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长期载人航天飞行实践和地面类似及模拟环境下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的太空极端环境,会使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障碍、行为失调、工作效能降低、最终可能导致无法圆满完成飞行任务。随着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时代的到来,“心理保障”这一概念在航天医学领域愈发突显出来。在目前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乃至未来的月球和火星飞行计划期间对航天飞行乘员诸多方面的保障中,心理保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俄美双方基于各自长短期航天飞行任务特点所形成的不同心理保障体系、保障措施及其效力对比出发,结合从俄关联手的“和平号空间站-航天飞机”计划取得的经验进行了阐述,指出可在当前心理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能用于未来长期航天探测任务的有效心理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地面模拟研究以及来自太空的轶事趣闻报道已表明,在长期的航天飞行任务中,心理社会问题在航天乘员如何相互交往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要的心理社会问题包括紧张、内聚力和领导支持。虽然航天飞行任务期间出现的特殊应激因素可影响这些心理社会问题,但有证据表明,时间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因素。有一种说法即两相模型表明,显著的心理以及人际交往困难可能发生在飞行任务过半之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和平”号轨道站在进行135昼夜隔离实验中,于不同的适应阶段模拟紧急状态时受试者心理生理和生化反应改变的研究结果,紧急状态的主要作用要素是2昼夜的睡眠剥夺,同时连续完成复杂高强度的操作工作,其中包括航天员的职业工作和模拟正常和紧急状态下的飞船对接,受试者生理反应是中等强度,具有功能性特点,这种特点与实验的条件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受试者完成心理生理实验的质量降低,特别重要的是在模拟紧急状  相似文献   

4.
长期航天飞行任务对航天员乘组提出独特的生理、环境及心理要求,直接影响到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对长期工作在隔离、狭小环境中的团队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团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和绩效问题。研究还表明,虽然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许多问题仍应归因于人际摩擦,这种摩擦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同。因而,作为应对机制,乘员常常会出现不适应行为(用适应不良行为来应对摩擦)。 尽管多数人缺乏更好地应对长期航天飞行的心理挑战的关键技能,但大多数这样的技能都是可以习得的;因此,可以设计训练程序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领导、协作及自我照管策略,这将有助于使适应不良行为减至最小。本报告的目的一是回顾训练文献,确定最佳的训练教育方法,并将之用于美国航天员考察队伍的心理技能训练;二是提出针对航天员乘组的心理训练程序,并详细描述训练程序的结构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吴元亮 《航天员》2014,(3):28-31
飞天前后对航天员进行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他们遭受微生物侵扰,是各国执行航天任务时十分重要的一步。隔离措施是指将航天员限定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外出;并严格控制接触环境、接触人员和接触方式的一种健康保障制度。载人航天实施的飞行前隔离,是以保障航天员以健康的状态投入飞行为目的的一种医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管春磊 《航天员》2013,(1):42-45
航天员洞穴探险(CAVES)是一项全新的训练科目。训练中,航天员乘组进入一个复杂的洞穴系统(有些部分甚至没有地图资料或未被勘察过),在6天完全与外界隔离的时间里。他们在黑洞中居住、探险、勘查和测绘,并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项目,例如寻找生命。通过实施这样的任务,可为实际航天探索做准备。  相似文献   

7.
以实际行动支持《航天工艺》《航天工艺》期刊深受工艺人员欢迎,因为它是工艺人员的良师益友,十年来它确实起到了"传递工艺技术信息、报道研制管理经验、荟萃航天科技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的作用,尤其是近两年来,刊物的内容和外观都有了很大提高,发表了不少有份...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09,(1):46-46
欧空局选定的参加火星飞行任务模拟的4名志愿者去年12月11日在巴黎与媒体见面。作为欧空局载人航天署与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火星”500火星任务模拟项目的一部分,从2009年3月24日起,其中两人将与4名俄罗斯志愿者一起在设在莫斯科的一座隔离设施内生活和工作105天,以为将在2009年晚些时候开始的全面模拟做准备。全面模拟也将由6人参加,但封闭时间将达到执行载人火星探测所需的520天。这4人是从5600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其中法国3人,德国1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说明,航天条件对人体的致敏反应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研究不同的细菌过敏原和甲醛的致敏作用,结果说明航天后人体对这些过敏原的敏感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飞行后研究说明,随着航天时间的延长,发生致敏反应的可能性增加。重复进行长期航天的航天员,在下次飞行的检查中,其致敏反应状况与以前的飞行前检查没有显著的不同,与健康的供血者也没有显著的差别。但着陆以后,迁移指发生变化的航天人员人数增加了。对航天员个体反  相似文献   

