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博特 《中国航天》2013,(11):15-15
2013年11月14~15日,来自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工业、电子、院校等国防科技工业的系统仿真产、学、研、用单位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共300余人出席了在中航工业发展中心举行的“仿真的力量——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仿真大会”。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赵沁平等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2.
战术导弹仿真技术发展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战术导弹仿真是仿真技术与航天工程技术的结合,为导弹的设计、分析、验证评估等提供理论方法、验证手段和试验平台。以战术导弹仿真技术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战术导弹仿真技术的架构,分析了战术导弹仿真技术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从复杂场景建模仿真技术、仿真支撑平台技术、仿真试验技术三个方面论述了战术导弹仿真技术后续需重点关注的方向。最后,针对新技术对仿真技术的促进与推动,提出了战术导弹仿真技术的发展思考。  相似文献   

3.
对航天器仿真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仿真技术是指系统仿真技术与航天工程技术的结合,为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的设计分析、性能评估、体系对抗、指控及作战训练、故障诊断、运行管理等提供数学或半实物的验证手段和模拟平台.航天器仿真技术主要包括航天工程仿真和航天器系统仿真,涉及分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多物理场耦合的总体仿真技术以及高效协同的仿真技术.本文在总结航天器仿真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航天器仿真技术的航天工程研制全过程、全系统的多学科多场耦合的总体级仿真体系架构思想,论述了航天器仿真技术体系的需求与构想,阐述了航天器仿真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航天器仿真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仿真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复杂系统和高可靠性要求联系在一起的。复杂系统结构庞大、参数复杂,系统实施要求很高;高可靠性则需要将各种边界条件纳入系统验证,确保可靠性指标。在这两种状况下,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验证方法就是仿真。航天系统对仿真技术的需求正趋于强劲。由于航天系统的试验方法存在天地一致性、环境难以模拟等问题,仿真技术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系统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体系观念的不断更新,仿真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并已经成为各个应用系统的支撑性技术、瓶颈性技术。所谓支撑性技术,是指其地位而…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航天控制》2013,31(2):3
本期刊登了2篇专稿,1篇是包为民院士写的"对航天器仿真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另1篇是宋征宇院士写的"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的航天控制系统综合技术",后一篇作者已在上期进行了介绍,本期将介绍包为民院士。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这一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又一次新浪潮,正在向我们"袭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李伯虎谈到物联网这一浪潮时告诉记者:"发展物联网技术、产业与应用的前景光明,但总体来说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任重道远,尚需从长计议和持续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7.
半物理仿真是指在仿真实验系统的回路中接入部分实物的实时仿真,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费用。本文阐述了半物理仿真技术基本概念和特点,归纳其在我国国防和民用工业领域,以及在国外控制、军事、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总结其应用对象,分析该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了半物理仿真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半物理仿真技术将在现代工业领域有着深入应用,朝着高智能化和综合化发展,并将在中国制造智能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爱武  孙军  刘勇 《航天控制》2006,24(5):72-77
介绍了一个基于windows环境下的多任务航天任务飞行控制分析系统的设计以及实际应用,该系统为任务分析人员、指挥决策人员在任务准备、实施中快速灵活地进行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航天任务分析提供了可视化的操作平台以及全面的图表和文字报告。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各种航天器参数和测站参数等信息。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软件结构、数学模型和功能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仿真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简要介绍系统仿真基本概念之后,相继以“仿真和导弹”,“仿真和人造天体”,“仿真和航天飞机”为标题,用大量典型事例,阐明仿真技术是航天领域系统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仿真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贯穿导弹和空间往返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而且是确保飞行试验成功的关键。本文还阐述仿真技术的发展,除了受仿真计算机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仿真对象的发展而发展。文中并指出,飞行仿真水平集中表现在半实物仿真/载人飞行仿真和环境模拟两个方面。全文分上下两篇发表。上篇包括系统仿真概述,仿真和导弹;下篇包括仿真和人造天体,仿真和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10.
1.概况1983年底航天部仿真考察团访问西德,较详细地考察了MBB公司在有关航天仿真技术方面的活动。MBB宇航研究室(MBB Space Division)长期从事航天仿真方面的研究工作,早在1960年就从美国购置了两台模拟计算机,对欧罗巴(Europa)Ⅰ和Ⅱ以及其它导弹进行仿真研究工作。迄今已有较为完整的混合计算机系统,3台数字机,7台模拟机组。  相似文献   

11.
林桂芳 《航天控制》2007,25(2):64-67
为了更好的进行航天软件的测试工作,解决硬件测试环境的局限性,提高测试技术水平,实现测试工作自动化,采用了全数字仿真技术搭建软件仿真测试环境的方法。本文描述了目前航天软件进行确认测试过程中使用的测试环境,介绍了硬件测试环境和用全数字仿真技术搭建的软件仿真测试环境在航天型号软件测试中的应用情况,重点通过对软、硬件测试环境的实际使用,对2种测试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软件仿真测试环境相对于硬件测试环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用典型事例阐明仿真技术是航天领域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而且是确保飞行试验成功的关键。全文分上、下两篇发表。上篇包括系统仿真概述、仿真和导弹,本文为下篇包括仿真和人造天体、仿真和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13.
《航天》2012,(1):10-11
2011年11月22日,“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在这项活动中,航天领域院士专家走进各地大中小学校进行百余场科普知识讲座。  相似文献   

14.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  相似文献   

15.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 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6.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 ,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 1999年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 ,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 ,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两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中科院院士林华宝、中科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 ,2 0 0 0年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  相似文献   

17.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1999年,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中科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工程院院士林华宝、工程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200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  相似文献   

18.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目前中国唯一报道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并且也着重报导航天器遥感器技术。1999年,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颗载人航天试验飞船一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个介绍和了解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和航天器遥感器发展的科技期刊,而《航天返回与遥感》是他们最合适的选择。 在两院院士王大珩、两院院士及“两弹一星”专家王希季、中科院院士林华宝、中科院院士张履谦的大力支持和呼吁下,200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航天返回与遥感》全国统一发行刊号。 《航天返回与遥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所主办,季刊,大16开,68页。主要报道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为我国航天测量船研制的新一代遥测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同时采集三个通道遥测数据;2、实时和事后处理、记录、显示打印遥测数据;3、对遥测前端进行控制和状态检测;4、实时与中心计算机和统一测控系统其他子系统通信;5、有方便的用户接口。它是一种多微处理机系统,各微处理机通过总线、唤醒、中断、共亨存贮器来实现同步和数据交换。系统软件采用树形结构,包含多个作业,每个作业又包含多个任务。通过引入新的数据结构——通信控制块,解决了不同处理机的任务相互通信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遥测数据生产消费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制可用于航天飞机遥测的超高速遥测计算机系统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航天系统的全天候发射任务需求,加强航天系统对于雷电环境的适应性,对航天系统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雷电环境对于航天系统产生的破坏效应,追踪了世界航天史上典型的雷击案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航天系统雷电防护标准规范。针对运载火箭雷电效应数值仿真技术、雷电防护设计技术和试验验证技术,雷电气象监测预警技术,地面雷电防护技术和接地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追踪。在此基础上,从我国航天工程雷电防护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未来我国航天系统雷电防护技术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