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在低速来流状态下试验研究了大攻角(α=0°~45°)和侧滑角(β=-15°~15°)对Caret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在各攻角下进气道性能参数随侧滑角变化的特点及典型状态下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分布图谱,分析了出口总压分布图谱与进气口流动之间的关系。试验表明:在低速来流状态(Ma≈0.1)下,随着攻角的增加(α从0°增加到45°),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较小,总压畸变指数几乎不变,这有利于飞机的大攻角机动飞行。 相似文献
3.
介绍几何喉道上游具有不同进口侧板、不同槽宽的附面层吸除槽和槽腔出口不同放气孔面积的二维超音速进气道,在自由流马赫数:Ma_∞=1.793,2.037,2.292,2.557;攻角:α=0°,3°,6°,10°,-6°条件下的实验研究结果。讨论了零攻角下,有无吸除时进气道的流型、性能和不同侧板、吸除槽宽、放气孔面积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二维超音速进气道的攻角特性;描述了进气道结尾波系随下游反压增高时的波系演变图案,录相显示了具有一定槽宽、一定吸除量的实验模型具有连续的气动特征,如同全外压式进气道那样,结尾波系从超临界连续地通过槽区到达亚临界。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探寻不同频率下攻角动态变化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攻角以不同频率调节的侧压式进气道Ma=3.85的风洞试验。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15°→0°,频率分别为0.8Hz,1.6Hz,3.2Hz和6Hz的数次吹风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四种频率状态下进气道在一个振荡周期中都能经历一个起动——不起动——再起动的一个过程;随着频率的增加,在进入振荡的第一个周期内不起动攻角缓慢增大,而在之后的周期性变化中不起动攻角急剧减小。 相似文献
7.
在超音速压气机叶栅的试验中,确定进口气流方向是试验的难题之一,本阐述了超音速压气机叶栅“唯一攻角”的概念,介绍了计算方法和“唯一攻角”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此计算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在实际的超音叶栅试验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2)对于以超音速进气的叶栅,当叶栅参数一定,进口气流角β1的大小仅取决于进口马赫数M1。(3)反压改变,仅影响叶栅槽道中的气流流动。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探寻不同频率下攻角动态变化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攻角以不同频率调节的侧压式进气道Ma=3.85的风洞试验.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15°→0°,频率分别为0.8,1.6,3.2 Hz和6 Hz的数次吹风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四种频率状态下进气道在一个振荡周期中都能经历一个起动—不起动—再起动的过程;随着频率的增加,在进入振荡的第1个周期内不起动攻角缓慢增大,而在之后的周期性变化中不起动攻角急剧减小.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EF2000、F-16E两个型号不同风格可调几何腹部进气道设计的分析,着重总结了F-16多用途战斗机保形ⅢB进气道的成功设计经验,发现其调板过程中喉道位置的较大前移,加大了末激波的向前动程,是大马赫数下进气道工作不稳定性增大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回顾 总被引:5,自引:22,他引:5
回顾了中国近年来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研究进展,包括高超声速进气道中激波与附面层干扰、起动和再起动、隔离段、进气道附面层抽吸、进气道通道内外压缩比、侧压式进气道、Busemann进气道等。其次是超声速燃烧方面的研究及模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飞机迎角的校准及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叙述了迎角传感器空中校准的必要性和常用校准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常用空中校准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实践表明利用静姿态角法阳参数辨识法相结合进行迎角空中校准,在一定范围内是切实可行的。但在大迎角及失速飞行中因非线性带来的一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校准的难度。本文针对这一事实提出了用直接测定姿态角加计算航迹角间接确定飞机迎角的方法,解决了Y—7飞机失速试飞中的迎角测量问题。实践表明,该方法可以推广用于一般民用飞机的迎角测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迎角、侧滑角、后掠角等概念的几何意义进行确认,从几何上确定了各迎角间的关系,在不改变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对有侧滑和无侧滑时的迎角关系式进行近似处理,并运用目前通行的方法推导了由侧滑导致的后掠翼飞机的滚转力矩公式,对后掠翼飞机横侧静稳定性的分析提出一种较准确的方法。这个方法几何意义明确,采用类比的方法后,避免了复杂的几何证明,因而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比较简捷。 由于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不同和近似处理的方法不同,所得滚转力矩的变化规律也是不同的。但在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各种方法所得的简化结果则相同。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速进气道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二级斜板可调的二元混压式超声速进气道的内流场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数值模拟二元混压式超声速进气道内流场的计算结果,得出每个网格点上的压力,温度,速度及密度等参数,从而求出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和流量系数,并归纳出进气道主要性能参数与状态参数和几何调节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进气道的特性曲线,建立了二元超声速进气道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数学模型,可确定进气道在不同状态下的主要内容特性参数值,并作为建立带进气道、矢量喷管的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建模基础,对进气道、发动机、矢量喷管的一体化控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给出了马赫数2-6、单位雷诺数(0.8-6.0)×10^7/m时下吹式风洞中可调节三维进气道的试验研究结果。研究了前缘前掠和后掠方案以及进气道人口前边界层的影响。测量了内流道内的压力分布、质量流量和总压恢复系数;确定了进气道启动与马赫数和流动工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对流场结构和模型进气道的性能有着决定性影响,相对简单的进气道调节方案可以增大其稳定运行范围。 相似文献
19.
Angle of Attack(AOA) is a crucial parameter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aerodynamic forces of an aircraft.The measurement of AOA is required to ensure a safe flight within its designed flight envelop.This paper intends to summaris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nd estimation methods for AOA, specifically i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applications.In the case of UAVs, weight constraint plays a major role as far as sensor suites are concerned.This results in selecting a s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