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色一分钟     
四平 《太空探索》2007,(5):54-55
今年距离人类迈入太空时代的原点有50年的光景了。1957年10月4日莫斯科时间22时28分34秒,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宇宙航行的道路。一个小小的球,却翻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半个世纪太空探索的岁月中,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解决人类航天飞行所必须  相似文献   

2.
王朋 《太空探索》2006,(8):36-41
航天测控网宇宙浩瀚无垠,无数神秘深蕴其中。自古至今人类都在探索其奥妙。从地球进入太空,从太空中了解我们自己居住的家园、利用太空资源为我们人类服务、探索宇宙中其他星球的手段就是航天飞行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从此开始了航天飞行。事隔  相似文献   

3.
美国应建立完善的太空旅游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1):17-20
载人航天业正处在十字路口.此前,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把人送入太空,而现在一切都变了.2004年10月,有鳞合成物公司赢得了“安萨里X奖”,太空船-1的成功飞行使普通旅客进入太空成为可能,私营公司能够提供亚轨道飞行服务,接下来是轨道飞行,这将是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金兑 《太空探索》2003,(10):4-7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拜科努尔 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重83.6千克,向地面发回“噼噼啪啪”的无线电发报声,叩开了进入太空的大门。从此人类活动进入宇宙空间,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F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停留108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后返回地面,人类进入载人航天的新阶段。1963年6月6日,苏联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载上太空轨道,绕地球飞行48圈,3天后安全返回地面。迄今已有40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5.
2006年元旦的钟声敲响,《太空探索》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宇航学会的主办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主管下,在广大读者的爱护和支持下,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壮大发展《,太空探索》走过了25年的历程。1980年,当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在“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三抓”(全程发射洲际导弹、潜艇水下发射固体导弹和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任务,世界航天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之际,由国防科技工作的开创者聂荣臻元帅题写刊名的《航天》杂志问世了。在《航天》创刊以及20世纪初改名《太空探索》的25年来,本刊跟踪世界航天科技前…  相似文献   

6.
<正>本期《太空探索》是杂志创刊以来的第300期。自1981年由聂荣臻元帅题写刊名的《航天》杂志问世以来,本刊始终坚持"普及航天知识、宣传中国航天、探索宇宙奥秘"的办刊宗旨,跟踪世界航天科技前沿,翔实介绍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中国航天的巨大成就,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汇集了人类航天飞行和太空探索的重大实践和发展进程,引领读者到太空世界漫游,为获取航天知识、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次推迟,2012年5月22日,美国私营航天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猎鹰-9(Falcon-9)火箭终于第二次把"龙"(Dragon)货运飞船发射升空。经过3天飞行,"龙"货运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5月31日,"龙"货运飞船在完成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后,成功溅落在太平洋海面。这是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首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验证飞行,并意味着美国面向"国际空间站"的载人航天发展逐步走向商业化途径,为长远的载人航天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使美国航天商业化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刘登锐 《国际太空》1999,(12):11-16
空间站的问世是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特别是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上天的和平号空间站,至今已在轨道上成功地飞行了近14年,创造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录。和平号空间站的长期载人飞行,是20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项伟大成就,在人类航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它定于2000年2月~3月在太空“舞台”消失。在它即将退役之际,让我们再回眸一下和平号的发展历程以示纪念。1 最大的组合式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是航天员在太空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基地。和平号本体长13.13m,最大直径4.2m,质量21t,设计寿命…  相似文献   

9.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在2012年2月初使用“猎鹰”9火箭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其“龙”货运飞船,执行一次飞行验证任务,从而为启动正式的空间站货运补给飞行扫清道路。太空探索公司2006年以来已从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验证计划拿到了3.76亿美元的资助。  相似文献   

10.
中华飞天梦     
庾晋 《飞碟探索》2004,(1):21-23
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骄傲的日子。上午9时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着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从此太空俱乐部将写下中国人的名字。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突破并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并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这是中国继“两弹一星”之后振国威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集中表现。“神舟5”号飞船“神舟5”…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12日9时9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于10月17日4时返回地面.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为此,国内有关单位制作发行了各种航天邮品,这些邮品见证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邮品受版面限制,不能一一列举,敬请谅解.  相似文献   

