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是日本于2003年5月发射升空的,目的是探索太阳系和小行星诞生之谜。而这对防范小行星可能对地球的撞击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是日本深空探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更大规模空间探测和样本返回的验证机。经过两年多的飞行,“隼鸟”号于2005年9月接近了其目标——丝川小行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存恩 《国际太空》2014,(11):24-35
日本将于2014年11月30日用H-2A火箭发射隼鸟-2(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该探测器将于2018年到达在地球和火星之间轨道上运行的小行星1999JU3,并于2020年携带采样返回地球。2003年升空的日本"隼鸟"探测器在目标小行星附近及其表面共停留了3个月,预计隼鸟-2停留时间将延长到1年半左右。隼鸟-2将观测目标小行星表面,实施着陆并采集其表面下数十厘米处的物质。分析这些物质,有望解答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谜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返回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统 《国际太空》2010,(8):28-33
2010年6月13日,日本隼鸟号[Hayabusa,也叫缪斯—C(MUSES—C)]小行星探测器结束了约7年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6月1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为隼鸟号成功返回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申请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作为探测器,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以外天体着陆并返回地球的;二是成为有史以来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取样返回器。  相似文献   

4.
<正>2月22日,日本"隼鸟"2探测器在龙宫小行星表面上开展了首次采样行动。"隼鸟"2探测器的采样漏斗与小行星接触之时把一发钽制小型射弹射向龙宫表面,日本希望所轰起的碎石能通过一个管道进入采集室,由返回舱送回地球。采样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宇航局将为日本的火星取样任务出资研制一台中子与伽马射线谱仪,助力相关部门确定探测器采样位置。日本的"火星卫星探测任务"(MMX)探测器定于2024年发射,将首次把火卫一样品送回地球。MMX是日本继"隼鸟"和"隼鸟"2小行星取样回送任务后又一项大胆的任务,配备强力推进模块、着陆支腿和样品容器的探测器将首先进入绕火星  相似文献   

6.
5月7日报载.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似计划利用即将返回地球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对正在研发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预测系统的精确度进行测试.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隼鸟号航天器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隼鸟"(Hayabusa)探测器[见图1,以前被称为缪斯-C(MUSES-C)],于2003年5月9日,从日本九州的鹿儿岛航天中心由一枚固体燃料M-5型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它探访"糸川"(Itokawa)小行星的漫漫征程."隼鸟"质量为485.9kg(包括燃料),采用三轴控制方式,配备了氙离子发动机,用了2年零4个月的时间飞到"糸川"小行星的轨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希望它成为世界上第1个"往返"型小行星探测器.按照原计划,这项耗资1亿美元的任务是追踪"糸川"小行星,采集其上的岩石样本,并于2007年6月着陆于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完成它长达4年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是一个对航天探索非常积极的国家,在小行星探测这个问题上,虽然美国人的调门非常高,但实际上远远走在前面的却是日本。早在本世纪初,日本就发射了隼鸟1号小行星探测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糸川号小行星上带回了珍贵的岩石样本。受到这次成功的鼓舞,日本在2014年前又发射了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这次的目标不再是糸川,而是龙宫小行星。按计划,它将通过“炮击”的  相似文献   

9.
易林 《太空探索》2010,(8):34-38
<正>6月13日,日本宇宙探索局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再入大气层,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麦拉附近的沙漠地带,时隔7年后回归地球。期间,多灾多难,百折不挠,"隼鸟"由此也博得"不死鸟"的尊称。游子"隼鸟"归巢澳大利亚当地时间6月13日20时21分(北京时间18时51分)左右,耗资2亿美元的"隼鸟"号探测器主体在地球上空4万千米处与密封舱分离,当地时间23时20分左右,探测器以每秒约12千米的速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2月3日日本发射的隼鸟-2(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历经3年半的长途飞行,于2018年6月27日飞抵小行星龙宫(Ryugu),开始环绕小行星飞行,执行观测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隼鸟-2探测器而言,2018年7月-2019年12月才是关键之关键时段。此间,需要完成多次降轨和升轨机动,对小行星龙宫进行遥感观测,对小行星表面及轰击出的深坑进行接触取样,投放小行星巡视器进行表面巡视观测,还要完成返回器携带样品返回  相似文献   

11.
<正>据日本火箭学会负责人在西安召开的第14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航天会议上透露,日本将于今年年底发射"隼鸟"2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将前往C型小行星1999 JU3,将于2018年到达并采集样本后,2020年返航。"隼鸟"2在设计上与"隼鸟"号类似,与"隼鸟"的不同点在于:天线将从"隼鸟"使用的旧型天线更换成与"黎明"探测器相同的平面天线;携带一种自我构造弹型的冲击装置,在小行星表面进行第一次采样后,释放弹头在  相似文献   

12.
迟惑 《太空探索》2021,(1):32-49
深空探索异彩纷呈 2020年度的星际探索活动有不少亮点:欧空局的太阳轨道器发射升空;阿联酋和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同时抢抓发射窗口,竞相奔向火星;日本的隼鸟二号小行星探测器完成了长达6年的漫长旅途,终于带着"龙宫"小行星的样本回到了地球;美国的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虽然遭遇了采样事故,但是毕竟成功抵达了"贝努",而且采集了超...  相似文献   

