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歌 《太空探索》2007,(3):42-45
本刊2006年第5期刊登了《“爬行”40年》一文,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爬行者”履带运输车并不是直接把土星火箭和航天飞机“背”在身上,而是依靠一个盒子一样的东西。因此,这一期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和“爬行者”“青同手足”的发射设备——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平台。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在深入探索后,最近又发掘出一个新的宇宙怪物,称为Q球。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柯萨说:“它们非常重而微小,若你把它放在桌上,它将穿通桌面直入地心。”这是一种奇异物质构成的微球,它们可能漫游于空间。每个Q球,都像一个藏在坚果壳内的新宇宙。为何说新宇宙呢?因为在Q球内部,不存在我们所熟悉的三种自然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这种特性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这意味着,每个Q球都在破坏宇宙的规律和秩序,因为它吞食普通物质,并迫使后者按Q球的规律存活下去。一个Q球能吃掉超密星(中子星)的心脏。  但迄今没有人见过…  相似文献   

3.
华斌 《太空探索》2003,(4):34-35
“就这样,咱们出去吧,”一个声音从树丛里传出来。在位于美国西南部的得克萨斯州,这是一个寒冷阴郁的清晨。到2月8日为止,无休止搜寻“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残片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  相似文献   

4.
曲斌 《太空探索》2003,(7):21-21
借助一种最新技术,天文学家们近日发现了一颗遥远的太阳系之外的行星。这颗“怪异”的行星表面炽热无比,且有云和含铁的“雨滴”。来自美国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学中心的一个专家小组发现,这颗行星绕着距离我们5000光年的一颗恒  相似文献   

5.
每当我开启喜爱的《飞碟探索》类杂志仔细品读,总被遇到的一些所谓正统的“学者”讲的关于“地球之外不可能存在生命”之类的文章气得乱七八糟,那些结论的条件总是以当前人类所处的环境为依据而推断出来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按照“正统专家们”所依据的形成生命的条件来推断的话,其实世界上就没有恶劣环境下人眼看不到的细菌了,因为那不该有。比如在核爆试验区试验结果后,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微生物在核污染的水内生活,这显然是违反常理的,但它确实出现了,就应该去正视。不知为什么,传统学术界总是固执的认为“形成生…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是:载人飞船一航天飞机一空间站(美国的“路线图”),或者载人飞船一空间站一航天飞机(苏联/俄罗斯的“路线图”)。而21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是:载人飞船一月球基地一载人火星探测。载人航天前后两个“路线图”的转折点就是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1月14日宣布的新太空设想。  相似文献   

7.
杨武 《飞碟探索》2003,(2):23-23
常听人们谈论到我们周围的“黑洞”:美国的赤字,俄罗斯的经济。我们将一个地方称为“黑洞”,是说在那里物质看上去大量地消失不见而又不留任何痕迹。自从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创造了这一词汇以来,它就被用来描写一个引力异常庞大,可以吞噬它周围一切东西,甚至是光的物体。这个异乎寻常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现在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当记者和普通百姓轻松地使用这一词汇时,天文学家却在严肃地探寻这个真正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找到的证据尽管详细,但却令人对黑洞的结论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创造出了史上第一个人造生命!”这是一条很吸引眼球的大新闻。领导这项研究的克雷格·文特的说法是:“这是第一个人造细胞,是地球上第一个父母是计算机,却可以自我复制的物种。”  相似文献   

9.
寻找地外生命的活动是一件令地球人类兴奋不已的事,特别是我们这些UFO的研究者。据《生活时报》报道,中国将在贵州南部的喀斯特山谷中,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国际天文学界寄希望于这个直径达500米的“天眼”能够找到“外星人”,并且能够揭开宇宙起源之谜。读了这则消息,让人为之一振。我们可以借助“天眼”看到遥远的星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了。人类多想知道大眼睛、大脑袋、长着四个带蹼的手指的“外星人”是怎样生活的。然而,观测的结果是否会像人们预料得那么好呢?笔者很自信地断定,寻找后最可能的结果是发现一些…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思考关于诸如宇宙的边界或时间的开端之类的问题时,正像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那样,经常陷入悖论的境地。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称这种难堪的局面为“二律背反”,他本人就深受其苦,以致于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其根本局限的,从而写出了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让我们看一看在时间开端这个难题上,康德是怎样表明“二律背反”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论证并不难懂。简明地说,如果假设宇宙没有开端,那么对于此时此刻的我们,已经有无穷无尽的年头消逝了,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宇宙有一个开端,那么宇宙的开端那一刻与开端前的“虚无”的界限又在哪里? 笔者赞同康德的观点:只靠理性的思辨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反而会使理性自身陷入悖论。但是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有解的,本文力图提出一个  相似文献   

