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科学学报》2008,28(3):F0004
2008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迎来了50华诞。5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为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秋成立了581组,即今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前身。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简称空间中心)将迎来50华诞。值此喜迎所庆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空间中心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所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在50年的变革与发展中,空间中心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实践系列卫星、载人航天工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和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等重大任务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主编的话     
正金秋十月总是与空间科学联系最紧密,1957年10月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后60年,借助空间平台,人类对太空和宇宙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自1958年起,也开始了自己的人造卫星事业。当年10月581组实体单位正式成立。其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先生担任第一任所长,开创了中国空间研究的先河,建立了第一个高空大气物理研究室、第一个磁层物理研究室、第一个行星际物理研究室、第一个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从此,中国的空间科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行星际动力学研究集体发起,并得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支持的第一次瞬变的行星际过程研讨会于一九八九年九月五日至十二日在四川峨嵋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武汉物理所、地球物理所;机电部22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中国科学报等单位的科学家、教授、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新综合科研楼九章大厦二层多功能厅内花团锦簇、座无虚席,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空间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在此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主持,委托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筹办.会议得到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会议共有来自23个单位的132名代表参加.这些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开发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武汉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生物物理所、电子学所、物理所,  相似文献   

7.
《空间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立足于空间科学的前沿,积极反映该领域内的新发现、新创造、新见解、新理论和新方法,展示空间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空间科学的发展。刊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空间特殊环境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  相似文献   

8.
主编的话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利用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和发射,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2011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计划,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号科学卫星相继研制并发射升空。这4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迈向空间科学强国的第一步。2018年5月31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立项。SMILE,EP,ASO-S,GECAM等项目全部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9.
《空间科学学报》2017,37(4):508-509
<正>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中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辟了中国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的新方向。实验室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中科院空间天气学院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赤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万卫星院士。1.总体定位面向空间科学国际前沿和国家对空间天气应用服务的需求,开展日地空间和太阳系空间天气变化过程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单位: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协办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宇航学会2021年10月25-28日北京中国空间科学大会系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于2019年发起并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盛会,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将各分支学科集中到一起进行深入交流的全国性学术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的宗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凝聚全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和有志于空间科学事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本刊创刊十周年,空间科学学报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一时刻,我们感到欣慰,更深深地感到肩负担子的份量。 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主办下,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关怀、爱护和支持,也由于学报编辑部同仁的积极努力,在这过去的十年中,本刊在促进空间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加强国内外科学家的相互了解和合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2月17日,举世瞩目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顺利升空了。这是我国第一颗天文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其研究成果将可能带来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我国还将发射3颗科学卫星。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呢?我国空间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如何?这些都是公众所关心的。为此,《国际太空》杂志记者采访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潘厚任等先生撰写的专著《太空学概论》,综括了当代世界太空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凝结了作者40多年太空科学研究的诸多心血,展现了我国从事太空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的多年成果。把太空科学与应用、目标与工程实施、历史与发展有机结合,为中国太空事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届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3月16—18日在莫斯科召开,会议由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所主办。参加研讨会的中方研究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上海天文台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俄方参会人员分别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无线电电子学所、俄罗斯航天局莫动特种设计局和拉沃其金科研生产联合体等。此外,瑞典与荷兰的科学家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03,(10):12-13
中国有望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刘振兴院士透露,目前该中心正在制定火星探测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有望发射自己的火星探测器,环绕火星进行探测。正在制定中的空间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包括空间物理、空间天文、行星探测研究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多项内容,其中火星探测规划被列为“行星探测研究”的主要内容。预计不久后,包括火星探测计划在内的空间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将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刘振兴院士说,中国应从现在开始进行火星探测计划的预研。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地球空间环境与火星空间环境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The 2nd China Space Science Assembly2021年10月26-28日北京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将于2021年10月26-28日在北京举办。大会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承办。大会期间将举行包括特邀报告、空间科学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颁奖仪式、分会场报告和航天新技术新成果展览、空间科学科普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大会将开设多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并设立墙报交流专区,现面向全国征集大会论文。经大会录用的论文,将择优在《空间科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红外与毫米波学报》《航天返回与遥感》《无机材料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Big Earth Data》《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等学术期刊发表。征文截至日期:2021年7月31日。  相似文献   

17.
2000年9月10—14日,第五届中外空间科学/太空科学讨论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台湾、美国、大陆的近百名空间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讨论会.本届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航天局、国家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马俊如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张厚英教授担任大会秘书长.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吴京生教授、范章云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刘兆汉校长,中国科学院刘振兴院士、北京大学萧佐教授等空间科学界知…  相似文献   

18.
正从2003年双星计划启动到"悟空"发射之前,中国没有发射新的空间科学卫星。当时国际上共完成50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而中国只进行了100项左右。有感于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基础的薄弱,原本就对空间科学问题感兴趣的艾长春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的聘请,出任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程总师。2017年11月30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第一批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自2015年12月17日发射至今,"悟空"探寻近两年,巡天4  相似文献   

19.
情兵 《太空探索》1995,(1):24-26
50年代,日本试验火箭是在秋田靶场和东京湾内的新岛试验中心进行的。为了满足空间科学和应用计划的发展,试验大型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到了60年代,日本开始兴建新的发射场,即种子岛航天中心和鹿儿岛航天中心。 种子岛航天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空间科学应用研究,尤其是对全球环境监视,美国航宇局的空间科学应用局(OSSA)1991财年预算要求为24.82亿美元,它比1990年预算增加了24%。另外,航宇局的航空航天技术局1991年预算也要求11.64亿美元,这比1990年预算增加了46%。两局的预算要求已获得布什政府的认可。 1991年度空间科学应用局的主要计划和所需经费如下(括号内的数字为1990年度经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