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Keeping astronauts healthy during long duration spaceflight remains a challenge. Artificial gravity (AG) generated by a short arm human centrifuges (SAHC) is proposed a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tegrated countermeasure devices that will allow human beings to safely spend extended durations in space, although compar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any psychological side effects of AG on brain function.  相似文献   

2.
基于事件的EMR遥操作自适应规划与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  梁斌 《航天控制》2001,19(3):17-22
提出了基于事件的舱外自由移动机器人 (ExtravehicularMobileRobot,简称EMR)系统在任务空间内的自适应规划与控制方法 ,使系统具有处理突发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能力 ,同时提高了系统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 ,增强了遥操作的安全性 ,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林泰明  李东旭  陈浩 《宇航学报》2010,31(2):602-607
航天员舱外救生或作业时相对母体航天器经常要进行大角度姿态机动或姿态保持,利 用欧拉四元数描述姿态无奇异性且冗余度小。然而航天员舱外调姿时通常含有一定的约束或 是沿着某种预定轨迹,而且欧拉四元数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发散。基于Udwadia和Kalaba 提出的约束运动理论,分析了航天员和航天器的相对姿态的描述方法,直接用四元数对航天 员的姿态进行动力学建模,将四元数2范数为1的约束加入到动力学方程里。利用该约束运动 理论推导和仿真了航天员姿态欧拉角奇异时的姿态跟踪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对航天员肢体 变化引起的转动惯量等参数的改变具有鲁棒性,能通过平衡解稳定参数的选取方便地对控制 系统的性能进行调节,且计算量小。
  相似文献   

4.
神舟飞船出舱活动故障模式和对策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出舱活动任务及程序安排,以确保航天员安全和提高出舱活动任务可靠性为原则,提出了飞行事件时域、空域分析与出舱活动故障树分析(FTA)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结果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完成了我国出舱活动飞行任务故障模式与对策。所设计的多种出舱活动故障模式与对策,覆盖了出舱活动飞行任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经出舱活动飞行试验验证,故障模式设计及对策设计合理,有力保证了神舟七号飞船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合理构建第二课堂 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学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论述第二课堂活动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人手,紧密结合武警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运行机制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Poland has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in space activities. Polish institutions have participated as co-investigators in almost all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science projects, as well as on many other missions. However, the first Polish satellite (PW-SAT) was only launched in 2012. Poland was one of the first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o conclude a Cooperation Agreement with ESA in the peaceful use of outer space; it was signed in 1994 and followed by a second in January 2002. Negotiations on Polish membership in the ESA were started in autumn of 2011, and ended in April 2012. Following ratification of the agreement, Poland officially became the 20th Member State of ESA on 19 November 20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Poland is setting its way as a space nation. It describ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olish space programme, including the road to Poland's full membership in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相似文献   