13.
正前文当中,提到了"炮击"小行星。采样返回为什么还要用上"大炮"呢?这要从"隼鸟1号"说起。鸟枪换炮在"隼鸟1号"探测期间,发生了一件乌龙的事情。当2011年着陆器返回地球之后,日本宇宙与航空开发机构(JAXA)的科研人员打开了返回舱,  相似文献   

14.
装备先进 "隼鸟2号"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制的小行星探测器.它于2014年12月3日在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由日本三菱重工设计制造的H-2A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奔赴龙宫小行星的旅程. "隼鸟2号"的重量为609千克,在探测器家族里并不算特别大,但它却拥有遥感、巡视和取样探测等三方面的功能."隼鸟2号"上安...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深空探测可谓热闹非凡。中国的嫦娥五号从月球取样返回,日本的隼鸟-2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取样返回,美国的"奥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探测器也从贝努小行星上取得了样品,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许多国家正酝酿从火星取样返回的计划。为什么人类对取样返回这么重视呢?特别是已经有了着陆探测,甚至对一些天体发射了巡视器,为什么还热衷于取样返回呢?本文将重点讨论取样返回的重要性,以及从小行星和火星表面取样返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计划在2014年底用H-2A火箭发射第2个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该探测器重600千克,主推力器为改进型微波放电式氙离子发动机,设计寿命7年,将于2018年6月到达小行星1999 JU3,2019年开始采样,把所携带的撞击装置(又叫太空炮)释放到小行星表面,此时探测器将移到小行星另一侧,避免脆弱的感应器被四处飞溅的残骸或碎片击中。之后,撞击装置将轰炸岩石形成弹坑,隼鸟-2从弹坑搜集小行星内部的岩石,最终在2020年左右将样  相似文献   

17.
DOI: 10.3969/j.issn.1674 1579.2020.01.008小行星三维地形模型几何重建方法刘兴潭,武延鹏,吴奋陟,顾营迎,郑然,梁潇摘要: 小行星全球测绘对深空探测定点着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绕飞段光学敏感器拍摄的序列图像进行几何立体重建方法的研究,可以实现探测器位姿信息未知情况下的三维地形建模.综合小行星表面特性、小行星运行特点与探测器飞行需求,首先通过全局的运动恢复结构完成小行星稀疏点云重建,再利用多视角场景重建对点云进行稠密化得到致密均匀的网格.然后采用隼鸟号探测器绕飞阶段实测影像,对小行星糸川(25143 Itokawa)的三维地形进行仿真重建,分辨率为0.36 m;并在光学实验室对3D打印的小行星比例模型进行模拟观测实验,得到重建分辨率为0.67 m.最后通过点云配准,进一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方法稳定性较强,在分辨率要求在米级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针对小行星表面地形进行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8.
羽子 《国际太空》2011,(1):23-25
星尘号探测器任务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项行星际探测任务,也是第1项收集彗星尘埃并将样品带回地球的采样返回任务,其主要目的是研究怀尔德-2彗星及其彗发的组成。该探测器于1999年2月7日发射,经过4.6×109km的飞行之后,返回舱于2006年1月15日在地球着陆。星尘号探测器在7年的航行期间,共环绕太阳飞行3次。飞向彗星的途中,星尘号的气溶胶收集器在2次绕太阳飞行期间收集了星际尘埃(2000年2-5月和2002年8-12月)。2004年1月2日,星尘号在距怀尔德-2彗星240km处飞过,收集了彗发的尘埃样品,并拍摄了冰彗核的详细照片。此外,星尘号还于2002年11月2日在距离小行星安妮法兰克(小行星5535)3300km处越过,并拍摄了照片。  相似文献   

19.
近地小行星交会、绕飞、着陆与采样返回技术经过数1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美国的OSIRIS-Rex对C类小行星进行特征分析与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任务目的是小行星深层采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开始转向行星防御领域。NASA的ARM(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计划是开展小行星抓捕与轨道重定向,ESA联合NASA提出了小行星撞击与偏转评估计划,拟对双星系统开展撞击实验,为行星防御提供技术积累。此外,行星资源公司和深空工业公司分别规划了小行星商业采矿的蓝图,并已开展相关的在轨技术验证。对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OSIRIS-Rex、“隼鸟-2号”、NASA和ESA的行星防御计划及小行星采矿公司的商业采矿战略规划,总结了未来开展行星防御与采矿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迄今对太阳系小天体开展的探测包括地基、天基远距离观测和"罗塞塔号""隼鸟号"等探测器的抵近观测、着陆取样等。对具有碎石堆构造特性的小行星表面地形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生成小行星表面地形仿真模型的方法,建立石块生成模型,对影响地形构造的石块幂律分布规律进行实验模拟。根据小天体着陆段导航方法验证及表面操作执行机构验证需要,选择并仿真生成了5种典型地形。实验结果表明:按照本文方法生成的仿真地形与实际探测得到的小行星表面局部地形相比一致性较好,可用于近操作任务中的着陆机构验证和地形相对导航算法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