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撞击向彗星开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运筹帷幄”,意思是在军营的幕帐中对战争的全局进行细密的策划。汉高祖刘邦在打下天下之后曾经称赞他的谋士张良能够“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久前,美国航宇局的科学家们对这句脍炙人口的成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诠释。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  相似文献   

2.
国太 《太空探索》2005,(3):26-29
2005年1月12日,举世瞩目的“深入撞击”彗星探测器发射升空了。它之所以吸引了全球众多的眼球,是因为这一价值3.3亿美元的彗星探测器,将在飞行4331亿千米之后,于2005年7月4日,撞击名叫“腾佩尔1”(Tempell)的彗星,以研究彗星内部秘密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12日,举世注目的“深入撞击”彗星探测器在德尔它2火箭的托举下,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一价值3.3亿美元的彗星探测器,将在飞行4.31亿千米之后,于2005年7月4日,撞击“腾佩尔”彗星,以研究彗星内部的秘密。该项目主要负责人赫恩教授认为:“从太阳系形成至今,只有彗星的内部物质是一直没有变化的。在这之前,我们并不了解彗星内部的情况,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深入撞击’来收集彗星内部的信息。”此举是人类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计划。俄罗斯发射白杨导弹2004年12月24日,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欧美先后发射了“星尘”(Stardust)、“罗塞塔”(Rosetta)和“深度撞击”(DeepImpact)等彗星探测器。其中“星尘”成功取样,正在返回途中;“罗塞塔”将在彗星表面着陆;最举世瞩目的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在2005年7月4日13:52首次成功撞击坦佩尔-1(Tempel-1)彗星,并发回了相关照片,这是人类第1次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  相似文献   

5.
李祥 《飞碟探索》2001,(6):37-38
说到天体撞击事件,人们不禁联想到1994年7月“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时惊天动地的一幕。这颗被木星引力拉开分裂的彗星,首块碎片以每小时20万千米的速度和2000亿吨TNT当量的威力猛撞木星大气层,掀起了高达3000千米的羽状光柱。彗星的21个亚核相继撞击着木星,使得这个大行星伤痕累累,其中的一个创面黑斑直径达数万千米,大大超过了地球。而6500万年前的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天外来客撞击地球后,竟使统治地球生命舞台长达1.6亿年的恐龙及地球上80%的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足见天体撞击是何等的…  相似文献   

6.
继2005年7月4日美国深入撞击彗星探测器在太空撞击坦佩尔-1彗星,实现了人类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之后,2006年1月15日彗星探测再次掀起的高潮,因为这一天美国星尘号返回的首次携带彗核物质取样返回地球。2014年,欧洲的“罗塞塔”(Rosetta)探测器还将在彗星表面着陆。  相似文献   

7.
航天简讯     
“深度撞击”和星尘号探测器将重返太空□□据美联社2007年7月4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重新利用“深度撞击”和星尘号探测器,探索和观测太阳系内外的多颗彗星和行星。“深度撞击”的任务包括:收集太阳系以外行星的相关数据,以测定这些行星是否具有卫星和光环;作为观测站  相似文献   

8.
在对月球成功地进行了近16个月的科学研究之后,欧洲空间局3年前发射的探月器“智能1号”(SMART-1)于2006年9月3日执行了最后一项任务——撞击月球。从而结束了它的探测历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双重厄运?     
彗星撞击后引发的火山爆发也许推动了恐龙末日的到来。恐龙灭绝迄今已有6500万年,但有关是什么扼杀了恐龙的争论已持续至今,并各执一词。1999年1月中旬,随着科学家对两种更新理论的争鸣,有关恐龙的大辩论又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尽管两种提法都认为这一近乎寓言中巨兽及其他诸多物种的“逊位”,是由一个巨大流星或彗星的撞击引起的,但对撞击爆炸的灾难性后果却各抒己见。一派认为,撞击扬起的岩屑形成硫酸云,在笼罩地球、涂炭生灵的“裹尸布”中起主要作用。另一派则认为,这一天体撞击亦引发了地球上相反区域剧烈的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10.
腾月 《太空探索》2006,(11):28-29
还记得美国航宇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曲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美国人撞上了瘾.撞击彗星成功之后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欧洲人已于今年9月3日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作准备。  相似文献   

