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地战略导弹是从陆地发射,用来打击敌方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的导弹。这类导弹,按动力装置区分为液体导弹和固体导弹两大类,通常携带核弹头,射程远,速度快,命中精度高,杀伤破坏威力大,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在现代军事装备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决定研制地地战略导弹,从仿制液体近程地地导弹起步,相继研制成功液体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地地导弹和固体地地导弹,并陆续装备部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全新的设计 60年代初期,国防部五院一、二分院等单位,开展了中程地地导弹的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陆续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任新民主持下,研制出采用可贮存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掌握了4机并联技术;在郝复俭主持下,研制成功高精度陀螺、加速度表;在姚桐斌主持下,与北京、上海、沈阳有关单位协同攻关,解决了不锈钢高温钎焊、铝合金化学铣切  相似文献   

3.
长征2号火箭 为了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七机部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1970年开始研制长征2号运载火箭。它是在洲际地地导弹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的串联式两级液体火箭,全长约3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90吨,起飞推力2774千牛,可将1800千克重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在总设计师屠守锷的主持下,研制人员解决了大推力火箭  相似文献   

4.
研制东风三号路地地导弹 1965年3月,中央专委批准并正式下达了研制东风三号液体中程地地导弹的任务。1965年4月,国防部五院任命林爽、屠守锷为东风三号液体中程地地导弹正副总设计师。8月,东风三号研制工作全面展开,东风三号设计全长20.9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65吨,起飞推力104吨,发动机比冲239.5秒。  相似文献   

5.
焦勇 《太空探索》1998,(5):32-35
重大决策 早在1958年6月,毛泽东就在中央军委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搞洲际导弹的问题。1965年,中央专委在周恩来主持下,决定研制洲际液体地  相似文献   

6.
正黄纬禄是我国著名导弹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技术创始人之一。曾担任液体地地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70年2月,黄纬禄受命担任固体潜地导弹技术总负责人。接受"烤"验潜地导弹不同于地地导弹,主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末,美苏在核弹头,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控制技术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国都研制出了第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并已经能达到相互攻击的能力,为确保各自的国家安全美苏两国开始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以防对方弹道导弹的攻击。美国进行了用导弹拦截来袭弹道导弹的可行性研究。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利用模拟计算机进行50000种模拟计算,证明了用导弹拦截导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军用飞机,发动机战技性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飞机、发动机战技性能的评估,无论对于改型论证工作,或者对于新机论证和初步设计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由北航研究发展的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评估系统(简称为AEAS),以及利用AEAS对军用飞机/发动机(涡喷或涡扇发动机)组合方案战技性能评估研究的一些结果。还讨论了利用AEAS具有的优选功能,根据飞机飞行任务和战技性能要求,分别或同时对飞机/发动机系统主要设计变量(如飞机起飞推重比,翼载,机翼外形几何参数和发动机循环参数等)的各种组合进行优选,求得最佳方案的算例。使用AEAS的初步经验表明,计算结果合理,计算精度和所需CPU时间适合于飞机/发动机系统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火箭发动机基于神经网络非线性辨识的故障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实时检测算法。神经网络采用非线性辨识技术贴近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并输出包合发动机故障信息的辨识误差信号。若辨识误差变大超过一定阈值,检测逻辑就预报发动机故障。在发动机启动阶段离线训练神经网络,在发动机稳态过程可以采用离线或在线学习算法。实验研究表明神经网络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大型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故障检测。  相似文献   

10.
液体火箭发动机爆震波点火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各种点火技术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各种点火技术方案应用于未来先进推进系统的多管多次点火系统的可行性,讨论了各种点火技术应用方案的结构形式.对爆震波点火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气氢气氧爆震波点火的简化理论分析模型,对其在实际液氢液氧发动机中应用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爆震波点火技术可以由低压混合气体产生高温高压的爆震产物,爆震波以高马赫数速度传播,迅速到达各点火位置.爆震波点火技术具备良好的同步性能和简单的结构方案形式,适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多管多次同步点火.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批量生产和"三平"敏捷发射的需求,提出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自锁定机电伺服机构方案.采用自锁定模块,设计了紧凑的串联式模块化机电作动器结构和谐振抑制控制策略,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满足长时间水平运输零位锁定需求,具备重力力矩下长时水平测试能力,可抑制液体发动机的低频谐振,...  相似文献   

