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对直径小于16mm的高温合金小直径棒材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爬波法和双晶轴向线聚焦法的探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双晶轴向线聚焦法是检测小直径棒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高温气体中传输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头身部形成的等离子体鞘套对通信的影响,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粉末激波管上开展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高温气体中传输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中获得了等离子体气体中的电磁波透射率、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实验结果表明:X波段和Ka波段电磁波在高激波马赫数Mas=16.1、1区气体压力P1=1200Pa的激波管实验状态下产生的厚度80mm等离子体高温气体中能量衰减大于30dB,难以传输;X和Ka波段电磁波在激波马赫数Mas=15 9、1区气体压力P1=80Pa的激波管实验状态下产生的厚度80mm等离子体高温气体中能量衰减大于30dB,难以传输;X波段和Ka波段电磁波在激波马赫数Mas=10.1、1区气体压力P1=80Pa的激波管实验状态下产生的高温等离子气体中平均传输损耗较小,可以进行有效传输;Ka波段电磁波在激波马赫数Mas=8.9、1区气体压力P1=1200Pa的激波管实验状态下产生的厚度80mm等离子体气体中平均传输损耗小于1dB,可以进行有效传输.实验得到的等离子体高温气体中的电磁波透射率、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新型行波光调制器单脊波导的微波电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采用单脊波导作为微波电路的新型行波光调制器。分析计算了脊缝间距小于1.00mm的脊波导中的电场分布、截止波长、频带宽度和特性阻抗;设计了与矩形波导联接的过渡段。结果表明:采用单脊波导作为光调器将使微波电场得到充分的利用,将提高调制效率;使波导单模工作频带增宽;具有较低的特性阻抗;通过过渡段易与矩形波导联接及保证单模传输。最后,经论证选择了切实可行的脊波导各几何参数a=13.00mm,b=10.16mm,d=0.50mm,s=1.00mm。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弹道靶上利用电子密度测量系统进行了高超声速钢球模型、铜球模型尾迹电子密度测量.电子密度测量系统由8mm微波干涉仪系统、开式微波谐振腔测量系统和闭式微波谐振腔测量系统组成.钢球模型直径φ10mm,速度分别为5. 8、5. 5、5. 6和5. 5km/s,对应的飞行环境压力分别为2. 79、5. 32、5. 85和10. 91kPa.铜球模型直径φ10mm,速度分别为5. 6、5. 6、5. 7和5. 5km/s,对应的飞行环境压力分别为1. 33、4. 79、5. 89和10. 91kPa.结果表明:(1)在压力5. 3~1lkPa范围内、速度约5. 5km/s试验条件下,压力越高,钢球模型的尾迹电子密度相应增大,电子密度的衰减速度较快;(2)在压力1. 3~6kPa范围内、速度约5. 6km/s试验条件下,压力越高,铜球模型的尾迹电子密度相应增大,电子密度的衰减速度较慢;(3)在压力约10. 7kPa、速度5. 5km/s试验条件下,铜球模型的尾迹电子密度衰减速度比钢球模型慢得多.  相似文献   

5.
尾迹电子密度分布是高超音速再入物理现象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介绍在弹道靶内用微波技术对模型尾迹电子密度作轴向分布诊断的装置。简要介绍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初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新型智能超声气体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并给出内径125mm管道中脉动气流流量检测的初步实验结果和内径700mm管道内,流速在3~13m/s范围内的校准结果。  相似文献   

7.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60mm×60mm磁悬挂天平的主激磁绕组,采用了保持激磁电流不变的恒流控制系统,克服了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参数变化,提高了测试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差源,也逐一加以分析,从而找到了减少误差的方法。在恒流系统斩波器电路中,由于使用了集成电路加晶体振荡器的斩波信号源,大大提高了开关频率的稳定精度,改善了闭环系统的滤波效果,提高了系统的稳定特性。本文还介绍了值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主要系统电路。  相似文献   

8.
高焓激波风洞是开展高超声速电离绕流研究的重要地面模拟设备。在中科院力学所 JF-10高焓风洞上通过新的破膜技术获得了稳定运行的试验状态,利用施加高频扫描电压的静电探针来探索模型边界层内的电子密度测量方法研究。为解决高频扫描时线路由于 RC 特性所带来的噪音干扰问题,针对测试环境发展了新的探针电路。结果表明:新型探针电路大大降低了线路干扰噪音,能够有效测量模型边界层内的电子密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在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中开展带尾翼钝锥体电子密度测试的相关研究工作进展.试验气流为4km/s,密度为0.001kg/m3.诊断尾翼对尾流的影响时,为不影响流场并获得足够的空间分辨率采用针状静电探针;实验结果给出带尾翼模型对尾流电子密度影响的定量结果及受影响的空间区域.  相似文献   

