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变化剧烈,依据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开展了与苏联的军事技术合作。1990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光率团访问苏联。临行前我交代他们:要多了解苏联的情况,探讨与苏联开展军事技术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苏联究竟是如何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跨进核大门的?以往人们对此知之甚少,且猜测甚多。直到最近几年,新的一些回忆录和首次允许披露有关苏联发展研究原子弹、氢弹的详细报告,才使人们真正知道了苏联成为世界四大核巨头之一的最初关健几步是如何迈出的。  相似文献   

3.
在所谓冷战时期的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可以轻易地探测到隐藏在大海深处的苏联核潜艇并对其进行追踪,因为当时苏联核潜艇的水下航行噪声相当大。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助理埃弗雷德佩阿特于1990年4月,在众议院武装部队海上力量小组委员会上发言时说:“自从苏联人发现:美国人只需把头栽进水里,就能听到苏联核潜艇的航行噪声以来,苏联人便对其潜艇的降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量后的底线 随着苏联的解体,往日称雄一时的苏联军事力量也在沉默中成为世人眼中的一个谜团,俄罗斯作为苏联军队的主要继承者,受困于经济原因,已无力重振当年的雄风。其武装力量的规模一减再减,特别是在新型武器的采购预算上更是捉襟见肘,很多重型装备因缺乏资金而被迫废弃。随着北约东扩和美国逐步对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不断进行渗透和拉拢,西方从地缘政治上更对俄罗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在这场发生在平流层的角斗中,苏联防空部队取得了胜利,但也负出了血的代价。鲍尔士乘乘地举起双手的同时,战斗并没有结束,苏联的防空部队并没有意识到“黑色幽灵”——U-2已被击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俄《独立报》军事特刊最近在一篇专文中指出,中国坦克制造业在许多方面是依靠苏联的军事技术援助而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得到许多苏联供应的T-34/85中型坦克(中国称为58式)和IS-2重型坦克,以及大量的Su-100和Su-76自行火炮。后来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中国又开始大量生产各型坦克和装甲车辆,当然其设计和制造以及未来演变,自然受到苏联极大的影响。谨就俄罗斯学者卡里雅金等人之说法,综合摘要研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1988年11月15日,初冬的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寒气袭人。尽管如此,这天却是一个适宜航天发射的好日子。一般而言,这样的天气是刮不起暴风雪的,然而就在这一天,这座发射场上却意外刮起了一阵“暴风雪”,而且一直席卷到太空。这场奇特的“暴风雪”就是苏联的第一种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相似文献   

8.
李有观 《飞碟探索》2012,(11):38-39
在1975年,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开始改善。苏联的“联盟”号飞船与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在轨道上首次实现对接,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下面是关于这次对接的鲜为人知的故事。1970年,美国的“阿波罗13”号飞船在飞行过程中出了事故。当时该飞船正在飞往月球,突然氧气罐爆炸了,三个燃料电池中有两个损坏了,舱内温度降到了11℃。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均探索过利用人在太空执行军事任务特别是执行军事侦察任务的可能性。而唯一被付诸实现的这类项目,就是苏联的“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在1975~1976年期间,苏联共发射了3个“钻石”航天站,它们被公开称为“礼炮2”、“礼炮3”和“礼炮5”。有多个乘员组访问过这些航天站,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作为“钻石”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大型运输补给飞船,虽然从未与“钻石”航天站一起使用过,但却最终成为了现今国际航天站核心舱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苏联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希望装备大型航空母舰,以对抗北约的海上威胁,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迟不能实现夙愿,其舰载航空兵力量薄弱,根本不具备与美国舰载航空失作战的能力。从70年代开始,随着苏联全球战略的展开,于1970开工建造1143型航母的首舰“基辅”号(苏联称之为战术航空巡洋舰),该舰排水量37100吨,可搭载13架雅克-38“铁匠”垂直起降战斗机和19架卡-25反潜直升机,  相似文献   

11.
西方兵学大师若米尼将军曾经在他的著作《兵法概论》里提到:“突然袭击,这是一支部队为攻占某个具有相当重要性和实力的地点而采取的果断行动。”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可以说,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较量。希特勒进攻苏联进而占领苏联的梦想,随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展开而开始,也随着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而破灭。  相似文献   

