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它包括微机保护、故障录波与故障测距、小电流接地自动选线、电能计量、远动监控、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等功能。近年来国外和国内先进的企业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及设计定型也越来越快。为加快我国民用机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步伐,提高机场供电保障能力和经济效益,论述、探讨民用机场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要求、结构和功能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着重介绍了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特点 ;制造企业的信息化 ;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 ;并行设计技术 ;虚拟制造技术 ;自动化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嵌入式系统与监控软件的结合己成为工业控制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系统是嵌入式电力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监控子系统,系统基于组件开发,可以实现地、市级调度自动化系统、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10KV(35KV)及以下发电厂用电、楼宇自动化、工矿企业配电房等的中低压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主要从硬件及软件技术方面论述了监控系统在电力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应用.阐述嵌入式电力控制系统中监控子系统的核心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过程分析,结合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沈航)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利用结构图的方法.阐述了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自动化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主要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海量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正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半壁江山。最后提出了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特点及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自动化对接技术特点,全面分析了飞机自动化对接工艺过程,阐述了目前采用自动化对接技术存在的产品和工艺设计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自动化对接的飞机产品设计一般要求,分析了自动化对接技术实施过程中装配工艺设计的重要性。针对设计和工艺存在的问题,从产品结构设计改进、装配协调方案设计、装配流程规划、部件调姿定位接头布局设计以及测量工艺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内容,提出了采用自动化对接技术相应的要点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飞机环境控制系统功能试验的内容和国内新一代ARJ21支线飞机环控功能试验的现状,提出研制飞机环控功能自动化试验系统的架构,研究了飞机环控功能自动化试验中大流量压缩空气流量测量与座舱升降压速率测量的技术方法,最后给出了试验空气加热温度与座舱压力的控制结构.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航空复合材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能力、信息存储和传输、建模与仿真、自动化科学、光学、微机电设备以及信号处理等学科的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未来的风洞试验有可能获得更多现在不能得到的高质量数据和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制造自动化技术 5 0多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从数控化、系统化、柔性化、虚拟化、精密化、非传统化、智能化及绿色化等 8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并分析了制造自动化当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田丰  吴威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1,(5):F0002-F0002,F0003
自动化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5个二级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1个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日益繁重的在轨卫星长期管理工作,从实现中心透明测控模式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S波段活动测控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操作可靠性,解决人员精力与卫星长期管理质量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并重点讨论了提高RMCS、监控分系统、测距测速分系统、遥测分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面采用何种方式来调度运行任务系统并对航天器实施控制,是飞行控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针对航天任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计划工作模式的思想与方法。首先论述了采用计划工作模式的理论依据,然后探讨了计划工作模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要求,阐述了航天任务计划工作模式的基本内容,最后讨论了计划工作模式的关键技术以及采用计划工作模式实现飞行控制自动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的航天飞行器数字化装配生产线产品转运自动化、装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设计了一套兼容生产线全流程转运工作设备、适应多几何尺寸的托架。在分析作业现场产品转运流程、保证要求以及装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辊杠动力源的被动驱动托架总体设计方案,解析了托架关键受力部位和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关键部件的设计、计算、校核,并使用专用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分析与验证,托架试制完成后进行了工程试用。结果表明:关键部件的强度数值模拟值与理论设计计算值偏差在10%以内,位移形变均保持在0.1mm以下,验证了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工程使用阶段,托架的功能和性能均满足现场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飞机研发过程中,管线路及设备设计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基于CATIA V5进行二次开发,使用API接口和VB语言实现相关工具的搭建,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在飞机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备的快速布置;二是基于电气设备及周围零部件的空间布置,进行单一DMU管线路通道拓扑,通过EWIS隔离代码定义,规划线束通道的类型,自动分析通道之间的物理隔离距离,并依据EWIS隔离要求规范与自动分析的物理隔离距离进行分析,从而输出全机管线路通道之间的间隙检查结果及分析报告,为后续的通道拓扑优化提供相应的接口及设计规范;三是进行主通道及分支通道拓扑,通过定义通道的直径、通道内布置线缆的规格及不同形式布线的概率,开发工具自动计算EWIS线缆的总长度,并由公式快速计算出该线缆敷设方案的重量,供全机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观察者模式及Word自动化技术在信息分析软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试验信息质量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重点阐述了系统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包括观察者模式以及Word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观察者模式的应用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Word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分析报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测控软件调度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飞行程序的测控软件调度模式用以提高地面操作的自动化程度,讨论了该调度模式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An overview is given of diagnostics automation, defined as the automated development, in-vehicl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utilization of hardware/software elements directed toward th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aults in avionic/electronic systems. An integrated support structure for diagnostics automation is described.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diagnostics automation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8.
Automation Studio是一种有效的液压系统仿真工具。在对QCS003试验台的系统与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在Automation Studio平台上开发了液压性能综合实验模拟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19.
飞机整机线缆集成检测是飞机总装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关乎线缆制造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航空制造企业受到了广泛重视。对飞机整机线缆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介绍了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的内涵和主要研究内容,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指出了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最后对数字孪生技术在线缆自动化集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ill play a major role in future spacecraft operation. Because the technology has not mature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will be incorporated in an evolutionary manner, with increasing responsibility as their performance is proven. Internal research at Boeing Aerospace Company has demonstrated that AI softwar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knowledge-based systems in particular, can be used to provide limited spacecraft subsystem automation. This capability represents a first step toward an evolutionary path to spacecraft automation. A likely progression will proceed to integrated subsystem control, automat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plan execution, anomoly handling, and eventually to autonomous spacecraft operation. Although this paper is written in the context of Space Station the ideas and techniques identified should be easily transferable to spacecraft automation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