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针对2A14铝合金局部硬质阳极氧化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以双重封闭后的铬酸阳极氧化膜代替传统的涂漆保护,作为2A14铝合金局部硬质阳极氧化的遮蔽层。利用极化曲线、阻抗谱(EIS)和点滴试验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双重封闭后铬酸阳极氧化膜的腐蚀行为,并与重铬酸钾封闭、水封闭后氧化膜进行比较。与重铬酸钾封闭、水封闭相比,双重封闭后铬酸阳极氧化膜的腐蚀电流密度下降2个数量级,氧化膜多孔层电阻R_p值提高500倍以上,氧化膜点滴试验时间提高2倍~5倍。结果表明,双重封闭技术能有效提高铬酸阳极氧化膜的封孔质量,增强了耐腐蚀、耐电压性能,可作为2A14铝合金局部硬质阳极氧化遮蔽层。采用该工艺制备的局部硬质阳极氧化膜均匀致密,厚度可达60μm,平均硬度可达360,满足设计要求(厚度≥40μm,硬度≥329)。  相似文献   

2.
用微弧氧化工艺在钛合金表面制备陶瓷膜层,研究了不同无机盐添加剂对膜层热控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钴盐、镍盐和铁盐多种无机盐复合微弧氧化工艺。研究了钨酸钠浓度和微弧氧化时间对膜层厚度、粗糙度、结构及热控性能的影响。在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太阳吸收率为0.93、发射率0.88的微弧氧化膜层。  相似文献   

3.
用微弧氧化工艺在钛合金表面制备陶瓷膜层,研究了不同无机盐添加剂对膜层热控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钴盐、镍盐和铁盐多种无机盐复合微弧氧化工艺。研究了钨酸钠浓度和微弧氧化时间对膜层厚度、粗糙度、结构及热控性能的影响。在钛合金表面制备了太阳吸收率为0.93、发射率0.88的微弧氧化膜层。  相似文献   

4.
陈景蔚 《上海航天》1993,10(4):30-33
介绍常用的铝及其合金着色阳极化工艺所生成的黑色氧化膜的性能较差的情况。针对常规工艺存在的问题,对铝及其合金黑色阳极氧化工艺条件的确定、染色液的配制、封闭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黑色阳极氧化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了2A12热处理工艺对于阳极氧化膜性能的影响,考察不同消应力退火温度及固溶温度条件下阳极氧化膜与基体结合强度及膜层裂纹扩展.通过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氧化膜组织和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A12铝合金消应力退火可减少阳极氧化膜裂纹密度及宽度,未进行消应力退火的氧化膜多为穿透性裂纹;阳极氧化膜裂纹...  相似文献   

6.
前 言 真空镀膜工艺是真空技术和涂料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工艺是:在制品的表面先涂复一层涂料作为底漆以改变制件的表面状态来提高蒸发金属膜的光亮度和结合能力,采用真空蒸镀一层金属(常用的有铝和铜),再在金属膜层上涂复一层保护涂料。这样在制件表面获得一种金属感强烈、美观并具有一定强度的膜层(实物照片)。它的结构见图1。 这种工艺具有无环境污染,简单易行,成本低,用途十分广泛的特点(金属、非金属-塑料、陶瓷、木材、石膏……等等均可应用)。 本试验是在广泛应用的ABS塑料上,用北京仪器厂生产的真空镀膜机,采取蒸铝法,选配多种涂…  相似文献   

7.
消除镀件表面氧化膜,减少吸氢,是提高镀层与基体结合力的关键。通过Tc4钛合金多次镀金试验,优选出最佳工艺,列举了工艺过程,介绍了化学除油、混酸溶液除氧化膜等工艺实践及生成化学氧化膜的过程。经化学镀镍后的钛件依次进行电镀,预镀铜、氰化镀银、亚硫酸盐碱性镀金及镀后处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轻量化航天装备的可靠性服役对2195铝锂合金提出的高耐蚀性需求,采用环保型硫酸己二酸(50 g/L硫酸和10 g/L己二酸)溶液体系在2195铝锂合金表面制备阳极氧化膜,对所得的膜层通过沸水封闭、铬酸盐封闭、镍盐封闭和铈盐封闭4种封闭工艺进行后处理,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对膜层表面的显微形貌和耐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封闭的阳极氧化膜,4种封闭工艺均提高了膜层的耐蚀性能,其中镍盐封闭后对基体的钝化效果最好,铬酸盐封闭次之,沸水封闭和铈盐封闭对膜层防腐性能提升有限。对电化学阻抗谱的进一步解析表明,4种膜层阻挡层电阻Rb均在105Ω·cm2数量级,膜层耐蚀能力主要来自于被水合及沉淀物充分填充的多孔层内部,相应的电阻Rp2的数值大小依次为镍盐封闭铬酸盐封闭沸水封闭≈铈盐封闭。  相似文献   

9.
电弧离子镀膜设备与工艺电弧离子镀膜是一种新型离子镀膜技术,可镀多种金属,也能镀多层膜、合金膜、化合物膜等。膜层可用于耐磨、耐蚀、装饰及软包装镀层。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石化、仪表、轻工及装饰等行业。LSA-1型电弧离子镀膜机采用最新磁埸设计及电...  相似文献   

