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美国导弹防御局(MDA)开始研制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使用的微型卫星。这项价值80万美元的合同已授予了SpaceDev公司。 SpaceDev公司制造的微型卫星可通过因特网进行操作,并且具备指向、跟踪空间及地面目标的能力。SpaceDev公司的研究范围包括:微型卫星快速反应发射及调试运行;小型低功率无源传感器;目标的获取和跟踪;微型卫星之间的编队飞行及联网;使用因特网执行在轨指挥、控制及数据处理。根据一项与国防部单独签订的合同,该公司正在研究安全的、并可完全与航天飞机相兼容的推进舱技术。该技术能将有效载荷从一个轨道转移到另一个…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国际上微纳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推出了各种高性能微纳卫星计划,特别是在商业遥感领域如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的"天空卫星"(Sky Sat)系列微卫星、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的鸽群-1(Flock-1)系列纳卫星、卫星逻辑公司(Satellogic)的"新卫星"(Newsat)系列微纳卫星等。这些项目都计划通过星座化的运行,实现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  相似文献   

3.
张召才  姜焱 《国际太空》2016,(10):58-61
2016年,美国航天工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SEI)发布了《微纳卫星市场预测(2016)》报告,这是该公司自2008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9版《微纳卫星市场预测》报告。报告基于该公司“卫星发射需求数据库”(LDDB),对全球1~50kg质量范围的微纳卫星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笔者把《微纳卫星市场预测(2016)》报告的主要预测数据及观点整理成文,并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晓月 《国际太空》2006,(1):19-19
美国SpaceDev公司宣布,将建造一种类似航天飞机的、能把游客和航天员送人轨道的新型太空飞船,取名为“追梦者”,它将在美国航空航天局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HL-20飞船的基础之上开发。  相似文献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纳卫星轨道温度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实现纳卫星在轨温度的预测,在对纳卫星热系统动态特性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纳卫星在轨温度的预测.通过分析纳卫星热系统动态特性模型,得到用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训练神经网络所需的数据样本.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别以纳卫星外壳、辐射器、舱内仪器的热流及温度值为神经网络输入、输出,预测纳卫星10s后的轨道温度.经验证,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纳卫星实际轨道温度吻合较好,表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是快捷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几年中,低成本、微型化器件的发展促进了微纳卫星的蓬勃发展,研发和飞行的微纳卫星数量显著增加,其用途包括对地观测、技术验证、组成星座和行星际任务。然而,微纳卫星进入空间的能力相对滞后,虽然各国开展了一些研究计划,为微纳卫星提供发射机会,但仍有不少微纳卫星无法快速进入空间,得到验证。阻碍进入空间能力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微纳卫星发射不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降低成本是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4 当今纳卫星技术发展水平 □□本文举一些纳卫星的典型事例,一方面进一步具体回答纳卫星的用处,另一方面也借以说明当前纳卫星技术的发展水平。 4.1 一箭10星 2000年1月27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10颗卫星。这10颗卫星包括2颗50~60kg的微卫星,3颗10kg纳卫星和5颗皮卫  相似文献   

8.
国外把质量为1~10kg的卫星称为纳卫星(这并不确切,也许不用词头“纳”,而用千克级表示,似比较科学,以下姑且用纳卫星一词)。亚利桑那大学卫星-1(ASUSat-1,以下简称亚大卫星-1)质量为5.9kg,是一颗标准的纳卫星,由美国亚  相似文献   

9.
傅丹膺  周宇  李洋 《国际太空》2016,(12):82-82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信息领域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已相继研制发射数百颗微纳型技术试验卫星,并提出了众多微纳卫星创新应用概念,微纳卫星正面临从技术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化发展的转折点。未来,基于微纳卫星大规模编队组网运行的信息获取和遥感大数据处理应用将成为卫星遥感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目前,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支持下,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牵头开展“面向遥感应用的微纳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项目研究,联合15家单位形成“产学研用”多学科深度联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的优势组合,以推动我国微纳卫星技术快速发展,促进遥感微纳卫星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0.
国外把质量为1~10kg的卫星称为纳卫星(这并不确切,也许不用词头"纳",而用千克级表示,似比较科学,以下姑且用纳卫星一词).  相似文献   

11.
纳卫星热系统是在复杂空间热环境下实现纳卫星被动热控制任务的基本技术途径,对其进行在轨动态特性分析与建模对纳卫星的热控方法与效果研究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详尽的机理分析建立了描述纳卫星热系统在轨飞行过程中瞬态温度变化的3维非线性动态特性模型,阐述了与之配套的外热流分析与轨道运动计算方法,并以一太阳同步轨道纳卫星为例,对其飞行过程中的外热流变化、在轨温度变化响应等动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纳卫星热控制、热管理理论及技术提供了简便的分析计算模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4.5 绕月飞行纳卫星 □□绕月飞行纳卫星是1颗从日本于1990年1月24日发射的月球探测器(MUSES-A)分离出来的子卫星,用于试验绕月飞行技术,并观测月球。这颗卫星重12kg,它从主星分离出来,进入1个距月球2 000km的圆轨道,成为世界上第1颗绕月球飞行的纳卫星。 该纳卫星是1  相似文献   

