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对隐身飞机的发展及研制过程作了概要介绍,列举隐身技术的主要优点.较为详细地叙述各种隐身技术,特别是反雷达技术,如外形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雷达干扰战术和战术隐身技术等,示出了目前世界上各种隐身飞机的型号及所采取的主要隐身技术.扼要叙述隐身飞机对当今雷达系统所造成的威胁,最后介绍国外现已发展的空域法、频域法、光学辅助系统和其他一些反隐身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隐身技术在现代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预警探测系统反隐身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雷达空域反隐身的基本原理,以雷达接收信噪比改善因子、雷达作用距离增大程度和雷达发现概率增大程度为指标,对雷达空域反隐身的效能进行了分析。雷达从隐身飞机的侧翼进行探测能够有效增大隐身飞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从而较好地实现反隐身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双基地雷达方程出发,提出了双基地雷达探测目标的判定式。在雷达干扰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基地雷达在自卫式压制性干扰和远距离支援式压制性干扰条件下的干扰方程,并确立了干扰暴露区应满足的条件。根据双基地雷达探测目标判定式和干扰方程,在基于网格剖分算法的基础上,对双基地雷达探测区和干扰暴露区进行了仿真,得出了相应的探测区和暴露区面积。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网格剖分算法的双基地雷达探测能力仿真更贴近实际,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隐身飞机的识别和跟踪,研究了临近空间平台对隐身飞机尾焰进行红外探测的作用距离及优势。以F22飞机的尾喷管为原型建立尾焰辐射流场模型,获得了尾焰的温度场与压强场,用微观谱带模型柯蒂斯-戈德索(C-G)近似法计算沿任一观测方向尾焰的辐射特性。考虑采用非轴对称喷管、遮挡板、引射技术和气溶胶遮盖等隐身措施,得到了隐身飞机尾焰在不同探测视角下的红外辐射强度。对红外系统作用距离计算模型未考虑背景辐射强度等不足进行改进,修正探测系统作用距离公式,用目标与背景的辐射强度差替代原目标辐射强度,用MODTRAN软件计算出的单位波数间隔内相应波长下的光谱大气透过率替代大气平均透过率,给出了逐步法求作用距离的流程,并计算出了空间、临近空间和地面不同探测平台对隐身飞机尾焰的红外探测作用距离。结果表明:与其它平台相比,临近空间平台对隐身飞机的探测有更大优势。研究为用临近空间平台对隐身飞机的探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F-22隐身战斗机为了在作战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术"隐身",没有装备传统的有源干扰机和大功率搜索雷达,所装备的ALR-94无源系统成了检测、跟踪甚至攻击目标的关键设备,探测距离达463km,而其APG-77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能有节制地用很窄的似"激光波束"探测目标,信号强度、延续时间和空间形状严格受辐射管理,必要时还能产生大功率干扰波束,简直成了能干扰雷达的有源压制干扰机.F-22也因此摆脱了传统的电子战作战模式,进行一种创新概念的电子战,没有电子干扰(攻击)设备的电子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电子战条件下,反舰导弹超视距攻击时,直升机中继搜索、跟踪雷达为实现隐蔽探测,其技术参数的优化选取问题;提出了在战术使用时隐蔽探测距离和交迭功率的概念;给出了为避免敌ESM接收机的截获,中继探测雷达发射功率 报值范围和扩大隐蔽探测距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半主动寻的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制导方式的地空导弹系统与携带拖曳式有源诱饵的突防飞机的末端拦截过程模型。仿真模型计算了在各种战术配置参数下的导弹对飞机的脱靶距离 ,作为有源诱饵角欺骗干扰效果的评估指标。并由此得出了对抗双方应该采取的最佳战术参数配置。  相似文献   

8.
基于雷达干扰原理,从信号层面分析了雷达干扰对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效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干扰条件下的效能指标计算模型。结合典型战术背景,研究了雷达干扰条件下对单个运动目标射击毁伤概率模型,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F-2 2隐身战斗机为了在作战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术“隐身” ,没有装备传统的有源干扰机和大功率搜索雷达 ,所装备的ALR 94无源系统成了检测、跟踪甚至攻击目标的关键设备 ,探测距离达 463km ,而其APG 77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 ,能有节制地用很窄的似“激光波束”探测目标 ,信号强度、延续时间和空间形状严格受辐射管理 ,必要时还能产生大功率干扰波束 ,简直成了能干扰雷达的有源压制干扰机。F 2 2也因此摆脱了传统的电子战作战模式 ,进行一种创新概念的电子战 ,没有电子干扰 (攻击 )设备的电子战。  相似文献   

10.
伴飞式有源干扰是弹道导弹突防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弹道导弹突防中伴飞干扰机与反导雷达的攻防对抗过程出发,对反导雷达受到伴飞干扰带来的信干比/信噪比历经过程及雷达探测精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仿真,分析了不同干扰组合和雷达参数配置下的干扰效果,为伴飞干扰机优化干扰策略、提高突防成功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