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震撼中国的"5·12"汶川地震被载入了历史记录,谁也没有料到它的震级如此之大.地震发生后,一组美国地质科学家根据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探寻了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地震的"预兆"和"预测"" 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许多人在震惊之余不禁感到疑惑:地震局为何没有发出预报?这么大的地震会一点征兆也没有吗?一时间网上出现了众多质疑、指责、嘲笑地震局的声音,人们或者批评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地震预兆,或者怀疑地震局为了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汶川地震,如果我们事先有该地区连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可能会有预报.发展中国的地震电磁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将伫间手段与地基监洲相结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地震电磁监测系统,将明显增加地震前兆的信息量,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写在前面的话:中国现代不明飞行物研究历时三十多年,其间究竟哪些事件值得我们长久回味?又有哪些事件改变了国人对这一新鲜事物的认识?这是一个诱人的话题。有赖于北京UFO研究会张靖平先生的协助,最终形成了这个专题,使我们有机会对这一历史进程做一个全景式的回顾。张先生为此付出甚大,这里特致谢意。同时。我们也把这个专题作为礼物,献给一直默默致力于中国不明飞行物研究的人们。  相似文献   

5.
地震,危害极大的自然灾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虽然地震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但在科学已发展到电子时代的今天,人们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  相似文献   

6.
编者:2008年是什么样的?再过个三五年,依然会有人这样问起,不仅仅是因为"5.12"汶川地震带来的悲痛,也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奥运留下的激情.  相似文献   

7.
暮野幽灵     
这个世界有时让人很困惑,它的神奇时不时总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印迹。哥白尼发现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过去了有多久?不会有人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了吧?这一期开始,本刊将推出一个新的专题——"亲历",讲述普通人经历的不普通的故事。专题中刊出的每个故事——我不想称之为事件——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这些故事,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来可能荒诞不经。可我要说,对事件本身,我们也许可以举出一千个理由,做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但对当事人而言,这种经历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震撼心灵的旅程。故事才刚刚开始。——编者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航天技术院(前身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成立55周年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为此,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院于去年岁末共同主办了"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2月2日,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长二丁火箭的托举下,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作为我国第一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格外受人关注。它能不能预测地震?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未来还会有更多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吗?……发射前夕,"张衡一号"总指挥、总设计师袁仕耿对这颗卫星的功能作了最为凝练的总结:张衡一号卫星的任务是要做  相似文献   

10.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震中地区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给了解情况,指挥抗震救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一场大震何以造成通信瘫痪,该怎样避免在自然灾害面前通信失灵的问题重蹈覆辙?航天专家们对此展开了思考,对加强我国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增强在应急情况下的通信保障能力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有一群人如此执着地想要去火星生活,甚至在火星上死去,难道他们疯了吗?按照普通人的思维,他们的想法确实是疯狂的。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注定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不甘平庸,下定决心要做前人从没做过的事情。而那些梦想去火星生活的人,正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梦想眼下还遥不可及,也早有人指出"火星一号"公司是在进行商业炒作,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群"疯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安慧 《太空探索》2011,(4):18-21
人类失去梦想,世界将会怎样?没有梦想,人类就不可能挣脱地球的束缚,也不可能在航天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在纪念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的日子里,这里要讲述一个号称"美国疯子"艾伦·马斯克(Elon Musk)创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故事。他的太空梦想、他的创业道路,以及这个公司发展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的理念和技术途径,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回眸起跑线     
《太空探索》2012,(9):20
今年9月2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20周年纪念日。20年间,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已成功发射了9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4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本刊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这一代号为"921"工程的由来、壮丽航程和收获,祝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4.
飞向恒星     
在您看到这组文章时,“神七”或许已经发射了。它的发射意义深远,标志着中国航天将向前大大迈出一步。编辑部曾经有幸去东风航天城做客,与专家叙谈虽不深,但亦知航天科技发展之艰辛。值此“神七”发射之际,编辑部临时将原定刊出的专题“1947年:UFO与中国”换下,组织策刊了本专题,对航天这一系统工程做一简单描述。专题名为“‘神七’:航天了不起”,其实我们最想说的是:“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  相似文献   

15.
<正>11月2日,NASA发布资料图,纪念人类使用国际空间站15周年。国际空间站指令长、美国资深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在空间站庆祝15周年,与地面站举行的连线记者会上说:"我们在这里做了很多试验,但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国际空间站作为在轨平台,让人类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凯利是在太空中连续逗留最长时间的美国人,他和俄罗斯航天员科尔尼延科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一年,以研究长期太空飞  相似文献   

16.
朴素的五层大楼,与其他研究相比略显陈旧的办公室,这一切很难与业界赫赫有名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以下简称"一部")联系在一起.而当我们在楼道中与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不期而遇时,终于体会到这儿还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在那些普通的办公室门上贴着一个个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名字:岑拯、贺祖明、荆木春、范瑞祥……从1958年4月2日创建至今,这个已有50年历史的一部被喻为"中国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摇篮"--从这栋大楼里走出了11位两院院士,20多位型号两总,至今无一家科研单位可与之媲美.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月球会议开幕式的午宴后,我们有幸采访了欧空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让·雅克·多尔丹局长的健谈和对国际合作的丰富经验及热切渴望让我们印象深刻.这已经是他第十次来中国了,问及他对中国的印象,他说: "中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中国的太空计划令人记忆深刻!"同时他对中国航天界的工作成果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在太空领域是一个大国,在太空发展计划、地球探测及定位、航空航天、载人飞行等方面做得很好,并且努力地拓展项目的外延.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11,(1):36-37
夜空中除了月球之外,最明亮的物体是什么?太阳?这不是脑筋急转弯!金星?这个答案已经OUT了!2009年3月,在增添了新的一组太阳能电池板后,国际空间站超越金星,成为夜空中第二明亮的物体,仅屈居月球之后。假如今天地球上的文明突然毁灭,文明的进程重新来过,新文明的"古代"天文学家一定会对夜空中那个每92分钟就绕地球一圈、亮度超过金、木、水、火、土五颗星的"星体"充满了敬畏之心。在新创造的神话中,这颗"星体"所代表的神灵一定地位显赫。这样一想,国际空间站还真是人间奇迹,足以代表我们这个文明的最高成就。它的确很高,在地表之上360千米的太空中,而且从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航天员踏入空间站,开始长期驻扎算起,国际空间站连续载人飞行已经过了10年。对于国际空间站来说,十周年已经算人到中年,该是对它的表现做一次中期总结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周武 《太空探索》2010,(5):10-13
4月6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多功能厅内鲜花吐蕊,春意盎然,满堂笑声和阵阵掌声不时响起.在一场题为"光辉的足迹,永续的传承"的纪念中国航天商业发射服务20周年座谈会上,三代长城人欢聚一堂,抚今思昔,共同追忆中国航天商业发射走过的峥嵘岁月,展望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尤其是临震预报,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探测手段来寻找突破口。笔者认为,不管地震成因和地质构造是多么复杂和不可知性,但作为临震前兆的地温突升现象却是单纯的,是容易被捕捉的一个物理量。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