7.
基于Lagrange方法的航天员舱外活动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锋  袁修干 《宇航学报》2003,24(4):337-340,363
在比较各种地面微重力模拟设备的优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机动态仿真航天员舱外活动(EVA,Extra Vehicular Activity)的必要性。简要的概述了应用计算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对EVA进行仿真的步骤。描述了拉格朗日方程在仿真过程中的应用,建立了用于仿真的动力学方程。选取典型的EVA,得出了描述该EVA系统运动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利用反向运动学和反向动力学对该EVA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闲暇生活是在校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廊坊市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为教育学界和社会学界研究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一些的实证数据,同时,对于加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Active exploration is reportedly better than passive observation of spatial displacements in real environment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onal spatial information, especially by children. However, a previous study using a virtual environment (VE) showed that children in a passive observation condition performed better than actives when asked to reconstruct in reality the environment explored virtually. Active children were unpractised in using the input device, which may have detracted from any active advantage, since input device operation may be regarded as a concurrent task, increasing cognitive load and spatial working memory demands. To examine this possibility, 7–8-year-old childre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given 5 minutes of training with the joystick input device. When compared with passive participants for spatial learning, active participants gave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passives, placing objects significantly more accurately. The importance of interface training when using VEs for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国外宇航员舱外机动装置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上海航天》2000,17(1):49-53
综述了“双子星座”和航天飞机等空间飞行器上的宇航员舱外机动装置(MMU)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外对空间站上的MMU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出舱活动地面试验综合复压系统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验证人-舱-服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模拟试验。地面试验综合复压系统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环境。其中,测控系统采用的PCS7过程控制系统对关键环节均实现了热备冗余,满足试验过程控制要求,可靠地实现了综合复压系统的正常工作和紧急复压自动控制流程,并圆满地完成了人-舱-服联合试验。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一个航天器表面原子氧通量和遭遇量预报模式的建立,并对影响航天器表面原子氧遭遇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用模式计算了2003~2006年间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表面原子氧遭遇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空间太阳X射线成像望远镜(SXT)在近地环境空间天气观测中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SX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分析了仪器的工作原理、主要观测目标和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以及关键部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载人航天计划的进一步实施,航天员舱外活动将成为实现复杂空间操作的重要任务。为了确保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规划切实可行与工作效率,需要将航天员在轨维护流程、工具装置操作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与地面试验验证。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是系统性工程,涉及维修流程设计、备件转移、航天员操作空间分析和操作能力分析等多方面内容。以航天员舱外维护空间机械臂为背景,建立空间站运营中航天员在轨维护机械臂的任务规划与验证系统,验证航天员可达性及维修过程可操作性分析,评估航天员在轨维护梦天舱机械臂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为后续开展航天员舱外活动训练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舱外活动系统述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舱外活动(EVA)系统可分为3部分:1)航天员装备系统,包括舱外航天服(EVA航天服)、安全系绳和机动装置;2)空间支持系统,包括气闸、约束装置、EVA工具、在轨训练设施、遥控自动操作装置,以及表面运输工具;3)地面试验、训练与保障系统,包括减重/失重设施、热/真空试验舱、虚拟现实模拟系统、星体表面模拟场地,以及任务保障设施。文章阐述EVA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评述EVA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纳米铝燃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铝代替传统微米铝作为固体火箭推进剂的金属燃料,有助于提高推进剂的燃速、比冲和降低特征信号等。综述了纳米铝燃料合成、活性保持、高温氧化反应机理和在含能材料体系中的分散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后,给出了下一阶段纳米铝燃料的研究建议:探索各向异性纳米铝燃料合成途径,丰富纳米铝燃料类别;在不降低铝燃料能量的前提下,进行修饰、包覆,提高纳米铝燃料活性;弄清不同反应速率下纳米铝燃料氧化反应过程,明晰纳米铝燃料氧化反应机理;重视铝燃料在含能材料中的分散技术、表征手段,揭示分散状况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联合中国气象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建议的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羲和二号”,将在国际上首次发射一颗人造探测器至日地系统第5个拉格朗日点,通过精测矢量磁场、揭示三维爆发和精准预警预报,解答“活动区磁场的产生演化及其与太阳爆发的物理联系”和“太阳爆发的传播规律及其与灾害性空间天气的关系”这2个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应用问题。本文重点阐述“羲和二号”的科学与应用目标,简要介绍其科学载荷和初步方案。联合日地连线方向上的太阳探测,“羲和二号”的实施将开启我国太阳立体探测时代,拓展人类对太阳爆发机制的理解,为空间天气预警预报带来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中性浮力模拟器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性浮力地面模拟试验不仅可以用来训练航天员,对大型空间结构的设计及在轨组装与维修技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美国的三台大型中性浮力模拟器的性能、规模和配置及几次典型的大型空间结构的中性浮力模拟试验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空过渡流区大气月平均状态的模拟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在MSIS系列模型基础上发展的大气模型NRLMSISE-00, 模拟研究了2001年—2013年中国上空过渡流区80~140 km高度的大气状态。对于中国东部和中部过渡流区, 基于模拟数据得到的月平均结果显示大气密度和温度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 还表现出与太阳活动的显著关联。谱分析的结果显示, 在90 km高度以上大气密度呈现半年周期变化, 在90~110 km高度范围这种半年变化的幅度随纬度增大。在100 km高度, 上半年出现的半年周期过程中密度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6月, 明显超前中、高热层的半年周期过程。  相似文献   

20.
KM6水平舱改造测控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宇航员出舱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空间实验室工程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满足完成“SZ-7人-船-服”出舱活动联合试验任务的需要,必须需要对原有KM6水平舱进行适应性的功能改造。为了确保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必须尽可能的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测控系统在总体结构上采用SIEMENS PCS7冗余集散控制系统的方式,对所有关键测控环节(包括控制计算机、CPU、电源、网络、I/O模块等)都进行了冗余备份,以确保宇航员出舱活动试验流程的顺利进行,并对重要操作中关键参数互联、互锁,杜绝误操作,确保有完善的系统监控和故障报警功能,。改造后通过多次调试和多种试验模式演练,各分系统和总控系统测控功能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为人-舱-服联合试验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