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加紧研制工程试验卫星一Ⅶ日本工程试验卫星一Ⅶ(ETS一Ⅶ)拟于1997年发射。在未来的空间活动中,需要有向航天器运送补给、回收物资以及在空间组装航天器等新技术。ETS-Ⅶ是为掌握这些技术,实施交会对接(RVD)试验、空间用机器人(RBT)试验而研制...  相似文献   

2.
分布交互仿真的一个原型系统—DIF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分布交互仿真的概念及其背景,分析了它的特点及涉及的关键技术,然后,设计了分布交互仿真的一个原型系统-DIFTS,分析了DIFTS的功能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功能分解,给出了各模块的功能,最后,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组成及支持工具。  相似文献   

3.
分布交互仿真原型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布交互仿真(DIS)是90年代以来对军用仿真领域影响很大的关键技术之一。结合对DIS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了一个DIS原型系统。论述了该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通讯管理方式、人-机交互方式、虚拟合成环境等问题,该原型系统的开发对DIS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对接接触过程撞击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空间对接接触撞击过程动力学特性是载人航天空间对接机构研究设计的基础.本文针对先进而复杂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运用矢量力学方法和粘弹性理论,建立了航天器空间对接接触撞击过程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接触撞击载荷显示表达式,并结合工程问题算例进行了初步打靶计算和统计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个DIS实时通讯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个DIS(分布交互仿真)实时网络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为背景,研究了DIS实时网络开发中的几个问题。在进行实时DIS网络规划时,采用了多点传送的通讯服务方式,保证每个仿真应用只发送变化的信息,只处理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指出了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格式定义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些数据定义必须支持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平台。最后给出了开发DIS实时通讯软件的方法,包括通讯协议和应用编程接口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空间站柔性机械臂系统在有初始位置、姿态误差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完成辅助舱段对接任务,文章建立了空间站柔性机械臂辅助舱段对接动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对接机构的接触碰撞,依据关节精细动力学模型、力矩控制方法和阻抗控制程序进行了空间柔性机械臂辅助舱段对接过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关节输出端位置测量精度为17位时,依靠阻抗控制的方法,空间柔性机械臂在主动舱存在最大位置误差150mm,最大姿态误差2.5°的情况下仍能完成对接;对接成功后,空间柔性机械臂系统控制力迅速下降,仍然能较好地保持构型,不会影响对接舱段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在空间交会对接近距离逼近阶段,CCD光学成像敏感器作为相对导航信息获取的主要测量敏感器,其测量性能直接关系到空间交会对接能否成功.针对适用于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的双目测量算法展开研究,推导了基于主像机坐标系的双目测量算法计算公式,并重点对其抗干扰能力进行研究,最后对该双目测量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技术试验卫星-7(ETS-7)拟于1997年夏天发射至轨道。该卫星将具有交会对接(RVD)试验和机器人(RBT)试验这些新的技术试验的特点。两项试验均需在地面进行,但因用于试验的仪器是按照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动作而设计的,所以到地面1G环境下使仪器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为做好这两项地面试验,在筑波空间中心,专门研制了“RVD实验系统开发试验设备”和“RBT实验系统开发试验设备”,以便通过运动模拟器完成地面试验。其试验概况如下:1.RVD实验系统开发试验在RVD实验时,使追踪卫星与靶卫星分离,…  相似文献   

9.
空间交会对接GNC系统涉及目标器和追踪器两个航天器的姿态轨道控制,其数学仿真比一般的卫星更复杂.给出一种轨道动力学、姿态动力学、相对动力学、测量及执行部件等仿真模型的规范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代码自动生成技术的空间交会对接GNC仿真平台,该平台的模块化和自动化程度高、软件的可读性和通用性强,实现了两个航天器的快速规范化仿真,显著提高了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空间交会GNC系统的设计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休斯顿空间中心官员透露,美国航宇局(NASA)正在考虑1994年5月用发现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会合并且一起飞行,为1995年6月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和平号空间站交会对接作一次预演。1995年6月阿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和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1975年阿波罗飞船和联盟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因为和平号空间站有大型太阳电池翼。为此有必要在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STS-63任务时,作一次与和平号空间站的会合并飞。STS-63飞行任务中带有空间实验室一3及其它有效载荷,包括斯巴达-2自由…  相似文献   

11.
考虑缓冲装置惯性及接触变形的对接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对接动力学数值仿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对接过程的动力学特性,针对具有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的两飞船组成的对接系统,建立了考虑缓冲装置惯性及接触变形的对接动力学数学模型。概述了接触点类型及确定接触点的几何学模型,描述了缓冲装置模型、接触力模型及运动方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最后将仿真结果与未考虑上述两因素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空间对接机构差动式缓冲阻尼及传动系统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空间对接机构差动式缓冲阻尼及传动系统的模化是航天器对接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该系统运动学原理的基础上研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对接动力学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非合作目标对接技术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一种以卫星远地点喷管为对接接口的非合作目标拖拉式对接机构方案。设计了拖拉式对接机构的具体结构并建立其三维CAD模型,根据此模型,对机构进行了包络范围的求解;使用ADAMS软件对机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了对接过程中目标星与机械臂的动态特性,分析了对接过程中捕获力与关节受力情况。计算与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对接机构能够对目标进行有效、可靠的对接捕获,碰撞接触力小于280N,不会造成本体及目标的破坏。与以往对接机构相比,此拖拉式对接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捕获范围大、控制方法简单等优点,且机构受力合理,适合作为空间非合作目标对接的捕获装置。  相似文献   

14.
The issue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is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flexible probe based on space probe-cone docking mechanism in the docking proces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ocking impact dynamics based on flexible beam i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Lagrange Analytical Mechanics theory. The contact problem is solved by using Hertz point-surface contact model. Assumed Modes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describe the deformation of flexible beam. Runge–Kutta numerical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is theoretical model. Result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show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and MSC.Patran/Dytran simulation results. Moreover, the influence of flexible beam parameter on docking impact proces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相似文献   

15.
缓冲系统的性能是决定对接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对接机构的性能以至对接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尚不具备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对对接过程做动力学仿真是检验和校正所设计的缓冲系统性能参数、评定所设计的缓冲系统性能的有效方法。文章以具有机电混合缓冲系统的内翻式异体同构周边对接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对接过程的动力学仿真,着重研究了缓冲系统的性能对对接过程的影响。所得结论为缓冲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复杂地形上空超低空风场的工程仿真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描述飞机在低空突防时的外部环境,用多重山脉和多种地貌设计构造了飞机超低空飞行时的复杂地形,同时,基于位势流动理论建立了复杂地形及其上空风场的工程化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算例仿真和分析.该方法可以满足分析飞机做超低空飞行的动力学特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对接机构方案样机缓冲试验中发现了轴向缓冲力超标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 理论分析了轴向缓冲力过大的原因, 进行了仿真计算, 给出了降低轴向缓冲力的措施, 并在对接机构方案样机上实施了部分措施进行验证试验, 验证试验数据表明仿真正确、措施有效. 仿真也复现了飞行器模拟件自振频率对轴向缓冲力的影响, 并在飞行器模拟件的模态测试中得到了验证, 仿真给出了必须对试验数据进行滤波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