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PISO算法,通过求解三维N-S方程,对导弹飞行过程中超声速自由来流、侧喷流及主发动机尾流进行了一体化仿真研究.得出了清晰的流场分布图,分析了侧喷流对外流场及尾流场的影响,比较了飞行速度与侧喷口位置对侧喷流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侧喷口的分布位置是决定侧喷流对尾流场影响大小的主导因素;侧喷流对尾流场的影响,随导弹...  相似文献   

2.
高超声速流动中侧向喷流干扰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超声速(M=6)流动中,实验研究了侧向喷流的干扰特性,并探讨了喷流压力、攻角、迎风侧及背风侧喷流对侧向喷流干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超声速流动中,随喷流压力增大,喷流弓形激波与来流弓形激波相交,喷流前的高压区增大,而喷流后的低压区几乎不受影响,喷流的控制效果加强.与迎风侧喷流相比,背风侧喷流控制效果更好,这一趋势随攻角的增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侧向多喷流流场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敏  陈士橹 《推进技术》2003,24(2):144-147
为研究侧向喷流对高超声速拦截弹喷流直接力控制性能的影响,发展了在有限体积离散方法框架下的三维非定常N—S方程,采用LU—SSOR隐式时间推进格式和残值项空间迎风型格式求解技术,对大气层内高超声速拦截弹多个姿态控制喷流发动机同时工作时的干扰流场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给出了自由流与侧喷流、侧喷流与侧喷流之间复杂干扰流场结构图(等压云图、等马赫云图)以及喷流附近的压强分布,其结果与单一侧向喷流流场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喷流前的压强场基本不受后喷流的影响,处于前喷流尾流区后的喷流的干扰效率将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钝体逆向喷流减阻降温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基于结构化网格的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基于不同来流迎角逆向喷流技术的钝体减阻降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来流迎角变化,无喷流状态的钝体阻力大小基本无变化,而有喷流状态的阻力随迎角增大而单调增大,上母线有喷流状态热流值均小于无喷流状态,而下母线远离喷口位置的壁面温度基本无减少。背风侧与迎风侧的壁面压力及热流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导弹直接侧向力控制外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体燃气发生器作为控制力源对导弹进行侧向力控制、导弹的末端控制和垂直发射导弹的转弯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侧向喷流的直接控制力导弹 ,其外流场极为复杂。利用耗散比拟原理 ,构造出高精度的紧致迎风 TVD格式 ,对侧喷流场进行了二维轴对称数值模拟。数值计算弄清了侧向喷流喷口附近的流场结构 ,研究表明 :对于来流为超声速 ,侧向喷流为声速时 ,侧向喷流的出射角为某一锐角时 ,侧向喷流的侧向作用力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给出一种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空空导弹计算模型,应用CFD软件对其侧向多喷流干扰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选择四种代表情况,重点研究分析了不同侧多喷流对导弹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流干扰使得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减小,并产生较大的偏航干扰力矩,同时喷流的间距也影响俯仰力矩系数和偏航力矩系数。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声速/高超声速来流中侧向喷流干扰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姿态控制系统采用侧向喷流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开展超声速/高超声速来流中侧向喷流干扰流场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求解三维可压缩Navier-Stokes(N-S)方程,模拟了侧向喷流干扰流场,分析了干扰流场结构,研究了攻角、高度、马赫数、侧喷发动机真空推力、喷口形状等因素对力/力矩放大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标明,侧向喷流与来流相互作用,使流场结构十分复杂,存在激波、压力平台效应和环绕效应等干扰特性,攻角、高度、侧喷发动机真空推力等因素对力/力矩放大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AUSM -up格式模拟了二维超声速横侧喷流干扰流场.比较了SA、SST和EASM湍流模型对分离流动的模拟精度.通过调节喷流出口压力,研究了喷流参数对分离区大小、物面压力分布以及喷流喷射高度的影响.同实验对比发现:SST和EASM湍流模型在低压力比下能够比较准确模拟分离区,但是在高压力比下,湍流模型对分离区的模拟精度较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喷流模拟、柱体环形喷管喷流对模型底压影响、以及尾支撑和侧支撑对模型底压影响为基础,从定性、定量得出,用尾支撑作喷流试验,支撑干扰小,可做到既经济又可靠,数据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六自由度弹道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控制系统采用侧喷流发动机和栅格舵的新型小型多级固体运载火箭开展六自由度弹道仿真研究。给出侧喷流发动机安装模型和推力模型以及开关机控制规律,阐明气动力和气动力矩计算方法;并建立了固体发动机推力模型,以及完整的六自由度弹道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六自由度弹道仿真模型能正确反映运载火箭飞行特性;研究的固体运载火箭满足将300kg有效载荷送入200km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要求;姿态控制系统满足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精度要求;侧喷流推进剂质量分配合理,为总体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邱绪光  康滢 《航空动力学报》1989,4(4):377-380,393
本文阐述了短距冲击情况下各种流型及相应的各种局部换热特性。对于二维缝射流 ,冲击流流型及局部换热特性显著地受射流紊度的发展程度、靶面对射流的反影响以及高射流速度下压缩性等因素的影响 ,靶面上局部换热的多峰分布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发展。而对于圆射流排 ,除上述因素外 ,尚有射流三维性质的影响 ,在短冲击距下流动的三维性导致驻点线两侧局部换热有比二维缝射流更陡峭得多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12.
压气机不同状态下转子出口三维紊流流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宏伟  蒋浩康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3):268-272,331
用单斜热丝、圆柱单孔高频压力探针等手段,详细测量了单级压气机转子出口的三维紊流流场,揭示压气机在不同流量状态下转子出口的流动结构和紊流特性。   相似文献   