12.
漫步太空     
1965年3月18日,是人类航天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中,离开座舱用一根绳索系在飞船上,到太空飘飞了十多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人。1983年4月7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太空飞行期间,两名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自在地飘行了5个小时。这是人类首次不系绳索自由地在太空行走。宇航员为何能在太空行走呢?原来,宇航员从飞船或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时,除了要穿上特制的宇航服外,还要背上机动飞行器。有了它,宇航员才能在太空自由“行走”。机动飞行器…  相似文献   

13.
读者园地     
今天,《太空探索》杂志更名已整整一年了,在此我们要衷心感谢那些热心的新老读者,正是由于你们的关心与支持,《太空探索》杂志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宣传中国航天、普及航天知识、探索宇宙奥秘”是我们的办刊宗旨,“视点”带给你国际航天的最新动态;“太空新航线”告诉你航天界的奇闻轶事;“中国航天”让你了解中国航天的历史与现状;“宇航博士”教你掌握更多的航天知识;“探索时空”带你进入浩瀚的宇宙;“星空夜话”与你分享星空的美丽与神奇……  相似文献   

14.
江燕 《太空探索》2005,(7):18-19
2004年,在航天科普媒体上,除了因亚轨道飞行成功获得1000万美元大奖的“太空船1号”被炒得沸沸扬扬外,另一个“太空天梯”的话题也被众多科普报刊看好,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初冬,中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在太空邀游了将近一天之后,成功返回地面,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序幕。 载人航天是一项浩大而宏伟的航天工程,航天员是其中的核心。航天员不仅要安全往返于地面和空间,而且要在太空完成各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探索地球以外的大自然奥秘;而这些太空新知识的获得,又将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航天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把卫星送入太空已经不在话下,载人航天乃至“嫦娥奔月”也早已成行,但要论经济性和便捷性,航天运载器与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空间宝贵资源、或实现人类上天日常观光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人们期待着能够在地球与太空之间快速往返飞行、经济上更为便宜的航天运载器。  相似文献   

17.
“神舟1”号:遨游太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枚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在升腾的火焰中直冲云霄,将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为“神舟”的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送入太空。21日3时41分,飞船在顺利经过发射入轨、太空运行、返回地球三个阶段,绕地球飞行14圈,并进行了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相似文献   

18.
载人火星飞行是当今人类向往的一个伟大目标。为此,美、苏两国都在积极地进行该领域的探索。1986年,美国政府制定了人类2000年前后登上火星的计划。而苏联为了实现载人火星飞行,不止一次地利用“礼炮”号和“和平”号太空站进行长期载人空间飞行试验,争取早日登上火星。为了实现人类登上火星的宏愿,美国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又制订了“火星观测者”(Mars Observer,缩写:MO)计划。该计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朋友们,太空在召唤,太空属于你们,苏联杰出的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说过:人类将成为星球至高无上的主人,研究火箭和宇宙飞船进行航天飞行所付出的代价,将得到千百倍的偿还。有志于航天的青少年们,应关注当今航天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自觉投身到探索太空的队伍中来,沿着前辈巨人开辟的航天之路,为造福人类、开发宇宙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0.
格林威治时间2000年10月31日07∶52,1枚联盟-Y火箭从拜科尔航天基地1号发射台升空,把载有国际空间站首批常住航天员的联盟TM-31宇宙飞船送入太空,从而拉开了人类在国际空间站上永久定居的序幕。它标志着太空探索的历史在长期冷战结束后开始一个新的篇章。1 太空“三剑客”参加这次飞行的航天员共有3名,他们分别是美国航天员威廉·谢泼德、俄罗斯航天员尤里·吉德津科和谢尔盖·克里卡廖夫,其中谢泼德是这个“国际空间站第1国际混合科学考察组”的组长(也称站长),吉德津科是飞行指令长(也是驾驶员),克里卡廖夫是随船工程师。自从1984年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