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航天飞行器上的高压常闭式电爆阀启动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仿真,并通过试验验证两者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对电爆阀启动过程活塞撞击变形情况进行分析。采用Abaqus软件对活塞与壳体碰撞行为进行显式非线性动态分析,研究了电爆管、材料性能以及电爆阀出口压力条件对活塞撞击变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爆阀出口压力条件对活塞与壳体撞击变形量影响最大,出口压力增大对应变形量急剧减小,电爆阀工作的可靠性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在易燃易爆介质中柱塞结构的常开电爆阀工作时易出现安全故障的问题,对常开电爆阀的各种结构形式进行了分析,并设计出新结构方案,避免了现有柱塞结构产品的隐患,通过理论和仿真计算得到设计尺寸,并最终通过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选择合理的闸板式常开电爆阀的结构方案,采用LS-DYNA分析软件对闸板式常开电爆阀的密封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得到了不同设计结构下密封零件配合时的时间、应力曲线及运动过程图.参考仿真结果选择了常开电爆阀密封结构的设计方案,并在最终的试制生产中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电爆器件的工作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导弹和航天器产品的质量和生存能力.几种可能引起意外起爆的电磁环境有雷电、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对电爆器件的起爆机理作了阐述,指出提高电爆器件兼容能力的措施是:1.增强电爆器件承受外界电磁干扰的能力;2.合理使用电爆器件.  相似文献   

5.
为考核壳体大变形对传爆接头传爆性能的影响,通过殉爆影响因素对爆炸序列和壳体变形的影响分析,设计了传爆接头间隙摸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复合材料纤维缠绕壳体,当发动机处于工作状态时,壳体发生较大变形,使传爆接头传爆界面出现间隙,对其传爆性能有较大影响;原有传爆接头已不适应壳体大变形的需要,需采取措施改进接头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爆阀切刀的结构特点及质量要求,在分析切刀磨削难点的基础上,对切刀磨削方案,磨削过程控制及磨削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了最佳的切刀磨削工艺方法。采用该磨削工艺方法进行切刀磨削试验和切刀切破膜片试验,试验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了此磨削工艺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四刃交汇切刀。  相似文献   

7.
根据非电传爆序列设计基本要求及火工装置可靠性估算方法,对使用起爆药的传爆序列进行了可靠性评估及分析,得到敏感起爆药与钝感猛炸药交叉使用,是降低系统安全性及可靠性的主要因素。通过传爆药钝感化、减少传爆界面个数、调整装药参数等措施,完成了非电传爆序列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后传爆序列进行了可靠性评估,设计了可靠性试验及可靠性增长试验。结果表明,优化设计不仅提高了传爆序列安全性,而且使传爆可靠度由0.99提高到0.9999(置信度γ=0.7),能够给非电传爆系统提供高安全、高可靠的传爆组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爆阀可靠性验证及评估难度大、所需试验样本数量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化试验的小子样可靠性评估及验证方法,对样本观测值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产品的可靠性。经实际应用检验,本方法可以采用较少的试验样本获得较高的可靠性,降低了可靠性试验验证成本,使试验评定成为可能,满足了电爆阀可靠性评估及验证的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16,(4):127-132
国内航天器太阳翼的压紧释放装置绝大多数使用火工切割器作为释放的动力源,当火工切割器起爆时,会产生很大的高频冲击载荷,对压紧点附近的设备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文章以国内典型航天器太阳翼压紧杆式压紧释放装置为研究对象,对其冲击载荷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仿真基础模型,通过评估火工切割器的起爆能量,避开较难分析的冲击源起爆过程,得到各个测点的冲击载荷。冲击载荷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仿真基础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重点考虑火工切割器安装螺钉的建模,从而对基础模型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郭红杰  梁国柱  马彬 《宇航学报》2006,27(5):1068-1071,1112
爆震波点火器用于工程,其设计存在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得在合适的管路中,爆震波传播速度、转捩距离、爆震波能量等能够符合点火器目标需求。为了研制适用于工程的爆震波点火器,在氢氧爆震波点火器基本特性试验的基础上,对初始混合气体的混合比等与爆震波特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混合比对爆燃爆震转捩(DDT)距离影响较大,混合比大于3时,其转捩距离小于500mm。混合比增加时,爆震波传播速度会减小,但稳定的爆震波相对于波的混气的马赫数并小减小,维持在4.8左右。在初始混气压力不变情况下,质量流量可以提高爆震波能量,增强爆震波的点火能力。研究结论时爆震波点火器在工程中实际应用及以后的研究方向具有指导性作出。  相似文献   