13.
林来兴 《国际太空》2002,(11):11-13
5 纳卫星技术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国情和纳卫星所含技术优势,结合这几年来国际上对纳卫星开发研制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现将笔者关于我国纳卫星技术发展对策(包括发展纳卫星的关键技术)概述如下。 5.1 以微米/纳米技术推动纳卫星的发展 在各种空间和时间尺度内,近10~20年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趋势是朝微型和超微型化迈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传统尺度(人类自身所能感知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已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人类为了追求继续快速发展,把智慧和注意力逐渐转向那些发生在小尺寸和…  相似文献   

14.
纳卫星 (Nano Sat)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公司 (Aerospace)于 1993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它带来了小卫星设计思想上的根本变革。纳卫星和皮卫星(Pico Sat)是以微机电系统 (MEMS)技术和由数个 MEMS组成的专用集成微型仪器 (ASIM)为基础的一种全新概念的卫星 ,其中纳卫星重量在 10 kg以下 ,皮卫星则降低到 1kg以下。纳卫星和皮卫星主要通过分散的星座式结构实现卫星组网工作 ,可以完成许多任务 ,其中包括空间大范围的制图和地面战场增兵等。纳卫星和皮卫星的特点是单颗卫星体积小 ,功能单一 ,但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后可以实…  相似文献   

15.
针对纳卫星热流密度不断升高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一种基于微机电技术(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的泵驱动单相流微槽道冷却系统.通过合理分析与简化,应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能够反映受控对象及冷却装置动态特性的温度响应模型;运用数值方法仿真计算了某纳卫星在轨飞行中受空间外热流影响下的外部散热面和内部电子设备温度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MEMS技术的微槽道冷却系统可以满足高热流密度的纳卫星热系统的冷却需求;空间外热流相对于星体内部热功率的变化,对纳卫星散热面温度的影响较小;该建模方法和求解算法对分析计算纳卫星的温度动态特性是简便、合理的,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纳卫星热控制、热管理理论与技术奠定了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4月8日,美国三家公司宣布为扩展国际空间站的卫星部署能力,将提供一种从国际空间站上部署的较大型卫星。名为"羽星"的这种卫星由萨里卫星技术美国公司研制,质量为100千克,最多可装载45千克有效载荷,平均功率50瓦。它们将像目前从站上部署的立方星一样随货运补给飞船运到站上,随后由纳型支架公司新研制的一种部署机构部署出去。星上将采  相似文献   

17.
徐菁 《太空探索》2006,(3):48-49
2005年11月16日,美国SpaceDev公司宣布,将建造一种类似航天飞机的新型太空飞船,它能把游客和航天员送入地球轨道,公司将飞船取名为“追梦者”。这种能乘载6名乘客的载人空间运输系统将在美国航宇局以前设计的水平着陆-20(HL-20)飞船的基础上开发。通过结合现有及被验证的设计和  相似文献   

18.
在微纳卫星群姿态控制中,要求多个卫星相互协同,能够快速达到期望的目标姿态,同时要求能耗最小.本文提出微纳卫星群姿态控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同时优化卫星姿态的角度误差和降低能耗2个性能指标函数.基于MATLAB用弹性约束法求解该优化问题,得到了多目标优化的帕累托前沿,并给出了其相应的卫星姿态,实现了多个微纳卫星姿态机动控制和协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运用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在微纳卫星姿态机动控制和协同控制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小卫星分为1千克~10千克重的纳型卫星和11千克~50千克重的微型卫星两类,近10年来发展速度迅猛,特别是最近3年,每年的发射数量都在100颗以上,其中纳型卫星的发射量占主要部分,而这其中1千克~3千克和4千克~6千克重的纳型卫星又占到整个纳型卫星发射量的90%。预计到2018年小卫星的年发射量将达近400颗,到2022年将达近600颗。这意味着未来全世界航天器每年小卫星的发射量将占总发射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功能维持不变甚至更强的条件下,卫星体积、尺寸和质量不断减小,致使在卫星内部小空间内单位时间传输大量的热,因此常规的热控技术很难满足控制要求.为使纳卫星负载温度稳定在允许范围内,亟需研发新的热控方法.在纳卫星温度系统模型基础上,将PI参数模糊自整定控制器与航天器热控技术相结合,得到纳卫星智能热控系统,以调节辐射器散热面为控制目标,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响应快,适戍性和鲁棒性强,消除了稳态误差,较模糊控制和传统PI控制具有更好的动、静态特性,适用于纳卫星热控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