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欧空局开展科学合作刘振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科技方面的国际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空间物理的发展,需要全球联合观测数据(包括卫星、火箭和地面观测数据等),而进行全球性的观测单靠一个国家是...  相似文献   

2.
聚焦新一代国产极轨气象卫星微波载荷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掩星临边观测的探测机理,及其各自仪器的性能指标和在轨运行的特点,利用2019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全球数据,开展基于GNSS掩星资料的风云气象卫星微波观测亮温对比和反演廓线产品质量检验研究。在匹配数据时间分辨率为30 min和经纬度分辨率为0.5°的情况下,亮温偏差小于5 K,大气温湿度探测精度分别为1.92 K和22.8%,同时分析了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温湿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风云气象卫星微波辐射计具有全球全天候探测大气温湿度的功能,在近地面具有丰富的反演数据,而对于GNSS掩星探测资料,3 km以上探测精度优于微波湿度计,近地面数据较少,两者联合,既可以互相补充和验证,又能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长时间序列气象和气候数据,为后续的气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集。  相似文献   

3.
以天基可见光(Space-Based Visible,SBV)传感器监视地球同步带为背景,分析了影响SBV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各项误差源,给出了监视卫星星历误差和监视卫星与监视目标时间同步误差对SBV传感器观测数据误差预算的计算方法。在对各项误差进行仿真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SBV传感器观测数据仿真结构与流程,并定量分析了各项误差对SBV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基雷达观测空间碎片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空间碎片观测中尚未得到确切观测数据的危险碎片的观测需求,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和现状,对天基雷达观测的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提出了天基空间碎片观测有三个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即如何确定雷达工作体制和平台轨道以提高观测效率,如何有效探测尺度只有几个毫米-几个厘米的细小目标,如何对观测到的空间碎片进行分类和精确定轨。  相似文献   

5.
天基雷达观测空问碎片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空间碎片观测中尚未得到确切观测数据的危险碎片的观测需求,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和现状,对天基雷达观测的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提出了天基空间碎片观测有三个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即如何确定雷达工作体制和平台轨道以提高观测效率,如何有效探测尺度只有几个毫米-几个厘米的细小目标,如何对观测到的空间碎片进行分类和精确定轨。  相似文献   

6.
“风云三号”电离层掩星气候学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层掩星观测数据具有长期稳定性以及无须定标等优势,在电离层气候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是掩星数据科学性、可用性的保障。文章提出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根据所选电离层参数的物理特性和太阳活动情况动态调整质量控制阈值,根据数据时间跨度以及空间范围划分不同的时间窗和地理空间步长,并将离散的参数数据映射到全球数据网格中,以提升对不同时期电离层异常廓线的针对性,同时保证数据的可靠,且具有灵活性强、易于模块化的特点。使用FY3-C GNOS电离层掩星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以期为基于电离层掩星数据开展电离层长期气候学研究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波  张恒  刘辉  郭强  郑莲玉 《上海航天》2017,34(4):96-103
为提高风云三号(FY-3)卫星星上全球数据获取的可靠性,根据A,B,C星遥测数据采用全球实时广播链路和延时链路(MPT/DPT)将境内外数据进行拼接而实现各载荷数据全球拼图的不足,对04星仅用DPT延时链路的高可靠全球数据获取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全新的FLASH存储器读写控制及坏区管理技术;用反熔丝FPGA实现高速数据处理,将空间环境影响降至最低;采用星上设计兼容境外记录/境内回放和全球记录/境内回放两种工作模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介绍了固存读写方式、存储控制模块、固存数据回读和固存坏区管理等FLASH存储器读写控制与处理技术。设计了新型抗单粒子翻转。给出了两种模式兼容的程控方案。性能比对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全球数据获取技术可全方位保证04星数据的可靠下传和处理,大幅简化了地面应用系统的数据处理,提高了全球载荷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全球综合观测战略”,即IGOS,是国际上正在酝酿进行大规格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其目的是联合全球的努力,向从事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科学家提供充分的数据。本文介绍了IGOS的产生的背景、原则、工作阶段,所涉及的国际组织,六个样板项目,CEOS的决议等。中国应积极参加这一项目,这不仅可为人类做出贡献,也可加速我国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开展科学观测的需求,提出了地面应用系统科学应用部分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架构、外部接口、功能组成及主要工作流程等。在轨测试阶段的测试结果分析与验证表明,科学应用部分工作正常,实现了有效载荷的在轨监测与参数调整、科学观测计划制定、数据产品生成与数据分析等功能,能为HXMT卫星的在轨正常运行及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李海涛  周欢  张晓林 《宇航学报》2018,39(2):147-157
针对深空导航不断提高的测角精度需求和传统无线电干涉测量技术所面临的局限,介绍了相位参考干涉技术用于深空导航的优势,重点分析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两个关键观测参数的影响,综述了该技术在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介绍了我国开展该技术研究的软硬件基础和利用嫦娥三号任务数据开展的相位参考干涉测量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了基于我国深空测控资源开展该技术研究的可行性和高精度,有助于推动该技术转向实际工程应用,提高我国深空导航无线电干涉测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智慧 《航天》2012,(6):30-32
国际空间站作为近地轨道空间唯一在轨运行的大型综合实验平台,部署了许多先进的对地观测和遥感设备。使用手持或自动装置,航天员可以灵活开展对地观测活动,尤其是在监测突发自然灾害时,较无人飞行器而言,更具灵活性。作为一个“全球观测与监测站”,国际空间站在收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信息,推动探究和解决地球环境问题以及推动全球对地观测活动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6,(3):46-46
由于失去了机动能力.美法合作的“托佩克斯,海神”(全称为“地貌实验/海洋动力学综合监视与研究观测项目”)卫星在成功运行13年、绕地飞行近6.2万圈后,于最近停止工作。该卫星发射于1992年8月10日。它给海洋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最早实现了对洋面地貌的连续全球观测.使人们能了解到海洋每周的重要变化。它的数据使有关海洋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产生了巨大改变.曾用于飓风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预测、海洋与气候研究、船舶航线规划、海上工业、渔业管理、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全球潮汐模型改进和海洋垃圾跟踪等。该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但最终却成了历时最长的地球轨道雷达观测项目。它的用户遍及全球.包括54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星上用于保持轨道指向的俯仰反作用轮于去年10月9日失效.后续海洋研究卫星“贾森”1已在2001年12月发射.称为“洋面地貌任务”的另一颗卫星定于2008年升空.  相似文献   