12.
干扰因素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给出并改进了描述液体火箭发动机稳态工况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用修正的Gauss-Newton法求解各性能参数,分析了每个干扰因素分别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参数的影响,用非线性模型和小偏差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干扰因素分别和共同对发动机参数的影响;所得结论可用于发动机试验结果分析、发动机可靠性分析、发动机故障分析,也可用于揭示发动机参数随各种干扰因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持召开了“宽脉冲液体流量标准装置”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由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研制完成的“宽脉冲液体流量标准装置”技术先进、工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软件操作界面直观、使用方便;兼有动态校准/测试和稳态常规校准的双重功能。该标准装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脉冲流量计量标准技术空白,为航天飞行器姿控发动机脉冲流量试验提供了技术手段和量值传递依据,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工作中有关外冷却计算的问题。首先简要说明现在应用最广泛的计算程序、主要公式及其应用范围。 分别对于外冷却计算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包括气壁放热系数,燃气物性参数,辐射热流、液壁放热系数等。比较广泛地搜集了近年来有关这些问题的资料。作者对于各主要问题的新发展进行了评述,并且结合液体火箭发动机实际工作的特点,分别进行了探讨和提出自己的意见。 经过分析,可以论证现在所用的计算方法中存在许多问题,新资料中也有不少缺陷,远不能符合发动机设计工作的需要,因而计算结果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错,有些达到不能容许的程度。 本文企图使有关的设计工作者对于外冷却计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对于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不致估计过高。同时为了提高设计计算工作的质量,提出了研究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3月24日,美国战略防御倡仪组织(SDIO)从卡纳维拉尔角用德尔它运载火箭发射了一颗称为“三角星”的航天器,它是SDIO研制的采集、定位、跟踪战略武器的系列试验卫星的第3颗,它还有一个代号叫“德尔它183”。SDIO过去发射过的两颗类似航天器是:1986年9月发射的“德尔它180”,它主要试验采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尾焰数据;1988年2月发射的“德尔它181”,它试验采集固体火箭发动机尾焰的数据,并瞄准和识别中段飞行的洲际弹道导弹。而“德尔它183”  相似文献   

16.
液体中远程地对地导弹1965年5月,中央专委批准了中远程地对地导弹的研制任务,以适应部队装备的需要。在此之前,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已对研制中远程地对地导弹的技术途径进行了论证,提出要通过这个型号的研制,突破多级火箭技术。中远程地对地导弹采用两级火箭方案,第一级以中程地对地导弹动力系统为基础,稍加修改,第二级为新研制的火箭发动机。这样,可使技术上有继承性,能缩短研制周期,节约费用。研制中远程地对地导弹,需要解决两级火箭的连接和分离以及第二级发动机高空点火并在接近真空条件下稳定工作的问题,氧化剂箱和燃料箱共底问题,随着射…  相似文献   

17.
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中,流量测量的准确度至关重要。不同于常温流量测量,低温推进剂的流量测量有其特殊性。介绍了称重法低温介质流量校验原理、方法及方案,对流入法排出气体及流出法增压气体流量简略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针对低温容器气枕换热传质特点,对气枕平均温度的一致性进行了讨论。得出了流入法排出气体流量一致性较好、采用流入法可以使低温流量计检定准确度更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07,(9):F0002-F0002,1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位于古城西安,创建于1965年,是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抓总单位,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挤压式液体推进剂空间发动机系统布局对空间飞行器质心漂移的影响,提出了质心漂移的计算模型,得到了对发动机系统布局有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他把全部智慧凝聚在祖国的航天事业,没有刻意追求,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枚地地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他全经历了,这么多的“第一”自然而然地融人到了他的生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