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奉命出征太空。由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组成的首飞航天员梯队,肩负着征服太空的神圣使命,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最终,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担负起这次里程碑式的太空飞行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世界为之瞩目,民族为之骄傲。 航天员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世界,过去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国能够独立完成航天员的训练。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中国。航天员…  相似文献   

2.
正俄罗斯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系统的建立,与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标志性的首飞是分不开的。加加林的首飞也奠定了载人航天飞行纪元的开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俄罗斯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系统确保了多个载人计划的高效实施。目前,该系统已成为航天探索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离开这一系统的支持,载人飞行将是寸步难行。事实上,航天员训练中心建立之日与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时刻之一—尤里·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仅仅相隔了1年多。为实现人类的首次航天飞行,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心,其任务就是选拔预备航天员,并训练他们  相似文献   

3.
将在2005年下半年进行的“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由两名航天员进行多天飞行,并在轨道舱里开展空间技术试验。航天员系统负责人介绍说,“神舟”六号飞行对航天员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风险性也增加了许多,为此,正在积极准备“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总装备部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牢记肩负的使命,注重立足本职岗位强素质、练本领,使载人航天飞行训练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科研试验训练中心(简称"加加林中心")的历史是与国家和世界载人航天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均致力于建立和推广创新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飞行后康复体系。现阶段加加林中心的创新发展瞄准了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趋势,保障更高效地利用低地球轨道实现未来月球开发计划,验证星际考察的训练和飞行的关键技术。为保障实现未来的载人航天计划,该中心进一步发展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百余位载人航天一线专家历时5年精心打造,中国首套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载人航天伟大成就和介绍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大型科普读物《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7月15日下午在北京首发。图文并茂的《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共分7卷,包括总体卷《梦圆天路——纵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卷《飞天英雄——追踪航天员飞天足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6月12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图为在北京的宇航培训基地,航天员着舱外航天服在模拟失策训练水槽进行出舱活动任务训练.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欧洲航天员佩斯凯向中国航天员同行发来问候视频。佩斯凯在视频中赞扬了中欧载人航天合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祝愿中欧载人航天合作友谊之树常青。此前,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之间的约定,我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期间,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向即将执行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的欧洲航天员同行录制了问候视频,表达了今后与欧洲航天员一道飞行的愿  相似文献   

8.
1999年初冬,中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在太空邀游了将近一天之后,成功返回地面,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序幕。 载人航天是一项浩大而宏伟的航天工程,航天员是其中的核心。航天员不仅要安全往返于地面和空间,而且要在太空完成各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探索地球以外的大自然奥秘;而这些太空新知识的获得,又将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念 《太空探索》2005,(5):32-33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进入太空轨道飞行一圈并返回地球,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成为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那时到现在的40多年里,世界各国共有300多名航天员进入了太空,人类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此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一个新栏目——航天员相册,将按一定的内容进行分类,介绍世界各国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及成长经历,使读者对他们能有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太空探索》2003,(11):28-29
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这位38岁的航天员开始了他56万千米的遨游太空之旅—— 航天训练, 他是最棒的航天员之一 在成为航天员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他在空军的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在长达两年的严格选拔中,经过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及大型联合演练等一系列训练后,他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在“神舟号”载人飞船工程实现了中国人往返于天地间的目的之后 ,中国应审慎地选择发展载人航天的目标。文章从中国社会对载人航天的需求出发 ,讨论了以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物质环境为目标的空间站和以发展天基航天为目标的天基航天站的外部工程系统的环境条件 ,认为中国在运载火箭、发射和回收场、测控站网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基本具备条件 ,运人运输器已有“神舟号”载人飞船 ,运物运输器的研制也不困难 ,但在为保障航天员在空间生活、工作的航天员系统方面和为实现载人航天工程功能和显现价值的有效载荷系统方面欠缺较多 ,需要一个研究、试验、培训和开发、演示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航天员"? "航天员"这个词今天是一个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术语,它是从英语Astronaut或俄语Cosmonaut翻译过来的,有时又译成宇航员.按照美国航宇局的定义,所谓航天员是指"经过专门的选拔和训练、作为载人航天器上的一名成员、在载人航天器上负责指挥、驾驶或工作的人."早在1929年这个名词就在一本英文的科幻小说中出现过,不过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1958年美国航宇局成立,并开始执行它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航宇局将参与载人航天飞行的人正式命名为航天员,从这时起西方世界才知道"航天员"这个词.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使用这个术语.不过"航天员"这个词并非美国航宇局的首选,当时有人还建议使用"墨丘利"(Mercury,罗马众神的信使),但大多数人还是赞同用"航天员".  相似文献   

13.
马爱军  刘巍 《国际太空》2012,(10):33-41
自从1965年3月18日苏联航天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飞船,成为第一位完成太空行走的航天员至今已过去40多年,舱外活动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并已成为载人航天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中性浮力训练设施在舱外活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美国、苏联/俄罗斯40来年的载人航天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航天员》杂志于2005年10月创刊,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管、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航天英雄杨利伟出任荣誉主编,飞天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等出任特邀编委,以"普及载人航天知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传播载人航天文化"为宗旨,是面向广大青少年及航天爱好者的权威科普期刊,双月刊,大16开,全彩印刷。(定价12元)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然而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呢?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又是经过怎样的特殊训练被培养出来的呢?日前,记者有幸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零距离感受了中国航天员的训练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从1992年正式立项到今天,中国独立自主地实施了载人航天工程。20多年来,中国相继突破了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空间出舱、航天器空间交汇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多项关键技术,并根据国情和需求开展了规模适度的空间科学试验。随着神舟十一号进行的我国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不久的将来,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就将在太空遨游。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8月3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首批执行商业航天计划飞行任务的9名航天员。他们将搭乘波音的CST-100飞船和的SpaceX公司载人型龙飞船飞向太空,恢复美国自2011年终止的载人航天飞行。这9名航天员都有过在各军种服役的经历,其中7名曾经执行过航天飞行任务。他们将分别为两种飞船执行一次测试飞行任务和一次正式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神舟”系列发射时间不同,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选择在白天发射。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选择在白天发射,主要是考虑白天温度有利于发射人员工作,而且万一发生意外可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月17日宣布,中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担负此次任务的飞行乘组将由3名航天员组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载人航天的不断发展,航天员太空停留时间也从加加林最初的1h48min增加到如今“国际空间站”常规驻留6个月,而由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和俄罗斯航天员米哈伊尔·科尔年柯共同执行的“国际空间站”1年期驻留任务也于2016年3月2日顺利结束。回顾世界载人航天走过的历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都与乘员良好的食品与营养保障密不可分,尤其是随着太空驻留时间的延长,航天食品与营养对乘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的影响将愈加重要。为此,对航天营养与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长期载人航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