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上期介绍了"质子"火箭诞生的经过和它的基本情况,这一期着重介绍"质子"火箭对空间站建设的贡献。——编者空间站的建设者从1971年开始,苏联陆续发射了从"礼炮"1号到"礼炮"7号的多个空间站。而这些空间站都是由质子系列火箭发射的。从洲际弹道导弹项目的竞争中落败,到发射卫星的屡屡失败,质子系列火箭的发展在1971年之前始终蒙着阴影,而从"礼炮"计划启动后,"质子"火箭终于找到了它的舞台。就像鱼类离开了海洋就要开启一个由新一代的物种主宰地球陆地表面的时代一样,加加林在太空中飞行的108分钟早已点燃了人类向太空进发  相似文献   

2.
阿里安5火箭助推器点火试验成功试验是6月20日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进行的,高31.2米、直径3米的固体燃料助推器准确地运行了130秒钟。阿里安5火箭的动力部分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构成。阿里安5火箭助推器点火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3.
正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科研试验训练中心(简称"加加林中心")的历史是与国家和世界载人航天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均致力于建立和推广创新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飞行后康复体系。现阶段加加林中心的创新发展瞄准了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趋势,保障更高效地利用低地球轨道实现未来月球开发计划,验证星际考察的训练和飞行的关键技术。为保障实现未来的载人航天计划,该中心进一步发展和  相似文献   

4.
1994年1月24日,一枚阿里安-4火箭发射失败,损失了一颗欧洲通信卫星组织的Eutelsat-2F5卫星和一颗土耳其的Turksat-1通信卫星。这次火箭发射的程序如下:1.1月24日下午6时37分,火箭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起飞;2.起飞1分7秒,抛弃固体捆绑助推器;起飞2分27秒,抛弃液体捆绑助推器;3.起飞3分32秒,第一级火箭分离,第二级点火;4.起飞4分47秒,抛弃整流罩;起飞5分43秒,第二级分离;5.起飞5分47秒,第三级点火;6.起飞6分47秒,涡轮泵开始过热;起飞7分7秒,…  相似文献   

5.
世界著名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神秘遇难的悲剧已过去三十多年,但迄今为止,加加林遇难的真正原因仍是世纪未解之谜。前苏联政府加加林遇难原因调查小组于事发19年后的1987年才公布了一些他遇难的推断性原因:加加林驾驶的飞机碰上气旋;飞机为躲避实物障碍或假设障碍进行机动飞行而发生意外;遭到一股突如其来的阵风的袭击;同探测气球或鸟类相撞。对结论三和结论四的说法可通过仪器进行检测。空难现场的调查结果表明,飞机撞地前,驾驶舱的密封状态已遭破坏,但尚未发现飞机撞断解体的痕迹,也未发现撞击飞机的死鸟或其他物体的任何…  相似文献   

6.
日本H-2火箭在1994年2月4日的首次发射中携带了2个试验性有效载荷:火箭性能评估载荷(VEP)和轨道再入试验载荷(OREX)。VEP用于测定H-2火箭的性能参数,为日本发射第6颗技术试验卫星(ETS-6)作准备;OREX是为日本计划在1999年发射的小型不载人航天飞机HOPE,收集再入数据和试验热防护系统。外形酷似飞碟的OREX重1900磅(约862千克),高1.46米,外:径为3.4米,由NASDA和日本科学技术局国家宇航实验室共同研制。日本计划在OREX的飞行过程中收集4方面的数据,即收…  相似文献   

7.
京哲 《太空探索》2003,(1):16-17
▲ “东方”号飞船 “东方”号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单人载人飞船。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东方”号在载人飞行之前,进行了9次无人飞行试验,试验飞船中多数载有动物或假人,9次无人飞行试验中,有2次发射失败,2次回收失败。  相似文献   

8.
正航天员培训中心之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苏联1960年建立的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坐落在距莫斯科30千米的森林中,以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为主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城镇,叫做"星城"。从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开始的苏联和俄罗斯所有航天员,以及一些国际航天员都是在这里培养的,这里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航天员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30日,印度孟买的尼赫鲁科学中心举行了世界首位航天员加加林雕像的揭幕仪式。俄罗斯驻印大使和驻孟买总领事及孟买市长等参加了仪式。中心主任马尼卡尔在讲话中称,加加林是尽人皆知和和令人爱戴的人物,曾到访过印度和孟买。他说,印度对科学和航天的兴趣很高,相信加加林雕像能成为该中心一个重要看点。印已在南部城市特里凡德朗的俄罗斯科学文化中心建有一座加加林雕像。  相似文献   

10.
正首飞太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世界上第一位环绕地球进行太空飞行的人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他勇敢地跨入人类世世代代生存的大气层以外,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新纪元。加加林1934年3月9日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现加加林区)的格扎茨克市(现加加林市),其父母、祖父母都是农民。加加林15岁时  相似文献   

