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UFO信箱     
四川 夏华兵:最近,读了贵刊 2000年第 2期,觉得在《两个世界的对话》一文中,一些观点有些不妥,下面就这篇文章提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作者提出了"两个重叠、平行发展"的世界 (显性世界和隐性世界 )的观点,并从这一观点出发去解释我们现在还无法解释的谜。在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在隐性世界中……还会使人们具有一些我们在显性世界中无法想像的特异功能,比如说第六感觉。"作者说得那么肯定,难道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这些不过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想像罢了。接着作者说得更悬了:"人死后,灵魂脱离人体,穿越地空,到达隐性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对用热敏元件敏感面作视场光阑的地平仪探头的视场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视场扩展的一些规律。作者对热敏元件浸没介质层热传导是视场扩展的主要原因的观点表示怀疑。通过实验,在视场扩展的差异和热敏元件结构的关系方面有所发现,并作了相应的分析。文中还提出了大气强烈吸收带引起的背景干扰及其对视场扩展的测试影响问题。提出这一观点对如何估计地平仪在外层空间受太阳干扰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视场特性进行分析的同时,作者还对在探头中设置机械视场光阑改善视场扩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UFO信箱     
内蒙古效衡乾:我是《飞碟探索》的热心读者,在读完贵刊2002年第3期董玉华的《它们仍将保持沉默》一文后,我觉得文中有几个观点不妥,下面提出我个人的一些意见:第一,作者写道:“外星人已来到地球,而又不与我们接触,是为了遵循宇宙法则,即不干涉文明的自然进化过程。那么它们没有必要频繁到达地球,可以每过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来一趟。”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犯了一个基础性的错误,那就是作者把所有到达过地球的外星人都说成是一种外星人了,即他们来自同一文明。我认为,既然承认有外星文明存在,那为什么只能是一个,而不是许多个?既然是许多个,这…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看到贵刊登载的一篇题为《火星:充满奥秘与神奇的净土》的文章后,觉得该文作者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故在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从作者对火星现状的描述可以发现,作者为了使他的故事有个“比较合理”的开端,就对火星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符合自己目的的修改:...  相似文献   

5.
步出误区对《走出误区》一文的一点意见汪波《飞碟探索》1997年第4期刊登了雷欧同志的《走出误区》一文。我注意到,在文章的后面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广义相对论可能仅仅在观测意义上才是正确的。”引力时间膨胀“只是一个物理过程,就像一块磁铁会影响钟表一样,...  相似文献   

6.
UFO信箱     
西南工学院佚名:《飞碟探索》1998年第5期中刊登的《人得到过外星人的拯救吗?》一文中有几处不妥。首先,必须说明传统观点是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始祖,但近期的发掘对传统观点发出挑战。1980年,耶路撒冷黑伯鲁大学考古学家切尔诺夫的发掘表明,在现代人...  相似文献   

7.
UFO信箱     
《飞碟探索》2005,(3):42-42
安徽郭峰:读了《飞碟探索》2005年第1期刘彦骅先生所写的《国外灵异现象现状及展望》一文,我觉得文中的一些观点有失偏颇,现陈述如下:第一,魏泽曼认为,“空气在某些角落处于静止状态,因此不存在热量交换,这里也就比其他地方冷得多”。这种观点令人费解。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间只要存在温差就会产生热量交换,直到最终达到热平衡状态。处于密闭状态下的空气也不会自发变冷,如果它比周围环境温度低的话就会产生热量交换直到最后消除温差。说它不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保持寒冷的状态是不正确的。第二,认为冷空气碰上去像“一堵冰冷的墙”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UF0信箱     
《飞碟探索》2005,(1):42-42
我是《飞碟探索》的热心读者,在读完贵刊2002年第3期董玉华的《它们仍将保持沉默》一文后,我觉得文中有几个观点不妥,下面提出我个人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UFO信箱     
四川 黄建植: 读了贵刊 2000年第 2期,对“ UFO信箱”中夏长军先生的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该读者对《人类未来与层层宇宙》一文提出的理论持一种深刻的怀疑态度,甚至是否定态度。他认为该文作者是在“无边无际地空想一番”,是毫无根据的。对此,我持有异议。   懂一点天文的人都知道,除天体以外的宇宙空间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存在着稀薄的气体和宇宙尘埃。科学家曾发现中国燕山在 10亿年间有着大量宇宙尘埃落入。经过对不同时期宇宙尘埃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直径在 0. 5微米~ 1微米间的小东西对揭示宇宙起源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飞碟探索》中《UFO信箱》栏目,常常刊登一些读者对期刊中文章的异议。这是好事,正所谓“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见读者都是在认真地看文章,甚至认真地研究过。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可以提醒原文作者对自己的观点或者主张进行反思,再次探讨,对其他读者也有开拓思路、进行启发的作用。既然有人提出异议,我想不少读者也许会拿出原文与异议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阅读、比较甚至研究。这些对科学事业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一期《外星人离我们有多远》一文中,我们介绍了部分科学家对宇宙中生命的观点,即生命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这里再介绍另一部分科学家针锋相对的观点,即地球人类是宇宙中生命发展的特例。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厄恩斯特·迈尔认为,无论宇宙中有多少亿颗行星,产生生命的几率都极小。美国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和天文学家唐纳德·布朗在《罕见的地球》一书中认为,在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存在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的几率微乎其微,即使有生命形式存在,也  相似文献   