11.
京敏 《飞碟探索》1994,(5):12-13
天宇如水,星空寂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悠然撞入太阳系,邂逅巨大的木垦——“罗马主神朱匹特”,宁为玉碎,成21颗彩珠,宛似一枚长长的“丘比特”爱神之箭,在4万多公里半径之广的木星怀抱里飘然两载,终于演出了猛烈撞击木星后而殒命的悲剧.人类拭目以待在如驹如梭的几天时间里,轰轰烈烈地目睹了千载难逢的举世星观.没有能够尽情地饱览这场“史无前例”的碰撞而惋惜的人们,马上敏感地意识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衷心祈盼,未来的日子里,养育着全体人类的地球母亲青山如旧、骄阳万古.然而,数以10万计的小行星、彗星和星际碎片以及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类对彗星越来越感兴趣,2004年1月2日,飞行已久的美国星尘号彗星探测器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会。2004年3月2日欧空局发射了第1个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它将经过10年的长途跋涉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轨道,并向该彗星释放着陆器。现在美国人又把“深入撞击”彗星探测器送上太空,为的是“上演”惊心动魄的太空大撞击。那么,如此频繁的发射彗星探测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彗星曾被人描述为“脏雪球”。它生成于比海王星轨道还要远的、环绕太阳运行的一个由神秘天体构成的带,是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构成的。由于它自身的温度极低并处…  相似文献   

13.
早在元、明时期,我国就有陨石伤人的记载。陨石伤人与车、船和飞机事故一样,虽是遇难者的不幸,但并不危及整个人类。而大的陨星,特别是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情况就不同了。直径30~60米的流星体撞击地球,其爆炸力相当于4万吨TNT炸药,死于冲击波的人数,在农村达7万人,在城市可达30万以上。如果直径在1千米以上,则可能造成包括  相似文献   

14.
徐菁 《太空探索》2013,(5):18-20
绝大多数小行星和彗星会从我们的居住地——地球身边"擦肩而过",但是宇宙中总有一些麻烦的制造者,极少数的小行星或彗星有可能会与地球相撞,地球表面的巨大陨石坑就是证据。将人类文明毁灭的撞击并不是不可能的,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可能就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体积越小的小行星制造灾难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科学家们日益重视这些小行星给地球带来的威胁,一些学者甚至呼吁应该把保护人类的居住地不受外来天体袭击作为国防政策之一。专家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可能  相似文献   

15.
危险的撞击     
危·险·的·撞·击●陈育和说起宇宙空间的天体碰撞首先要提到彗星。彗星对于我们并不算很陌生,我国古人称之为妖星、灾星或扫帚星,几千年前我国古书对彗星就有记载。例如:著名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早在春秋时代鲁文公14年即公元前613年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近几年...  相似文献   

16.
1月12日,德尔他一2火箭发射了美国航宇局(NASA)的“深入撞击”(Deep Impact)彗星探测器。  相似文献   

17.
文青 《国际太空》2004,(12):16-19
人类对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探索从很早就开始了,特别是对彗星的考察,使人类有望揭开太阳系形成的秘密,因为从彗星上能够找到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线索。彗星由冰、气体和尘埃构成,这些物质来自约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始残骸。继美国航宇局(NASA)的“星尘”彗星探测器于2004年1月成功追上怀尔德-2彗星,并拍摄照片和收集其彗尾物质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流星物理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导出Shoemaker-Levy9彗星撞击木星时的速度、质量损失、电子线密度、能量释放率随高度的分布公式;采用合理的参数,作了一系列计算,并与观测资料比较,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际彗星探险者”(ICE)于1985年9月11日探测了贾可比尼-津纳彗星,通过对这颗彗星的直接测量证实了这样一种理论,即彗星是由冰形成的“脏雪球”,当彗星接近太阳时,这些冰爆裂成为逆向雪暴物质并升离彗星表面。“国际彗星探险者”提供的第一批有关这颗彗星的直接测量结果证明,彗星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冰。它是在四十亿年前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木星遭到“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残片的撞击,它以每小时超过20万公里的速度冲进木星大气层,其冲击力大约为数亿万吨,约等于地球上核武器能量总和的1000倍.尽管这对我们并无直接的危险,但即将发生的事又将这一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是地球而不是木星遭受这一撞击,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