13.
马羽 《中国航天》1998,(1):18-18
美公司申请开展V波段卫星通信美国休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和TRW公司已向美联邦通信委员会提出了利用极高频的36~51.4吉赫波段(已被非正式地称为V波段)开展卫星通信的申请。这些新一代的卫星通信系统将用于在全球范围内高速传送大宗数据。为了让更多的公司有...  相似文献   

14.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已顺利在轨运行1年多,完成了核心科学目标观测。文章概述了HXMT卫星的观测情况,如顺利完成核心观测源和银道面扫描的观测;重点介绍在银道面扫描、黑洞和中子星双星时变与能谱分析、伽马射线暴探测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研究、脉冲星观测及脉冲星导航试验等方面获得的初步成果。HXMT卫星与国外空间X射线望远镜卫星及国内外地面望远镜开展的联合观测,促进了HXMT卫星的标定工作。HXMT卫星在黑洞与中子星研究、伽马射线暴探测及银河系内新源与暴发源监测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洋遥感卫星及应用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海洋卫星能够对全球海洋大范围、长时期的观测,为人类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提供了其他观测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数据源。海洋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各类遥感器来探测海洋环境信息,按照功能可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目前,全球共有海洋卫星或具备海洋探测功能的对地观测卫星近百颗。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建立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09,(10):46-47
欧洲咨询公司9月3日发表《2018年前星基对地观测市场预测》报告,称2009年对地观测数据销售额将超过10亿美元,而到2018年将增长到这一数字的近4倍。这说明商业对地观测行业正成为全球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7.
极远紫外成像光谱仪是空间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据获取工具,通过对不同天体目标极远紫外辐射的观测,可以反演出天体中主要物质的含量和变化规律,从而为空间天气、宇宙起源等许多前沿科学提供研究资料。文章分析了极远紫外成像光谱仪在空间科学研究中的优势,介绍了国际发展概况.列举了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地外行星体观测和宇宙空间观测3个应用领...  相似文献   

18.
王盛  牛晔 《中国航天》2004,(8):29-32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遥感卫星地面接收和处理基础设施,负责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服务,同时开展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经能接收10颗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处理并分发9颗卫星数据,数据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8月发射的HY-2A卫星上搭载了我国第一台星载微波散射计,它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宽刈幅全球海面风场的观测。如图所示,HY-2A卫星微波散射计观测得到的2011年10月11日全天全球海域14条轨道的海面风场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为25km×25km,黑色箭头表示风向,不同颜色表示风速大小。当日全球海面风速主要集中在2~20m/s的范围内,在西北太平洋和南大洋西风带存在高风速区域。  相似文献   

20.
周润松 《卫星应用》2004,12(3):51-55
现行的对地观测卫星已经成为国防、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数据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对地观测卫星将以星座或网络方式运行,实现自主导航和控制,实现数据在轨处理。先进遥感器技术的发展将满足环境监测更多领域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