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通常由主控舱段利用舱间通风对组合体空气环境参数进行集中控制.利用Ecosimpro建立了一种多舱段载人航天器CO2去除系统性能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乘员模块、CO2净化模块、舱间通风模块,并对三舱段载人航天器CO2去除系统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净化装置进风量为0.007 2 kg/s,非主控舱段驻留人数达到6人时,会造成非主控舱段CO2分压超出700 Pa的指标上限.此时增大舱间通风量对降低非主控舱段CO2分压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效的控制方式是增大净化装置进风量.当净化装置进风量增加至0.011 3 kg/s时,非主控舱段CO2分压可降至700 Pa以下.该工作有助于加快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流程.  相似文献   

2.
大飞机乘员舱热载荷是指当维持大飞机乘员舱内温度、湿度恒定时,单位时间内传入(或传出)的净热量,它是确定大飞机温度调节系统能力的依据.在查阅国外25种大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飞机乘员舱热载荷的两种工程估算方法为:大飞机乘员舱热载荷与乘员数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在确定乘员舱人数的前提下,采用工程估算模型1可以估算出乘员舱热载荷;大飞机乘员舱全舱结构壁传热系数为2.45~7.97W/(m2·℃),平均值为4.93 W/(m2·℃).在环控系统初步设计时,如有乘员舱外形和构想,采用工程估算模型2也可简便地估算出乘员舱热载荷.研究成果为大飞机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正>技术实验载人航天器"上升"号飞船"上升"号飞船是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是以"东方"号飞船为基础改进而成的,长约5米,最大直径2.4米,质量5.32吨,乘员舱内空间1.6立方米。它具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乘坐3人状态(左图),另一种是进行舱外活动状态(右图,尚未安装过渡舱)。为了实现航天员舱外活动,"上升"号飞船在其两个圆形舱门中的一个舱门外侧安装了一个过渡舱。当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时,航天员从座舱进入过渡舱,然后关闭过渡舱与座舱之间的舱门,当过渡舱气压降低至零时,开启过渡舱通往太空的舱门,航  相似文献   

4.
高歌 《太空探索》2006,(1):24-27
EVA是英语extravehicular activity(舱外活动)的缩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空行走”。它与载人航天器发射入轨、在轨运行和安全返回,载人航天器变轨控制、交会对接和安全分离一起,被我国航天专家称之为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当神舟六号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专家透露,我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载人航天器(中)实用型空间站之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于1986年2月20日开始组建,至1996年4月26日组建完毕,形成由核心舱、量子1号舱、量子2号舱、晶体号舱、光谱号舱和自然号舱6个舱段组成的大型空间站,组建过程历时10年。"和平号"长31米、宽27.5米、高19米,增压空间350立方米,运行轨道倾角51.6度,近地点高度350千米,远地点高度400千米,额定乘员3人。  相似文献   

6.
空间站乘员睡眠区二氧化碳聚集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分析乘员在没有良好通风的压力舱内停留时,呼出CO2的聚集过程并评估其可能导致的医学危害,建立了乘员在特定空间站睡眠舱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对乘员在睡眠区的呼吸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模拟.模拟中乘员的CO2呼出浓度和肺通气量根据生理实验随CO2吸入浓度变化.通过模拟给出了睡眠区典型位置处CO2分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提出了无通风条件下乘员在睡眠区停留的最大容许时间,睡眠区CO2浓度监测仪的布置原则和类似情况下为保障乘员生命安全可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栽人航天器“人在回路”的特点,在评价现有人控交会对接试验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对地面验证系统设计原则进行归纳,提出一种载人航天器人工控制系统地面验证平台设计方案.该方案在继承以往航天器自动控制系统地面测试系统设计要点的基础上将“人”纳入控制闭环中,确保了载人航天器人工控制系统地面验证真实性.最后对平台的信息流回路、光学变换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苏联/俄罗斯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广龙 《太空探索》2011,(10):34-36
目前,在世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俄罗斯和美国。苏联/俄罗斯是世界上进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最多的国家,其对接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无人飞船与无人飞船的对接,有载人飞船、无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以及空间站模块舱间的交会对接和组装等。苏联/俄罗斯在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际空间站”的总体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晓帆 《国际太空》2012,(3):18-21
1“国际空间站”概况 “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载人航天合作计划,集中了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其复杂性和技术先进性是以往任何载人航天器无法比拟的.目前“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基本组装完成,俄罗斯舱段将于2013年完成建设,已实现6人驻站目标,体积是和平号空间站的3~4倍,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围绕“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到2012年1月底,美、俄共完成了67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累计完成了135次出舱活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空间探测任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利用单个航天器的多舱段实现多任务、多目标探测已成为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通常情况下,舱段分离信号将触发航天器的后续自主控制,直接影响航天器的自身安全和后续任务执行。本文从保证分离信号可靠和分离过程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典型的分离信号配置与通用的分离信号触发控制逻辑,并建立了航天器在轨分离安全性数学模型。该模型和逻辑控制方法经过仿真分析和实际在轨飞行任务验证,确认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以作为后续航天任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总体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在近地轨道组装具有分组单元结构的载人深空飞船,包括核热推进单元、燃料储箱与供给单元、主动防辐射单元、人工重力单元、深空居住舱与多任务乘员舱等,给出了各个单元的尺寸与质量参数,并对主要单元的具体组成、功能和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编号4660的Nereus小行星为探测目标,设计了两脉冲转移初始轨道,并进行了轨道优化,得到了发射窗口和最优转移轨道。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最优两脉冲转移轨道单次施加脉冲在5km/s以内,单程转移时间在160d以内,能够满足未来能量较小的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12.
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同时还将与火星表面航天器发生对流换热.热设计时难以直接评估对流、辐射和导热三种换热对航天器的影响,从而确定主要的控温途径.在调研火星表面辐射、大气等热环境的基础上,从线性化传热系数和对流辐射比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辐射、对流和导热对航天器的影响.器表辐射传热系数随光学属性和温度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3.
降压法抑制自然对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具有强迫流动的航天器密封舱在地面模拟试验时常用降压法来抑制自然对流的影响,但降压比的确定往往取决于一些未知参数,这些参数的不确定使得自然对流的抑制效果难以保证,该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来确定降压比的方法,以某航天器密封舱为原型,通过直接对在轨飞行和不同舱压地面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最佳降压比。  相似文献   