11.
周武 《太空探索》2004,(7):22-24
“我们的图像能分出贵阳周围哪儿是茶园,哪儿是针叶林,哪儿是灌木林……”这是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专家王志民告诉记者的。经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贵州省有关部门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叫资源一号卫星)数据在贵州省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数字贵州”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想可靠的空间数据支援。  相似文献   

12.
常识告诉我们,1-1=0,这个问题看来就是这么简单。“零”表示“无”,这一层意思就是学龄前儿童也知道。某处有一个森林,一场森林大火把这一个森林毁灭了,这一个森林就没有了;电厂的某个仓库仅存的1千克物质被拿去发电,这库存的1千克物质在账本上就记着“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处事待物时经常会谈到“零”和它的意义,诸如:从“零”开始、从“零”点出发、从无到有、无风三尺浪、无缘无故等等。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当你昂首翘望,看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如果有人问:“你看见什么东西了?”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什…  相似文献   

13.
金萍 《飞碟探索》2001,(4):26-28
1999年 9月,俄罗斯海军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域里出事沉没,艇里118名官兵全部不幸遇难。据报道,得到挪威协助的打捞遇难官兵遗体的工作因出事海域风大浪急, 又进入寒季而被迫于 11月 7日停止。这次海难事故震惊了全世界,至今,俄罗斯和欧美各 国对事故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该潜艇内部的鱼雷舱发生爆炸而引起灾难,也有说是“库 尔斯克”号核潜艇是因受到国籍不明的核潜艇的撞击而沉没入海底……真相究竟如何,尚待 时日。这里说的是发生在过去的“幽灵潜艇”之谜。 5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 两国在波涛汹涌的南…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的这个世界无论怎样纷繁复杂,但终究还是一个单纯的人类文明世界。肤色、种族、宗教、文化的差异无论如何巨大,总还是人类这一共同物种下的内部差异。但好景不长,人类文明似乎正面临着“异化”和“重组”的危险。说不定在21世纪或22世纪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天下已经大乱,除了我们自己理所当然地称为“人”外,还有三种用传统观念看来是非我族类的“人”正活跃在我们中间。他们甚至拥有更高的智力和更大的支配世界的能力,相比之下,我们成了“弱势群体”!这三种“人”分别是:克隆人、机器人、外星人。  相似文献   

15.
《飞碟探索》2014,(6):7-7
空间是空的,还是充斥着某种介质?一项最新的理论认为,时空可能是一种“液态的超流体”。如果这一理论最终被证实,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假定时空是一种“液态的超流体”,就可以实现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完美统一。不过,要想构建一个流体的模型,就得知道其黏度。  相似文献   

16.
星际怪兽     
贡海星 《飞碟探索》2008,(6):F0003-F0003
象鼻星云是由气体与尘埃云所组成的恒星形成区,看起来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在这团星云中,有一处像人形的部分。然而,这里唯一真正的“怪兽”,只是一颗因为距离地球太远而不致伤害我们的年轻亮星。从这颗恒星发出的高能量光线正逐渐侵蚀图片上方黑暗的彗星状云球的尘埃部分,同时,  相似文献   

17.
海底的"太空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丹 《太空探索》2003,(9):24-25
航天员“上天”不足为奇,航天员“下海”却不多见,而且还要在海底过“太空生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跟我一起去看看美国航宇局设置的特殊培训科目——海底航天试验。  相似文献   

18.
1.“和平”号个头有多大、多重 ?   “和平”号基础构件长约 33米,直径约 4米。也就是说,它的个头比一节火车车厢稍 大一点。“和平”号在轨道上的质量在 l30吨~ 140吨之间,这个吨位可以与一般的客机相 媲美,大约相当于波音 747“体重”的一半。   2“和平”号到底有什么作用 ?   “和平”号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研究人类在实现永久定居太空梦想过程中 所面临的挑战。宇航员们在“和平”号上长期驻留所积累的经验,为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提供 了重要参考。   3俄罗斯为什么要坠落“和平”号 ?   因为“和平”号已…  相似文献   

19.
“唉,我离开了我的宝贝,“我找到了一个新住处,“它在400千米上空,“它的名字叫国际站“但是,宝贝,它是孤独的。“噢,它是这么形单影孤……“五月份我将返回“噢,……耶。”这是美国航天员沃尔兹在国际空间站上创作的一首摇滚歌曲,  相似文献   

20.
陶勇 《飞碟探索》2008,(8):49-49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真的是太美妙了!众多的星星似乎在我们面前连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深深地敲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到底从何而来?今天,似乎有一种学说为我们带来了希望,这就是“夏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