13.
轴流风扇旋转失速时的流场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宁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1):9-12,103-104
针对渐近型旋转失速在一轴流风扇上进行了一些测量工作,包括失速时的激光平均流场测量和热丝动态测量两大类。激光平均流场研究表明失速团主要活动在风扇转子前缘,而转子叶片通道中的流场则主要表现为叶尖间隙流的横向堵塞流动。   相似文献   

14.
扩压叶栅端壁区旋涡流动显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马宏伟  蒋浩康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3):258-262,330
通过氢气泡流动显示,获取不同攻角、不同径向间隙下扩压叶栅端壁区内各种旋涡的发生、发展、涡-涡、涡-附面层干涉的流动图画。   相似文献   

15.
压气机叶栅叶片表面附面层流态变化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波  王掩刚  肖敏 《推进技术》1999,20(3):64-68
以平面叶栅中的二元叶栅模型为试验对象,测量了在不同来流条件下叶片表面流场分布情况及栅后气流参数,分析了不同来流条件下叶片表面附面层流动状态的变化。并借助数值模拟手段重点研究了在不同来流马赫数和冲角下,叶片表面压力梯度对层流附面层向紊流附面层转捩过程的影响,通过利用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来流条件对转捩过程的影响,为从机理上更深刻地认识叶片表面粘性附面层转捩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扬军  陈乃祥  陶德平  周盛 《航空动力学报》1996,11(3):306-308,334,336
将分离与损失相关联,提出了利用转子进出口参数来确定跨音风扇转子内部分离流动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几个转子流场计算的结果表明,在转子的叶尖区域,由于强的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使得流动在激波后不久便发生分离。叶尖漏流涡可能对激波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诱导流动分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一种预测三维激盘/附面层相互作用诱导的流动起始分离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激波与附面层相互作用所诱导的二次流动是影响起始分离的重要因素。当来流相对马赫数大于1.5时,强的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跨音风扇转子叶尖区域的流动分离。  相似文献   

18.
扰动来流下声控机翼分离流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在扰动来流下声控机翼流动的试验装置、低速大攻角时的声控效果以及附面层中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由此得出:随着来流湍流度的增加,因声激励而产生的附面层中大尺度有序结构涡(LSOSV)的脉动速度幅值Vl、湍流度增量u′a/U∞以及升力系数增益△CL均将迅速减小,而激励声压级有效阈值SPLeff则随之逐渐增大。周期性脉动来流在沿机翼附面层流动中急剧衰减,并对机翼分离流动(包括有或无声控)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晓  何文岳 《推进技术》1991,12(6):17-22
对大宽高比大S弯亚音扩压器的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流谱观察、壁面静压分布曲线、截面总压分布图和出口截面旋流场分析其流动特性.此外,试验表明在分离点前安装适当结构参数的埋入附面层涡流发生器能够大大缩小分离区的范围,从而使其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评述国外同类技术的基础上,介绍近年研制成的,以研究转子内流动为主要对象的低速大尺寸轴流压气机实验装置和动态测量技术,包括实验台、旋转四坐标全电动探针位移机构、并行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器、高频压力探针及一整套高频压力探针、热丝和激光多普勒动态测量技术,列举了典型的转子内和转子进、出口复杂流场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