14.
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内红萍供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红萍载人供O2特征, 为红萍生物部件进行系统总体地面模拟试验及空间应用奠定基础,构建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密闭试验舱和红萍栽培装置, 在“红萍-鱼-人”共存情况下, 测定密闭舱内O2, CO2浓度的变化. 试验结果显示, 单位重量的鱼耗O2量. 0805~0.0831 L·kg-1·h-1, 排放CO2量为0.0705~0.0736 L·kg-1·h-1; 试验志愿者耗O2量19.71 L·h-1, 呼吸释放CO2量18.90 L·h-1. 人工光照保持7000~8000 lx条件下, 红萍的光合作用与人和鱼的呼吸作用相辅相成, 舱内O2, CO2浓度趋于平衡. 密闭舱内CO2浓度升高对促进红萍群体净光合效率有明显效果, 红萍光合放O2能力很强, 能有效促使密闭舱内O2, CO2浓度朝着有利于人生存的环境方向平衡, 进而验证了红萍的空间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载人航天器舱内气压下降时的空气强制对流换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载人航天器的热控制中评估舱内气压下降对空气强制对流换热能力的影响,分析了空气流动参数和物性参数随舱内气压的变化规律,指出了已有的经验关联式中压力和换热系数的关系,并用数值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强制对流的换热能力随舱内气压的下降而下降,当气压低于3.04×104Pa后,空气强制对流对设备散热的贡献已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6.
Orbital debris impac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occur frequently. To date, none of the impacting particles has been large enough to penetrate manned pressurized volumes. We used the Manned Spacecraft Crew Survivability code to evaluate the risk to crew of penetrations of pressurized modules at two assembly stages: after Flight 1J, when the pressurized elements of Kibo, the 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 are present, and after Flight 1E, when the European Columbus Module is present. Our code is a Monte-Carlo simulation of impacts on the Station that considers several potential event types that could lead to crew loss. Among the statistics tabulated by the program is the probability of death of one or more crew members in the event of a penetration, expressed as the risk factor, R. This risk factor is dependent on details of crew operations during both ordinary circumstances and decompression emergencies, as well as on details of internal module configurations. We conducted trade studies considering these procedure and configuration details to determine the bounds on R at the 1J and 1E stages in the assembly sequence. Here we compare the R-factor bounds, and procedures could that reduce R at these stages.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a radiat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manned Mars missions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requirements on crew radiation safety. A comparison is shown between the radiation monitoring systems for Earth-orbiting and interplanetary spacecraft, wi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pointed out and discussed. An oper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sketch of the chosen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 is also given.  相似文献   

18.
中长期载人航天器舱室为密闭环境,空气污染严重,极大影响了航天员的健康,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提出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方法评价舱室内的空气质量.在首次确定舱室单微量污染成分的分级模糊隶属度函数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灰关联分析方法评价中长期载人航天器舱室空气质量.该评价方法结合了模糊评价和灰色评价的优点,同时给出模糊分级结论和关联度分析结果,能反映舱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评价结果信息含量大,能较好地反映载人航天器舱室内实际的空气质量状况,也能用于评价净化装置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