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卫星应用》2004,12(4):38-38
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16~18日在北京举行。世界各国负责对地观测的相关机构和国际科技组织官员以及专家学者600多人参加会议,交流全球对地观测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探讨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前景。本届全会主席、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开幕式上说,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综合协调的对地观测系统,以共同提高对地观测能力和效率,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这是对地观测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际宇航科学院的地球观测小卫星研讨会,阐述了当前小卫星发展的3个特点,即各国竞相发展,小卫星有“遍地形花”之势;对小卫星在地球观测以及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需求迫切;重视和加强地球观测有效载荷、小型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全球综合观测战略”,即IGOS,是国际上正在酝酿进行大规格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其目的是联合全球的努力,向从事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科学家提供充分的数据。本文介绍了IGOS的产生的背景、原则、工作阶段,所涉及的国际组织,六个样板项目,CEOS的决议等。中国应积极参加这一项目,这不仅可为人类做出贡献,也可加速我国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迎接对地观测新的发展高潮本世纪末,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下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巨大压力下,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着一个世界范围的对地观测技术新的发展高潮。1.传统的卫星遥感数据源能力在增强以70年代初陆地卫星-1发射为里程碑,近30年形成了以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民用遥感卫星系列为主流的地球资源环境卫星遥感数据源,同时也发展了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先进地球观测卫星系列、加拿大的雷达卫星系列、印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0,(4):120-121
据spacenews网站2010年6月10日报道,德国政府正在寻求商业或政府合作伙伴,共同研发高分辨率光学地球观测卫星。目前德国只有雷达观测卫星,此项工作是德国政府填补光学卫星观测空白的战略的一部分。德国宇航中心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不再受限于法德之间的协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卫星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以及微型地球站的发展对卫星教育的潜在影响。在展望未来四十年卫星技术和地球站技术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未来卫星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情况和可能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利用微型卫星地球站实现个人化的教育是一种有蓬勃发展前途的方式。为了发展灵活方便的卫星教育系统,文中指出了在未来几十年内应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卫星教育发展中心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1972年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探测卫星陆地卫星1。以后又发射了几颗这种卫星,这些卫星获得了地球资源的重要数据。日本也感到非常需要地球观测卫星,于是在1975年初,以科学技术厅为主开始对地球观测卫星进行调研工作。接着日本科学技术厅制定了一项自行研制和发射5颗地球观测卫星的计划,包括3颗海洋观测卫星和2颗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8.
日本先进地球观测卫星-2美国陆地卫星成功地获取地球表面清晰图片以后,遥感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此,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其早先研制的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后续星──先进地球观测卫星-2。研制这颗卫星的目的如下:(1)监测...  相似文献   

9.
地球环境问题,例如在同温层中臭氧层的消退,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植被变化,不正常气候的发生,目前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利用卫星进行观测是了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已经研制了海事观测卫星-l(MOS-1、MOS-1b)和地球资源卫星-1(ERS-1),现在正在研制大型地球观测卫星(ADEOS)。该文叙述ADEOS计划概要,目前卫星设计状况以及卫星地球观测系统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1992年,美国政府发出了第一个研制商业高分辨率成像卫星的许可证并发布了"首先购买商用"的数据政策后,美国政府扶植形成了商业地球观测卫星数据市场。自1999年"伊克诺斯"(IKONOS)卫星发射以后,已经有10个商业公司发射了地球观测卫星。商业性运营公司当前主要集中于发展高分辨率光学和  相似文献   

11.
地球环境问题,例如在同温层中臭氧层的消退,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植被变化,不正常气体的发生,目前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利用卫星进行观测是了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已经研制了海事观测卫星-1(MOS-1、MOS-1b)和地球资源卫星-1(ERS-1),现在正在研制大型地球观测卫星。该文叙述ADEOS计划概要,目前卫星设计状况以及卫星地球观测系统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美国反卫星拦截器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俊 《中国航天》2000,(4):41-45
自 1 957年1 0月 4日 ,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 ,许多国家和地区性机构组织相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等航天器。至今 ,已有 2 0多个国家发射了自己制造的卫星。卫星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促进了地球资源开发。同时 ,兼有特定军事任务的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研制与发射 ,导致了外层空间的军事化进程和军备竞赛 ,使其成为美俄争夺制天权的战场。美国发射的卫星中 ,军用卫星占 70 %还多 ,分布范围近至1 50公里的低地轨道、远至 360 0 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能对地球进行全方位的观测…  相似文献   

13.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高层技术决策立足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着眼于自身整体优势和国际应用,根据国际地球资源卫星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进行了多谱段及其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器配置,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多种有效载荷技术性能和指标互补,综合技术指标先进,光学遥感器技术指标整体优势已经突显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特色,瞻望发展前景遥感器技术水平将明显提高,卫星应用范围将日趋扩大。  相似文献   

14.
ISO/TC20/SC14第十三次全会于2003年5月15日在日本筑波城举行。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P成员国,以及与SC14相关的2个周边组织、比利时(作为今后可能的成员国)等的76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因SARS疫情未出席此次会议。会议首先通过了会议议程,批准了上届全会的会议纪要。之后听取了SC14秘书处的报告、SC14主席的报告、6个工作组的报告以及与SC14相关的周边组织的报告。SC14主席报告包括:空间软件特别工作组、质量管理标准特别工作组、空间碎片标准特别咨询组的报告以及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联合组的报告…  相似文献   

15.
国际标准化组织/航空航天器技术委员会/液压系统及组件分技术委员会(ISO/TC20/SC10)于1995年6月28日至29日在ISO总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第21届全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和ISO中央秘书处的2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作为P成员的中国、英国等国这次因故未参加会议。 美国的威尔敦(Hans van der Velden)先生在这次会上被选为新的主席。会议通过  相似文献   

16.
稳步发展的日本对地观测卫星天兵日本现正在雄心勃勃地实施宏伟的地球观测计划,已先后发射了海洋观测卫星(MOS)1A、1B和日本地球资源卫星(JERS)1,今年8月17日又把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对地观测卫星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1送入太空。1999年...  相似文献   

17.
调研了国外地球静止轨道(GEO)中高分辨率民用光学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通信-海洋-气象卫星"(COMS)、GEO-Africa和GEO-Oculus等卫星;分析了卫星的任务范围和主要功能;对卫星总体设计方案和采用的主要技术途径进行了归纳和对比。对发展GEO中高分辨率民用光学对地观测卫星需要注意的探测器选型、高稳定度姿态控制、微振动抑制、夜晚阶段的热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为中国发展同类卫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0月14日,我国使用长征4号乙火箭发射了我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CBERS)。这是中国和巴西两个发展中国家在空间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合作计划。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的基本特征  卫星系统性能特点1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回归?..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1月在格拉纳达举行的欧空局部长会议上决定1993—2000年的新预算为180亿英磅,比慕尼黑会议减少了25亿英磅。 英国的目标在此会议上得以实现,即POEM-1(极地轨道地球观测任务1)计划中的EN-VISAT-1和METOP-1两个卫星项目被保留下来。前者将携带英国的先进雷达,预计1998年发射,用于环境观测。后者为气象/  相似文献   

20.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就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研制始于1988年,至今已走过了20年的辉煌历程,先后成功发射了CBERS-01、02和02B三颗卫星。卫星在轨运行稳定,前两颗均超期服役,获取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并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卫星系列。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研制历程以及在卫星平台、有效载荷、技术和工程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并对后续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