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召开了有14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地球环境问题”会议,研讨如何解决目前地球出现的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讨论各国有关限制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氯氟气体的方案,以及怎样抑制地球变暖问题。地球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的关注,臭氧层的破坏、地球变暖、酸雨等都在威胁着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臭氧层的破坏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地球变暖使气候出现异常,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酸雨使农作物和森林受害枯死。另外,还有土壤沙化、海洋污染等问题。为此,已召开过多次国际会  相似文献   

2.
1 探索近地小行星的意义 仔细阅读这个路线图,不难发现NASA已将近地小行星作为美国载人航天的近期目的地.探索近地小行星,不仅可以揭示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而且可以预测和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恐慌和灾难的太空天体威胁,当属自然天体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碰撞.事实上,这离人类并不遥远,例如科学家最近预测,在2032年前后可能有小行星撞上地球;又如,2013年2月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发生的陨石坠落事件.虽然一些报道有夸大危险之嫌,但对此绝不能轻视.通常,这种较大规模的碰撞发生频率较低,一般几十年才有一次,但它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3.
尤信 《国际太空》1995,(10):8-11
当前整个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严重问题:地球上的人口急剧增加,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生态及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及环境的恶化表现在多方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酸雨频繁、土地沙漠化、生物品种大量灭绝等。这一切不仅破坏今天和下世纪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人类子孙后代的发展、甚至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目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基本上没有可以用来系统描述和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观测数据。根据古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地球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变暖和变寒…  相似文献   

4.
徐菁 《国际太空》2005,(11):31-34
1 前言 在,人类环境和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欧洲为了表明它在制定区域性国际政策、提出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必要时商讨国际协议等方面的能力,已正式启动了“全球环境和安全监测”(GMES)计划.该计划将联合欧洲各自分散的对地观测力量,使其成为综合的观测网络,并能提供运营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海啸、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人类,给人类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知道,人类都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顽强的微生物虽然可以在几千米深的深海中生存,但这也不过是地球的表皮。如果将地球比做一个苹果,那么,这点厚度还比不上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呢!那么,在地球的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呢?19世纪初,一个叫西姆斯的美国  相似文献   

6.
自从盘古开天地,地球已经走过了几十亿年的悠悠岁月,但只是在19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孕育出植物、动物、猿人、直立人、原始人一直到现代人类.地球人类文明阶段,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占地球生命历史的儿十万分之一.在这么短时间里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既为人们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又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明附属品而危害着人类和地球环境.比如过度砍伐森林、温室效应所产生的酸雨、人口膨涨侵占耕地面积使植被急剧减少、沙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7.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地球环境观测组合卫星系统的设想。第一步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第二步是增加两组遥感小卫星系统,一组用光学遥感器(可见光和红外谱段),另一组用微波辐射计,共同监测地球的环境变化;第三步是发射少量雷达卫星,穿透云层遮挡进行观测。我们相信该系统对于全球和区域的环境观测,了解事物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情况是十分有利的。我们所建议的全球系统是为了作为亚太地区国际合作的一个可行方案进行讨论。1 绪言众所周知,空间技术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正日益紧密,而地球观测卫星系统是可以为全人类带来巨大利…  相似文献   

8.
白色文明:或称地球文明,地球人类文明.泛指那些我们地球人能够感觉得到并能够理解的文明现象.黑色文明:指那些目前我们地球人还无法感觉或感觉不到的文明现象.灰色文明:指间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文明现象.例如:UFO现象以及由它引出的种种已展现在我们地球人类面前却又不是十分清晰的文明现象,均属于灰色文明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跨世纪的焦点问题。我国也已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强调经济建设必须要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有效地遏制日趋恶化的环境,需要从国家政策、资金投入、经...  相似文献   

10.
文清 《飞碟探索》2010,(2):20-21
<正>擦去你的碳足迹峡湾冬天无冰,北极熊则因天暖而无法冬眠,北方许多候鸟忘了南飞。过去这个季节,阿尔卑斯山冰雪皑皑,今年却是野花盛开。全球气候变暖正逐步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并终将影响人类自己。地球公民们,是否应该为减轻地球负担做点什么呢?一个环保新名词"低碳"走进我们的视线,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理论与选择模式,它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低碳生活"到底什么样?  相似文献   

11.
极度生命     
地球是否是生命的惟一摇篮?宇宙中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生命乃至智慧生命?……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地球人类。以前认为 ,地球上生命的爆发主要是由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决定的 ,因为它距太阳的距离使它能够吸收足够的能量和热量 ,同时又不至于成为像水星或金星那样炽热的星球。因此 ,在苛刻的宇宙环境中 ,不太可能存在地外生命。但现在 ,一些在地球上发现的特殊的生命形式 ,正改变着人们的看法。这些生命几乎都是微生物 ,它们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 ,有的甚至不逊于苛刻的宇宙环境。可一旦它们离开这些极端环境往往就不能…  相似文献   

12.
微凉 《太空探索》2010,(5):48-49
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升起,它明亮、巨大、时刻温暧着我们. 太阳与我们息息相关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温暧和能量.石油和电这些能源是完全不能和太阳带给地球的无尽能源相提并论的.没有太阳,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复存在.没有太阳,地球将完成冻结,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3.
正大约100年以来,地球人一直向太空发射无线电信号。要是地球附近有人在听,他们肯定知道我们的方位。受此启发,一篇新发的论文评估了无线电信号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得出的结论是无线电技术对人类来说利大于弊。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有漏洞的地球?(或者)暴露的地球?我们向宇宙"呼喊"已经很久了。电视节目、手机对话、卫星传输、军事和民用以及天文雷达把不同强度、不同频率  相似文献   

14.
周武 《太空探索》2006,(7):28-33
大气、海洋和陆地,我们人类是何其幸运.生活在地球这颗充满水和生命的行星上。本篇将透过航天飞机和卫星拍摄的鲜明的地球景象,看看人类随行星演化的足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经过数次推迟.盼望已久的“气味”卫星终于在2004年7月15日从美国的范登堡空军基地由德尔它们火箭发射升空,它将与另2颗已升空的卫星会合,全面探测地球环境.为保护人类的摇篮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7月20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它是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纪念日。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阿波罗载人登月活动的成功至今仍对人类社会在政治、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和甚至精神等许多方面产生着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世界航天到了从发展航天基础技术和保障国家安全,向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新兴的"太空经济"正在改变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世界航天大国的经济步入新阶段,政府的投入不可能继续高增长,而常规航天技术又日益成熟,进入门槛大大降低,从而使民营企业成为航天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回顾2014年的民营航天不难发现,它既有成功也有挫折,互相交织,成为2014年世界航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宇宙是这样,太阳系是这样,地球也是这样.人类呢,当然也是这样. 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人类文明在地球上消亡,它会是一个怎样的方式和过程呢?  相似文献   

19.
正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似,是太阳系中唯一经改造后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天体。20世纪,我们实现了载人登陆月球,人类第一次有能力登陆除地球外的另一个天体;21世纪的上半叶,人类很可能将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梦想。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还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将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从1984年起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密封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它占地1.3万平方米,容积20.4万立方米。设计及建设花费了2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达数百万美元。“生物圈2号”内有土壤、水源、空气和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科学家们希望这个模拟地球环境的实验室能提供足够的食物、水和空气,供8名进入“生物圈2号”工作的研究人员生活两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