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天     
<正>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2016年12月22日3点22分,我国研制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和三颗微纳卫星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随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43次飞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通过定期获取全球和区域二氧化碳分布图,对全国各个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况进  相似文献   

2.
<正>从10月24号开始,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这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发射,目前在轨运行良好。碳卫星克服了地面监测站在空间分布上的局限性,从宇宙空间完成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定期获取全球和区域的二氧化碳分布图。此次数据开放,  相似文献   

3.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导航系统应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根据目前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状况和"北斗"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我国"北斗"的发展应用建议,以期对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推广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齐真  詹桓  李黎 《国际太空》2016,(12):2-5
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进入了高峰期,完成了不少重大航天任务。时至年末收官之际,中国航天的热度仍未消退,又相继发射多颗影响力较大的卫星。12月下旬,我国即将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首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业遥感卫星高景-1;另外,我国还将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进一步发展我国温室气体监测能力。此前的11月22日,我国中继卫星系统又添一颗天链-1的04星,该星堪与世界一流卫星比肩;12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首颗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4;还有,9月发射的天宫-2空间实验室上的14项科学与应用任务已取得初步成果。借此契机,本刊特推出中国航天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3月31日,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简称卫星服务联盟)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该联盟2015年重点活动计划,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卫星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编撰《中国卫星应用服务解决方案大全》,以此隆重纪念我国卫星通信工程,即"331工程"实施40周年。"331工程"是中国航天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大大推进了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进程,开始迈向世界水平。卫星服务联盟是一个泛民间、开放式、跨界域的非盈利社会团体,由航天全产业链的优秀企业、科研机  相似文献   

6.
杭文 《太空探索》2012,(10):4-4
据中国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国内动态     
星辰 《国际太空》2023,(5):71-72
<正>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使用4月4日,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举行,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高光谱观测卫星由生态环境部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研制建设。该卫星于2021年9月7日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入轨后,圆满完成全部测试任务,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研制建设总要求。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定位系统正式启动建设,计划今年底将发射四颗全球组网卫星。"这是9月16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首届卫星应用国际博览会上传出的信息。航天科技集团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一再强调"北斗系统的重中之重在于应用",他指出,北斗所提供的服务正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北斗技术早已跳脱出单一  相似文献   

9.
杭添仁 《太空探索》2012,(12):16-19
据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最近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其中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洋监测卫星系列(又叫海洋雷达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正从低轨移动通信星座、低轨宽带互联网星座两个发展方向,分析了包括"铱"(Iridium)卫星系统、"一网"(OneWeb)卫星系统等在内的多个国外典型系统的总体发展情况、应用支持能力以及"小卫星多功能"、"小卫星大容量"的设计特点。针对我国低轨通信星座发展,从频率、应用定位以及系统实用性等方面探讨了总体设计应关注的问题;从解决我国全球通信保障急需出发,提出以移动通信为主、多功能综合、兼顾宽带通信、规模逐步扩展的低轨星座发展建议,并给出了空间组网、全球服务、频谱感知、频率共用、宽窄结合、协同应用的总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周武 《太空探索》2014,(7):38-38
<正>5月29日,首届"中国卫星全球服务国际合作商洽会暨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主题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提出"构建天基新丝绸之路"的概念,倡导构建卫星全球服务的联盟,以推动中国航天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不仅成为京交会一大亮点,也预示着我国高科技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首届卫星服务商洽会由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筹)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国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10):4-5
中国将发8颗海洋卫星监测全部管辖海域据中国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按照《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这8颗海洋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在  相似文献   

13.
短消息     
<正>2018年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据计划,今后两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  相似文献   

14.
<正>8月31日,据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的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透露,碳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全部工作,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取得圆满成功。碳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去年12  相似文献   

15.
<正>"卫星导航应用只受人们想象力的限制。"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创始人布拉德·帕金森的这句经典名言,早已成为世界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描述。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如今卫星导航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已将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作为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是我国自行建设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和通信系统。它能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目前系统服务区覆盖我国和周边地区,可以保证我国重点用户在导航定位方面不依赖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或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卫星导航定位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加速组网,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显示出极高的商业和军事价值,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战场。特别是2020年以来,美国“星链”(Starlink)卫星呈现出高强密度部署态势,展现出极强的卫星规模化制造能力,引领了全世界卫星星座制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全球小卫星(本文中提及的小卫星专指发射质量低于500kg的卫星)活动延续了2013年高速发展态势,年度发射总数再创新高,小卫星能力再上新台阶,小卫星应用再创新模式。同时,小卫星继续发挥航天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国外依托小卫星开展了大量前沿技术和创新概念在轨飞行验证项目。  相似文献   

19.
<正>11月5日19点45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卫星入轨后,经测试及入网验证,可对外提供服务。本次发射的卫星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24颗、25颗卫星。这次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20.
<正>3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17颗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新型导航信号体制、星间链路等试验验证工作。该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英文缩写为BDS)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