12.
恐怖片《鬼驱人》在影院重新上映,以庆祝它的第25个生日。这部被认为是经典并获得3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拥有一个不怎么被广为人知的传奇:它强烈影响了公众对于现实生活中鬼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霍金的理论     
霍金的成名始于他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结合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进行研究之后。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他的论文也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法布尔的《蝉》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删去了"蝉的音乐"这一部分。在这一部分,法布尔介绍了他做的一个著名实验。一般人认为蝉发声是为了喊叫同伴,但法布尔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借来两支土铳,在树下连开了两枪,声如霹雷。但是  相似文献   

15.
在2011年第2期《飞碟探索》杂志中,刊登了施颖芳老师和子昊老师关于同外星人接触的文章,读来不由顿感兴趣盎然。联想到在中国发生的两起同外星人密切接触的案例,感到它们虽然发生的地域不同,但却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各位老师商榷。外星人频光顾,足迹遍及全球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都是通过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而了解到现代进化论的一些知识。这本书所持观点在学术界属于“基因选择主义”,即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单位。这个学派是威廉斯和梅纳德·史密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由于道金斯的普及才广为人知,并被称为“自私的基因”理论。尽管道金斯在书中一再说明“自私”的说法只是比喻,  相似文献   

17.
2013年5月,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文探索——太阳系起源与宇宙大爆炸》一书作者,根据其新创建的"天体爆发定律"进行计算和推理后认为,中子星脉冲周期几十年以来一直被误算,实际的脉冲周期应比原数值多一倍。此前被误算的原因,应是观测者将中子星"阳脉冲"和"阴脉冲"两种脉冲信号误判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18.
贵刊曾发表了《战斗机怎样分代》一文,看后我有点疑惑不解,作者在文中把现代战斗机分为四代,并列举了其主要技术特征和代表机型。文中将法国“阵风”战斗机作为第四代战斗机,我觉得有些不妥。因为作为第四代战斗机要具备以下四项特征: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短距离起降、超机动性、远程作  相似文献   

19.
UFO信箱     
《飞碟探索》2004,(6):42-42
重庆张智华:我喜欢看《飞碟探索》,不仅是因为对神秘的世界充满好奇,同时也是想获得一些科学知识。我对贵刊2004年第3期发表的《遥远的明亮星宿》一文有些疑虑,提出来与作者探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2003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距离地球最远的两颗恒星,它们距离地球大约有800亿光年之遥……天文学界认为,宇宙的年龄大约在100亿~200亿岁之间。这两颗恒星大约形成于宇宙80亿岁左右,是宇宙中年龄最大的已知天体之一。当时这两颗恒星的体积只有现在的1/7,距离地球也要近得多,只是随着宇宙不断地快速扩张,它们与地球的距离才越来越远……”疑…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习惯性地使用与谈论空间相同的词来谈论时间,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帮助我们展开想象。约翰·霍斯珀斯认为,“事实上,H.G.威尔斯在《时间机器》(1895)一书中,已经对此展开过想象了,每一位《时间机器》的读者,也都与作者一起展开过想象了”。实际上,霍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