这些变化和疾病,保证航天员健康、安全和高效,俄罗斯开发了长期航天飞行医学救助和预防系统(COMYI)。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对航天飞行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疾病及损伤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舱载药箱和各类药物。在“和平”号空间站飞行的各个阶段,该系统运行高效,保障了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能力。本文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特性、构成及改进。  相似文献   

20.
科学界第一次知道航天运动病的存在是在1961年9月。前苏联航天员季托夫搭乘“东方”2号飞船绕地球飞行到第五圈时,他出现了头晕、恶心、腹部不适的症状,当头部运动时,这些症状就会加重。保持连续睡眠状态随船飞行了5圈之后,季托夫的症状开始有所减轻,返回后症状消失。为了深入研究航天运动病,“东方”3号飞船的发射被推迟了一年。而同一时期,美国的“水星”号和“双子星座”飞船的18名航天员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