11.
空间扫描     
郭季 《国际太空》2007,(9):35-36
美国“轨道快车”航天器停止运行;“国际空间站”轨道成功提升7.5km;巴西7月19日成功在马拉尼昂州阿尔坎塔拉火箭发射基地发射VSB-30低轨道科学实验火箭;印度8月中旬建成第一所航天大学;太空游大幅涨价;天文学家发现土星的第60颗卫星;  相似文献   

12.
小光 《国际太空》2007,(2):26-26
据2007年1月5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已授予了ATK Thiokol公司一份继续设计、开发战神一1火箭第1级的扩展合同。该合同的内容包括:制定设计、开发、试验以及评估火箭第1级的日程表,研制新型金属喷管部件、推进剂浇铸和喷管装配的生产工具;进行必要的设计及工程学分析;继续参加飞行降落伞的开发和试验。  相似文献   

13.
正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完成了人类的首次太空飞行,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之前人们就利用各类生物体在火箭和卫星上进行了长期有针对性的生物医学研究,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原则上可以进行航天飞行。在最初几批航天员完成飞行后,医学保障系统也得到了完善,航天员在"礼炮"系列与和平号空间站长期考察的时间连创纪录。现代航天生物医学保障有效地保持  相似文献   

14.
1994年2月4日东京时间7时20分(格林尼治时间2月3日22时20分),日本的H-2火箭从种子岛空间中心发射升空。H-2火箭在这次发射中携带了2个试验性有效载荷,即飞行器性能评估有效载荷(VEP)和轨道再入试验载荷(OREX)。这次发射的发射窗口为2个小时,从上午7时开始。火箭垂直起飞后,接着一个程序滚动机动,将俯仰轴改变到85°。H-2火箭升空1分23秒后,在23英里(约37千米)高度,火箭的两枚固体火箭助推器(SRB)停止燃烧;3秒钟后,爆炸螺栓起爆,使SRB与H-2火箭分离;SRB随后溅…  相似文献   

15.
江山 《太空探索》2014,(8):11-11
6月18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前任局长波波夫金因病去世,终年57岁。波波夫金2011年被任命为俄航天局长,2013年10月离任,由现任局长奥斯塔片科接任。波波夫金1957年出生在杜尚别,毕业于列宁格勒军事航天学院,并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参加工作。在那里,他从普通工程师升至加加林上天时所用一号发射台的发射指挥。1986年,他加入战略火箭部队,由此开始了在国防部航天指挥部门的快速升迁。  相似文献   

16.
工程试验卫星ETS系列的作用工程试验卫星主要用于试验新研制的火箭和卫星技术。在日本曾发射过ETS-Ⅰ(第一颗中高度卫星)及ETS-Ⅱ(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用以验证N-Ⅰ火箭性能。为了验证 N-Ⅱ火箭性能,日本发射了ETS-Ⅳ(转移轨道上的试验卫星)及ETS-Ⅲ(中高度的3轴姿态控制试验卫星)。现在日本已研制了能把约550公斤及两吨的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H-Ⅰ火箭及H-Ⅱ火箭,为了验证这两枚新型火箭  相似文献   

17.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为获得研制H-Ⅱ火箭所需的技术数据,将于1988年夏季发射大小(尺寸)为H-Ⅱ四分之一的固体推进单级式试验用火箭“TR-1”。在发射TR-1之前,该事业团于1987年12月3日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竹崎固体火箭试验场对TR-1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用)进行了燃烧试验,测量和验证了有关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数据及设计的精确度等。  相似文献   

18.
据2005年9月9日报道,美国空军实验卫星系统-11(XSS-11)成功完成了一系列轨道交会机动。试验都是围绕着“人牛怪”(Minotaur)火箭(该火箭在4月发射了XSS-11卫星)抛掉的上面级进行的。该项目经理称,7月末XSS-11卫星首次在距离Minotaur火箭上面级1.6km的位置与其进行交会,此后又进行了几次交会,以后的交会距离最近将达到0.5km。  相似文献   

19.
加加林1959年10月向空军指挥部递交了志愿上天的报告:"为发展苏联航天事业,我迫切希望进行航天试飞……"。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在一个叫克鲁申诺里的小村庄里。在战争  相似文献   

20.
干扰因素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给出并改进了描述液体火箭发动机稳态工况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用修正的Gauss-Newton法求解各性能参数,分析了每个干扰因素分别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参数的影响,用非线性模型和小偏差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干扰因素分别和共同对发动机参数的影响;所得结论可用于发动机试验结果分析、发动机可靠性分析、发动机故障分析,也可用于揭示发动机参数随各种干扰因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