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组元落压推进系统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双组元落压推进系统的应用现状和技术特点,结合国内卫星推进系统的技术现状,分析了双组元落压推进系统混合比控制和大落压比高性能双组元发动机两个关键技术,提出了需开展氦气溶解特性、混合比变化、发动机偏工况试车等地面试验研究,为其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常规二级发动机设置了混合比调节系统.通过建立发动机系统非线性静态特性仿真模型,并结合地面试车数据,开展发动机混合比调节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发动机的混合比调节范围达到-3.13%~+3.20%,完全满足火箭推进剂利用系统的要求,且有一定的余量;混合比调节系统既达到了调节发动机混合比的目的,又能保持发动机的推力基本不变.采用静态仿真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发动机稳态工作过程中的混合比调节特性,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杨俊  杨福树  贾柯 《上海航天》2019,36(6):76-82
双组元落压推进系统以其简单、高可靠、高比冲的特点在空间飞行器上逐渐得到应用。由于双组元落压推进系统压力和推进剂流量存在明显的变化,其混合比控制方法与双组元恒压推进系统存在显著的区别。本文分析了双组元落压推进系统混合比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混合比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初始贮箱压力控制混合比的方法,并通过推进系统热试车验证了混合比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初始贮箱压差不超过0.05 MPa,可将系统混合比偏差控制在不大于1.8%的指标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变混合比对单级入轨(SSTO)垂直发射和垂直着陆火箭性能的影响。采用新的 ALTOS 弹道优化程序对爬高期间的混合比直接优化,使推进剂的消耗量最少。起飞时的最大混合比在5~11之间变化,而火箭的起飞加速度则在1.3~1.6之间变化。对起飞质量相等的火箭的结构作了比较。火箭和推进系统简单的质量模型已应用于有效载荷增量的计算。所研究的方案的最大理论有效载荷比定混合比发动机方案高9.5%。根据优化结果,提出变混合比发动机的技术要求和关键技术。关键技术涉及到冷却、涡轮和燃烧室的材料以及喷注器和涡轮泵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采用推进剂利用系统可以提高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以液氧/煤油富氧预燃室补燃循环发动机为例,提出的混合比调节系统方案为:在推力室燃料主路设置全流量的混合比调节器,由步进电机驱动,可以实现混合比连续调节。与我国现有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相比,这种调节方式可以实现全流量调节,调节范围大。同时,混合比调节时对推力、比冲和涡轮泵转速等参数的影响很小,对发动机系统和组件的影响也较小。发动机混合比调节范围可以达到±10%,调节速率为每秒2%以上。  相似文献   

6.
纵苏 《上海航天》1990,(5):38-41,27
介绍液氧/丙烷为工质的燃气发生器试验研究的方案和结果.着重讨论该燃气发生器在压低混合比条件下点火、起动、积炭及性能等问题.试验证明,液氧/丙烷燃气发生器在较宽的混合比范围内能稳定地工作,积炭轻微.通过试验掌握了液氧/丙烷推进剂点火、起动技术,并获得了性能数据.为新型发动机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火箭发动机随机推力调节控制驱动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定混合比随机无极变推力工作要求,研制了基于DSP处理器的随机推力调节控制驱动器。该控制驱动器实时接收随机变推力指令,在定混合比条件下,协调控制发动机系统上的燃料及氧化剂路调节阀,从而控制燃料及氧化剂流量,完成发动机的随机变推力控制。其参加多次发动机系统冷调试验及地面全程热试车,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了变推力双组元推进剂流量同步控制,精确控制发动机混合比,快速响应随机变推力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简讯     
NASA格林研究中心成功演示了闭式燃气循环动力(CBC)转换系统和氙离子推进器。这些演示试验是格林研究中心核电推进技术研究的一部分。试验成功证实了CBC 可为离子推进器提供和调节高压电力。  相似文献   

9.
高翔宇  孙纪国  田原 《火箭推进》2013,39(4):19-23,51
为了研究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冷却通道内的甲烷传热和流阻特性,研制了缩比推力室甲烷传热试验系统,并以推力室挤压热试验的形式进行了5次超临界甲烷传热试验和2次亚临界甲烷传热试验研究.超临界甲烷传热试验燃烧室压力为5.5~7.5 MPa,燃烧室氢氧混合比约为6.8,甲烷温度为128~230 K,甲烷冷却剂流量为5~7 kg/s,甲烷冷却剂入口压力为8.3~11.7 MPa.亚临界甲烷传热试验的室压约为4 MPa,氢氧混合比2.8,甲烷温度为:128~189 K,甲烷冷却剂流量约为2.9 kg/s,甲烷入口压力为3~3.5 MPa.通过试验研究获得了液态甲烷在推力室冷却通道内超临界压力状态和亚临界压力状态下的传热和流阻特性.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冲压发动机地面直连模拟试验原理,介绍了自动调节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根据进气系统结构特征研究,提出了采用气控气技术实现总压调节,采用气控液技术进行总温调节.针对对象具有的瞬变大流量、大滞后的物理特征设计了改进PID--模糊控制算法,利用数控电磁阀组实现实时调节控制.介绍了控制程序中所采用的控制规则、控制算法、采集驱动程序等关键设计技术.最后讨论了抑制干扰,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实际使用效果证明系统设计合理,满足了设计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