11.
实测爆炸分离冲击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爆炸分离冲击环境的频带宽(可到100 kHz)、加速度大(可到300 000gn),常常导致测量数据失真。对实测的爆炸分离冲击数据应分析、确认、修正后才能使用。分析了放大器的压摆率对信号频率的限制,讨论了某实测爆炸分离冲击信号零漂产生的原因,应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失真的冲击波形进行了分解和重构,提取了真实的爆炸分离冲击信号。  相似文献   

12.
一种火工分离螺母释放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航天器火工分离螺母构造、功能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火工分离螺母释放可靠性特征量。以计量型可靠性试验为基本思路,应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提出了一种火工分离螺母释放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法,包括试验方法的选择、试验件状态及试验条件的确定、测试数据采集和可靠性评估方法。应用示例表明,某航天器火工分离螺母释放动力与释放阻力相比具有足够的裕度,释放可靠度满足指标要求。该方法可为火工分离螺母释放可靠性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某型弹射器应用于超声速飞行器保护罩的连接固定与弹射分离。由于保护罩位于飞行器头部,受到气动阻力的影响,升温迅速。为了保证弹射器能够在飞行过程中正常安全工作,使装药部位的温度满足火药安全使用要求,需要对其采取热防护措施。文章围绕弹射器的耐高温性能设计开展了相关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试验验证工作。通过减小热传导途径,优化产品结构设计,采取隔热、相变吸热等措施降低弹射器内部的环境温度。经过热传导试验验证,在模拟飞行器极端的高温环境条件下,弹射器结构能够有效降低热传导效率,保证主装药部位的温度满足火药安全使用要求。该方法为航天火工装置的高温防护设计与验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介绍了几类航天上可用于连接与分离的非火工装置,如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连接释放装置,石蜡驱动器,低熔点材料释放装置。非火工装置具有冲击力小、无污染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非火工装置的这些优点正好是火工装置的不足之处,所以在不能使用火工装置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使用非火工装置。文章对接分离装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火工机构的可靠性验证试验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论述了特征量为失败数的航天器火工机构在3种不同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试验及评估方法;论述了特征量为性能参数的航天器火工机构可靠性验证试验及评估方法;为航天器火工机构的可靠性试验及评估提供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某型火工解锁装置降冲击设计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型火工解锁装置主要用于星上大型载荷的连接和分离,针对其解锁冲击大的情况开展了降冲击理论研究,完成了基于蜂窝缓冲原理的降冲击改进设计。试验验证表明,改进前后的冲击峰值由大于11 000g降低到1500g以下,降冲击设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统计能量分析法在爆炸分离冲击响应预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复杂结构的爆炸分离冲击问题,文章采用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对其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首先对切割索产生的连续载荷进行了离散处理,然后基于统计能量分析并结合虚拟模态综合法,对航天器分离过程中的冲击响应进行了预示。得到的结果符合爆炸分离冲击环境下结构响应特征及其传递规律,对航天器抗冲击设计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火工分离螺母的火工冲击环境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航天器分离时火工分离螺母产生的火工冲击环境特性,了解火工冲击载荷的机制和特点,直观观测应力波在结构材料中的传播过程,使用LS-DYNA非线性有限元程序模拟了火工分离螺母的动态分离过程,给出了典型响应及输出载荷,并通过火工分离螺母-结构一体化仿真得到了星箭界面载荷,为航天器火工冲击环境防护设计提供更加真实的输入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金属网由于柔韧性好、使用方便等优势而在电缆屏蔽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电缆用的金属网屏蔽效能进行工程计算,通过计算,对金属网不同材料、不同规格、单层与双层屏蔽及有缝隙情况下的屏蔽效能进行比较与分析,对工程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航天器微振动环境模拟的需要,开展了多自由度微振动时域波形复现控制方法研究。首先,介绍了基于时域波形复现的多自由度微振动环境模拟控制理论方法。其次,针对六自由度微振动激励系统,应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基于实测传递函数矩阵的多输入多输出微振动激励仿真系统,针对微振动时域波形复现闭环控制过程进行了算法编程,并给出了仿真的闭环控制流程图。最后,通过算例对多自由度微振动时域波形复现进行了数值仿真,以给定的白噪声为输入,模拟对实际存在的系统非线性、测量误差等影响因素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验证了多自由度微振动时域波形复现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所得结论可以为研究多自由度微振动时域波形复现控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