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9月18日10是58分,由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研制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在"安塔瑞斯" 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从沃勒普斯岛基地发射升空,并在再度推迟后,  相似文献   

2.
火箭一直是人类太空探索事业中的“火车头”,所有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器都离不开“火车头”的带动。  相似文献   

3.
4.
杨孝文 《航天员》2014,(5):35-37
2014年8月6日,欧空局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历经十年漫长追逐,终于抵达日的地,距离67P彗星大约100千米,相对速度减至每秒1米,成为第一颗与彗星实现点会合并环绕其运行的探测器。按计划,“罗塞塔”还将在11月份释放“菲莱”登陆器着陆彗星表面并进行取样探测,成为历史上首个登陆彗星的人类探测器。那么,“罗塞塔”在构造设备上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能够担此重任呢?  相似文献   

5.
《航天员》2010,(4):14-15
2010年8月8日凌晨.一个惨烈悲伤的黑夜。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一块万众揪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在“沙漠之狐”行动,5颗低轨道成像卫星和一颗大型同步轨道信号情况卫星为美国对伊拉克防空压制提供了情报支援。战场上实时侦察和有效的电子干扰导致伊拉克采取的对抗措施,为人们勾划出一幅以电子战为核心的“战场信息战”的雏形。EA-6B电子战飞机与LANTIRN的突出作用进一步揭示电子战系统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沙漠之狐”中及时的毁损评估表明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已从C^4I向C^4ISR过渡。  相似文献   

7.
易林 《航天》2012,(6):F0002-F0002
5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龙”号货运飞船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25日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这是国际空间站首次迎来私营企业建造的商业航天器。  相似文献   

8.
胡杨 《航天》2012,(6):1-1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新闻包围,但究竟什么是“新闻”,无论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新闻界还是研究层面的学术界,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西方新闻界那个著名的判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有“黑色幽默”色彩,虽不能作为新闻的定义,却道出了新闻的一个必备特征:新鲜。  相似文献   

9.
10.
郭亚光 《航天员》2010,(1):49-52
<正>当今时代的"太空竞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政治与军事背景,但从客观上却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就像核武器的发明被转化为核电技术一样,由此得到的高新技术和产品迅速转  相似文献   

11.
“毒刺“地空导弹的位标器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圆锥扫描体制的红外制导导弹——美国“毒刺”(Stinger)地空导弹的位标器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通过分析其制导机理和信号模式,建立相关的位标器仿真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字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赫鲁晓夫唬住了美国人1960年1月14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以《为了永久和平与友谊而裁军》为题发表演说,首次形成了国家核军事理论。该理论认定弹道导弹应在军事战略中占据中心位置,并应成为欧洲战争及有超级大国参加的战斗中的决定因素。赫鲁晓夫认为,新的战争将从使用核武器的大规模突袭开始。  相似文献   

13.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是世界上第一家私营载人航天商业企业,该公司立志通过创新来研发可以重复使用的低价载人火箭,决心开发出~LNASA便宜100倍甚至1000倍的太空旅行运载工具,以实现进入太空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1999,(1):9-10
本刊讯:美英政府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合作为由,下令其海空军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空中打击。这次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空中打击开始于当地时间12月17日凌晨1时,一直持续到12月20日凌晨穆斯林斋月开始(5时18分)前半个小时结束。攻击开...  相似文献   

15.
张熇 《航天员》2014,(5):42-43
自2004年3月成功发射以来,“罗塞塔”探测器已在宇宙游弋了10年,今年11月12日它将释放“菲莱”号着陆器登陆彗核表面,以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与彗星的“亲密接触”。这也预示着“罗塞塔”在10年漫长的“追星”旅程后,将正式开展其未来的研究工作,揭开欧空局彗星探索史上伟大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航天》2010,(11):16-17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采用调相轨道,对火箭来说类似于打‘固定靶’。嫦娥二号卫星发射采用地月转移轨道,火箭要兼顾地月日之间的关系,发射类似于打‘移动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长三甲系列火箭主任设计师李聃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概况了两颗嫦娥卫星发射技术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1965年,科学家哈里森·施密特(HamsonSchmitt)被NASA选为航天员。和航天飞机时代的航天员不同,那时候所有的航天员必须同时也是合格的飞行员。哈里森是科班出身的地质学家,从未有过任何飞行经验,于是他参加了在威廉姆斯空军基地举行的长达一年的飞行员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8.
叙述“托尔”(Top)防它导弹系统的组成、特点和用途,该武器系统使用的9M331导弹、火控系统的监视雷达、跟踪雷达和TV自动跟踪装置,载车基本战斗编队,并列举该导弹系统主要战术技术性能的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19.
宙彤 《航天员》2009,(3):42-42
改善我们的生活系列之一 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航天“高科技”,除了留下鼓舞人心的自豪感和一堆高高在上价值不菲的航天器之外,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想想那些来自世界各角落“事故多发地”的新闻吧,它们以绕行在地球周围的卫星作为传送纽带,以直播的方式充盈着每台电视机,为素不相识的人群建立联系,丰富着人们的经验世界;还有那些从太空传回的气象卫星云图,谁也不能否认,人类能够预测未来天气少不了它们的功劳,而这种预报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再b匕如,卫星技术的日常应用如此广泛而平常,以至于卫星导航越来越成为卡车司机和游艇司机理所当然的日用品。可以说,人类从探索太空的活动中获得的新技术已经推动了地球文明的进程。不过,除了这些直接的技术服务,还有很多在研发和试验过程中产生的航天技术“副产品”。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向大家逐一介绍它们的应用情况,看它们如何持续不断地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着越来越多的实惠。  相似文献   

20.
刘瑞江 《航天员》2009,(3):10-13
英雄,往往携着孤独和传奇,身后氤氲着一抹悲壮然而骄傲的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