12.
德墨兰追忆     
1990年12月苏联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份机密文件,这是在举行飞碟研讨会时,由国防部所提出的。那是20世纪70年代,中东战争时期伊朗空军曾与飞碟发生空战,当时伊朗政府曾向美国和苏联分别发出一件紧急情报,询问该国空军所遭遇的不明飞行物是否为美苏任何一国所开发的秘密飞行器的测试飞行。  相似文献   

13.
攻击型核潜艇(以下简称核攻击潜艇)是冷战后有争议的海军装备之一。部分原因是其设计、建造、保障和部署的费用较高,另外,冷战后核攻击潜艇的任务性质有待人们充分认识;冷战时期,核攻击潜艇在北约和苏联战略方面的任务很明确:苏联在战略上将它视为阻断海上交通线的有效装备而美国海军则把核攻击潜艇看作是前方部署的堡垒,它可使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龟缩在其设防区内,  相似文献   

14.
在太空预警卫星方面,苏联在1972年9月发射了第一颗实验用的早期预警卫星“宇宙”520号(Cosmos-520)Cosmos-520与美国的预警卫星一样,都是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来侦测导弹尾焰发出的红外线辐射信吃。1972-1976年间,苏联发射了数枚实验用的预警卫星,以测试多种近红外线及紫外线传感器。1978年后,苏联开始使用一套部署规模较小,运行能力较为有限的US-KS“眼睛”(Oko)式早期预警卫星系统,含有5枚卫星,称为SPRN较力量观察专用设备。而由9枚Oko卫星组成的第一代完整系统于1982年完成。苏联的所有预警卫星都是由中央科学研究所(Tsni kometa)负责设计,而Lovochkin NPO(科学研究制造机构)则负责研究卫星平台本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章云华 《飞碟探索》2008,(12):13-16
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了天。此后,随着苏联的“礼炮”号、“联盟”号和美国的“双子星”、“阿波罗”系列太空探索行动的展开,一个崭新的太空世界映入人类的视野。于是,在“是否存在月球人?”、“火星上有生命吗?”等一系列谜团端倪初露时,“太空之眼”却发现了更多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自从苏联海军诞生了她的航空兵之后,由卡莫夫设计的直升机几乎成为苏联虬载机的代名词。而他的第一力作卡-25(Ka-25),是从1966年开始进入海上服役的。卡莫走对直升机的共轴式布局独有情钟,他的一系列杰作和米里设计师带尾桨的单旋翼布局直升机在苏联境内可以说是平分秋色。而且分刑形成了苏联海、空军两大军种各自采购和列装的首选系列。而由卡莫夫独创的共轴式直升机已独领风骚数十年,在国民经济和军事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解密的一份1993年由台湾前“国科会”主任委员夏汉民提报给李登辉与当时的“行政院长”郝柏村的机密报告文件中称,1991年,在已故“科技教父”李国鼎协助穿针引线下,台湾和俄罗斯一度达成协议,俄罗斯愿意提供台湾100架苏-27战机,台湾和苏联差一点就成了“军事同盟”,冷战期间,苏联为了对抗美国当时的主力战机F-15,F-16,花了18年研发出苏-27。苏联帝国面临瓦解命运时,为了“拼经济”,想在全世界大卖武器赚现金。于是,当时尚是新型战机的苏-27,就成了许多国家想争取的抢手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在超级大国时代,苏联曾经拥有过全球第二的强大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世界各大洋展开激烈竞争,但是在航空母舰这一项上,苏联却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这一差距直到前苏联解体时也没有弥补上,风雨飘摇中的俄罗斯看来也无法在短时间拥有可与美国匹敌的航空母舰。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12日是人类第1次进入太空50周年纪念日。50年载人航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说到载人航天,当然离不开美国和苏联,不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载人航天便不太景气;  相似文献   

20.
往事如烟     
石磊 《太空探索》2010,(4):24-27
全世界盛赞苏联的第一颗卫星钱学森格外关注的却是火箭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开创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为了冷战政治的需要,苏联非常精心地选择了发射卫星的时机,即苏联"十月革命"成功40周年前夕.苏联的成功使美国大为光火,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这一天可以说是美国的"国耻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