10.
<正>《航天标准化》,反映航天高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标准化的科技期刊,面向国内外广大读者。期刊主管单位:航天科技和科工两大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单位: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航天标准化》,致力于标准化政策、法规、工作方法的研究与报道,开展广泛的学术探讨,报道有关标准化工作信息。常设的栏目:研究与探讨;标准介绍与实施;质量管理;型号研制标准化;“三化”产品与设计;企业标准化;国外标准化;交流园地,等。欢迎各级领导、广大科技与管理人员、关注标准化工作的人员积极订阅并投稿。  相似文献   

11.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发射窗口发射窗口就是允许发射航天器的时间范围。航天器的发射窗口根据航天任务和外界限制条件确定,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影响发射窗口的外界条件有以下几种:1.天体运行轨道条件:以探测太阳系内某一天体(月球、行星、彗星)为目的的空间探测器要与...  相似文献   

12.
许铮 《中国航天》1998,(11):23-26
随着载人航天任务的增加、飞行时间的延长以及航天员任务多相性的提高,不仅要求航天员身体健康、具备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和在航天飞行中应付应急因素的能力,而且航天员与航天员之间、航天员与地面管理人员之间还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正常的人际间交流起着举足...  相似文献   

13.
唐向华 《航天器工程》2009,18(3):F0003-F0003
2009年3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范卫平司长一行三人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指导和交流航天文化产业工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李开民书记、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原民辉所长、杨宪敏书记和相关人员参加了交流。北京空间信息研究所代表我院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汇报了我院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航天测控系统监控自动化的实现。具体讨论了系统主控台与遥测分系统的监控处理器以及遥测分系统内部的监控自动化的实现方法。监控自动化的实现简化了测控站的管理,减少了测控系统的操作及维护人员,为测控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5.
苏联心理学家别列戈沃伊等人将载人航天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解决飞往太空的技术装置问题。第二个时期,解决生物学问题。第三个时期,解决心理学问题。虽然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因航天中的不良心理反应而引起明显功能损害和任务损害的报道,但美、苏航天领域的大量科学文献和轶事信息均记载着许多不利的  相似文献   

16.
苏联目前正在有步骤地实施其长期载人航天计划,发展包括空间站、人员/货物运输系统及航天飞机轨道器在内的载人航天基础设施。 苏联打算建设的航天基础设施如下: 1.在1988年11月成功地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后,苏联准备建造3架航天飞机,以执行轨道维护、回收及观察/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7.
航天发动机某部件转子健康监控,对检测发动机能否正常工作进而影响航天发射任务的成败至关重要。传统健康监控方法需要依赖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对故障机理深入理解后才能构建相应的健康监控模型。针对传统转子健康监控手段效率低、适应性差、过度依赖专家经验等不足,结合海量转子振动健康监控历史数据,提出并设计采用神经网络BiSNet的人工智能方法,对航天领域运载火箭发动机某部件转子的健康状态进行智能建模并完成监控。通过与传统监控手段和主流基准神经网络方式对照实验得出结论,基于历史数据驱动的神经网络BiSNet可为航天转子智能健康监控提供便捷准确的建模预测。  相似文献   

18.
《航天工艺》创刊至今十周年。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由于主办单位与编辑部同志的辛勤劳动,走过了一段艰难的道路,终于将该刊物办成了一份深受航天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喜爱的技术刊物。《航天工艺》确实在传递工艺技术信息,报道研制管理经验,荟萃航天技术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空间探索的发展,载人航天活动的时间长度和复杂性增加,对航天医学,特别是与航天员航天飞行安全、健康和职业寿命相关的医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增进对抗措施和巩固航天员健康以外,要想在长期航天任务中保持高水平身体状态,飞行后再适应期间的医学恢复治疗和身体系统机能的再适应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空间电子技术》2004,1(1):63-6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迄今共突破和掌握7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了1 0 0多项科学应用研究,创造了1 0 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带动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的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承担,该部向中科院2 0 0 4年度工作会议提供的交流材料中透露出上述信息。据介绍,1 999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完成2 7项任务,共有2 4 3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先后参加“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在轨运行成功率达99 5 8% ,地面应用中心的跟踪接收、监控管理、预处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