10.
Mo-Si-B三元系金属间化合物合金具有高熔点,存在韧脆转变,且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和相对低的密度,是极具潜力的超高温结构材料;但是也存在低温脆性大,高于1 300 ℃时高温强度尤其抗蠕变能力不足的缺点,阻碍 了其应用。本文从制备工艺、组织结构、高温抗氧化性能、力学性能和合金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T2,Moss+Mo3Si+T2和T1+T2+Mo3Si三个相区合金的研究现状。并且指出,原位合成制 备技术和“少量多元”合金化是Mo-Si-B三元系合金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工大翼型研究中心于1992年7月在其翼型风洞中配置了美国PSI公司新一代8400并行处理电子扫描压力测量系统。本文概述该系统的性能结构特点和在翼型风洞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由于常用的光学测量方法的限制,研究气流中微小雾滴问题时,依据微粒在气流中响应时间极短这一特征,可以采用捕捉采样,在电子显微镜下拍照,获得其零径及尺寸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发展起来的用电子束荧光技术直接测量高超声速模型周围流场密度的方法,首次在科学院力学所 JF-4B 高超声速炮风洞中对7°尖锥在 M_∞=7.8时进行了流场密度的测量,给出了模型表面边界层中分离与不分离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密度和脉动密度剖面分布及电子束荧光的校准结果。验证了这项新的测量技术能成功地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复杂流场中的密度测量。  相似文献   

14.
以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模型,根据等离子体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研制出燃烧型喷流等离子体发生器.利用朗缪尔探针阵列研究发生器喷流流场中电子密度轴向和截面的分布;在处理探针测量数据时,采用由带电粒子连续性方程和Poisson方程得到的朗缪尔探针连续流理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发生器产生的喷流流场为非均匀等离子体流场,流场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喷流中心的电子密度最大超过4×1012cm-3.喷流等离子体发生器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飞行器隐身等离子体产生技术.  相似文献   

15.
时效处理状态下7055铝合金的微观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固溶单级时效处理7055铝合金中的沉淀相进行了研究。在时效1 h内,Guinier-Preston(G-P)区即在{111}面上形成并具有片状结构,随着时效时间增加,G-P区逐渐长大。η′亚稳相也在G-P区形成不久即析出,它们是具有沿{110}方向,呈成分调制的结构。G-P区和η′相的析出是铝合金在时效过程中强度和硬度迅速上升并达到峰值的主要原因。在时效达到4 h时,η相便析出,它们与基体存在[1-10]η//[110]Al,(001)η//(111)Al的取向关系。G-P区含量减少和η相长大引起铝合金强度和硬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显式有限差分方法用于求解小钝锥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尾流的轴对称边界层方程。该方法既适用于层流也适用于湍流。应用 Goldburg 转捩准则确定转捩初始位置。详细地计算了小钝锥尺寸、飞行速度、高度对尾流转捩和光电特性的影响。从计算中得到转捩和光电特性变化的一些有用规律。对湍流亚密部分的雷达散射截面进行了规律性分析。计算结果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冷轧体心立方金属中微带的形成原因.基于塑性变形理论,运用Taylor模型和Bishop&Hill最大功原理,计算了变形体心立方晶体中滑移系上的切应变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冷轧时当晶粒的轧向平行于晶粒的某些特定取向时,大量的局部切应变将集中产生在一个滑移面上并在此形成微带.这一高度局域性的切应变是形成剪切带的原因.此时,剪切带与轧制方向之间夹角为30°.另外,微带呈片状是双交滑移的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剪切带所在晶粒的取向和所在滑移面证实了这一微带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用电子束荧光技术测量高超音速低密度风洞3~#及2~#喷管的氮气自由流中的转动温度、振动温度及数密度的实验结果。试验表明了电子束荧光技术对于低密度风洞流场校测是很有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接Al-Cu-Li合金,分析了焊态下接头的微观组织以及焊后热处理对接头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 明,在焊态下,焊缝中心为典型的树枝晶,在树枝晶界分布着共晶组织,其主要组成相为α+θ′(Al2Cu),焊缝中的强化相数量较少。经过焊后热处理,接头焊缝区组织发生了显 著变化,焊缝中心组织由树枝晶转变为等轴晶,焊态下的晶界偏析现象得以消除,焊缝中析出了数量较多的球状δ′(Al3Li)相以及细针状T1(Al2CuLi)相,使接头的力学性能明显改善,接头抗拉强度由焊态下的348 MPa提高到热处理后的423 MPa,接头拉伸断口呈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