10.
7A04壳体零件表面阳极氧化处理后,模锻表面存在黑斑现象。本文采用S-3700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等对表面黑斑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模锻表面粗糙,存在大量凹坑,模锻过程中的润滑剂或氧化皮等外来物残留于凹坑处,影响阳极氧化膜层的生成而形成表面黑斑;黑斑底部阳极氧化膜层均连续,厚度比正常区域薄,仍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在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通过严格控制表面质量和模锻工艺,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铝及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微弧氧化技术在铝及铝合金表面强化方面的应用;分析了铝及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的特点及膜层性能;并展望了微弧氧化技术在铝合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钙盐磷化膜结晶细致,外观灰色或黑灰色,膜厚2~5μm,耐蚀性、耐磨性皆显著优于氧化膜,主要用于高精度零件的表面处理,但多年研试未获成功。1986年开发出一种改进型的锌—钙系钙盐磷化工艺,其槽液的基本组成为硝酸钙、硝酸锌、氯化锌、磷酸二氢铵、氨水、稳定剂等。槽液中,适量氧化剂可加速反应;NO_3~-产生阴极去极化作用;贵金属的析出形成腐蚀微电池,加速磷化过程。该配方工艺稳定、槽液稳定、工件磷化膜层薄、结晶细致、耐蚀性强(点滴检验0.5min合格,现可达1~3min)。  相似文献   

13.
钛及其合金上直接电镀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纯钛及钛合金上直接电镀的难点在于其对氧、氮等气体的亲和力很强,其表面极易形成一层致密而且稳定的氧化膜,且其在大多数介质中的钝化电位比铬、不锈钢等金属更负。为此研究了钛合金镀前的浸蚀工艺和活化工艺,研究了浸蚀液和活化液的组成及其对镀层结合力和粗糙度的影响。用XPS和XRD测定结果表明,经活化处理后钛基表面形成TiH_2活性膜,这种膜可以防止活性钛基再氧化并有利于提高镀层结合力。测试证明:采用本工艺所得镀层经常规、加热、冷热交变等试验,均无鼓泡、剥落等现象,表面粗糙度保持原有等级。  相似文献   

14.
在H_2SO_4-H_3PO_4水溶液中,对钛合金进行阳极化处理,获得了色彩纯正、均一的黄色膜层及棕、紫、兰、红、绿等其它几种颜色的阳极化膜层。试验证明,电压和溶液的组成是控制膜层颜色的主要因素,而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溶液温度等对膜层的表观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它们对电压与膜层颜色的对应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铝合金材料阳极氧化理论以及ZL104铝合金材料局部硫酸阳极氧化处理后膜层粘脱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机理,指出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氧化膜在贮存、水试等环节受到污染而使氧化膜的封孔结构被破坏.根据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结果,提出了局部阳极氧化前增加水封闭处理对氧化膜进行修复的工艺技术.该项技术可有效杜绝氧化膜层粘脱现象.采用该项工艺技术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已经用于常规运载火箭系统,该运载火箭已经完成飞行任务考核.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硫酸阳极化膜层颜色不均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铝合金经硫酸阳极氧化后膜层出现颜色不均匀的现象,严重影响批产质量和进度;对影响铝合金硫酸阳极氧化膜层颜色不均匀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氧化膜颜色不均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用离子束辅助蒸发工艺在高折射率锗(Ge)基片上镇制的高性能硫化锌(ZnS)红外增透膜(也称红外减反射膜)及其工艺的研制,通过与常规热蒸发工艺镀制的硫化锌增透膜的性能相比较,证实了离子束辅助蒸发技术对提高硫化锌红外增透膜的光学特性、膜层品质及改变薄膜的结构和应力状态有良好的效果。试验表明用该技术镀制高性能硫化锌红外增透膜能满足长寿命、高可靠卫星红外地球敏感器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铝硅共晶焊丝对铝合金/不锈钢异种金属管进行了TIG熔钎焊接实验,研究了镀Zn层的挥发对接头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接头微观组织,测试了接头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镀Zn层能够增强液态钎料在钢表面润湿铺展及防止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的作用,在多道焊过程中镀Zn层过热挥发失去了对钢表面的保护,在界面生成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并且Zn的挥发在接头中形成气孔缺陷;不锈钢界面层上部镀Zn层熔化严重,液态钎料对不锈钢产生溶蚀作用,Fe元素通过镀Zn层向液态Al-Si熔池中扩散,形成了枝晶状的Al-Fe金属间化合物,在界面层也生成了金属间化合物层,不锈钢界面层下部镀Zn层完整,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拉伸试件断裂于不锈钢与焊缝的界面处,接头为整体脆性断裂,抗拉强度达到105MPa。  相似文献   

19.
薄膜隧道型约瑟夫逊结在精密测量,微波及计算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结的制作关键是形成一个厚度合适、质量好的氧化层作势垒,铅薄膜隧道型约瑟夫逊结的氧化铅膜厚度为10~30A。因此对氧化铅膜厚度的测量和性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测量氧化铅薄膜的厚度的椭圆偏光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两种测量铅膜复数折射率的方法。作出了测量氧化铅薄膜厚度用的(n,d)~((?),△)数据表。进而对铅膜分别在空气中和一个大气压的高纯氧中的氧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薄栅氧化层在纯NH3中氮化的技术,通过膜的击穿场强、表面电荷、抗腐蚀性和氮化膜中元素的百分浓度的检测对氧化样品进行分析,经过实验得到了稳定性和电特性都较好的薄栅介质,其中栅氧化层的平均击穿场强可达到13MV/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