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系统叙述法出发,探讨当今和未来电子战所面临的关键性技术要求。这些要求受威胁预测及更高作战实用能力的需要制约。最终设计,通常要求系统设计师和工艺师相互合作,以满足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互通性和费用可负担方面的要求。系统设计师在要求提高综合性能和技术能力时,采用改进系统结构,掌握技术知识,提高封装技术和支援措施。技术专家为了提供先进的分系统,提高器件性能与能力,而增加集成度以提高生产能力。本文对目前和发展中的电子战系统的需求作了设想,并将这些需求与相应的微波分系统及技术要求联系起来逐一叙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认知雷达的概念被引入电子战中。认知电子战系统包括认知侦察、认知对抗和认知效能评估3个重要环节。针对认知电子战系统对抗干扰决策技术的需求,为实现自适应的决策抗干扰措施,将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运用于抗干扰决策中。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VM的抗干扰决策技术可以自适应地决策抗干扰措施,进行干扰对抗,该算法完成了认知电子战中的最后的一步,使认知电子战系统实现闭环。  相似文献   

3.
梁百川 《上海航天》1993,10(3):30-34
阐述了电子战斗(ES)、电子战((EW)、电子对抗(ECM)、电子反对抗(ECCM)的科学定义,进而阐明了C~3系统、C~3对抗(C~3CM)和C~3反对抗(C~3CCM)的定义,从而划清了C~3CM与EW之间在概念上和含义上的界限,科学地说明了C~3CM和EW以及防御压制(SEAD)是属于电子战斗的一个领域。最后还就C~3对抗的技术发展策略,提出了六个主要方面,就其技术内容作了讨论,希望通过原理性技术突破,达到C~3CM和EW系统的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防空导弹体系电子战环境动态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论述了防空导弹体系电子战环境模型的建立和动态仿真演示的实施。建立的体系电子战环境模型有总体集合模型 ,干扰环境矩阵 ,干扰信号技术参量表征模型 ,有源干扰平台运动模型等一整套系列组合的数学模型 ,实现了对多事件集合的复杂的电子战环境的动态、定量的描述 ;同时论述了电子战环境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组成 ,简要介绍了仿真系统软件说明 ,仿真程序流程 ,仿真软件界面及动画仿真软件设计 ;最后给出了电子战环境仿真动态演示结果。为导弹武器系统的电子攻防对抗仿真和防空导弹体系综合电子攻防对抗仿真演示系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输入模块 ,也是后续防空导弹体系电子攻防对抗仿真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美海军的AN/SLY - 2 (V )先进综合电子战系统(AIEWS) ,现已通过初步设计审议阶段。这是美海军的下一代舰载电子战系统 ,以便在未来的沿海作战环境中 ,对各种监视和干扰行动进行管理和协调。该系统将取代现役的AN/SLQ - 32 (V) ,WLR - 1H(V)和SSQ - 82 (V)等设备。其电子战系统将与舰只的作战系统综合在一起。整个系统分成 2个实施阶段 :①要求研制开放系统结构和先进的精确ESM ,以增加战情感知和对威胁的检测能力 ,并增加新的人机接口能力 ;②包括安装射频和红外干扰 /电子攻击分系统。根据 1997年 12月美海军…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 ,对电子战系统中的无源干扰分系统的开放性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得出系统具备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分系统本身存在着不可控的输入变量以及外界环境的未知性 ,使得分系统在可控输入变量不发生变化时 ,系统的输出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 ,系统不是完全可控的 ,由于许多不可控变量 (如外部敌方信息 )的未知性 ,使得系统的作战应用模型必须是灰色的、模糊的。  相似文献   

7.
对抗NMD/TMD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一起构成了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简要介绍了NMD/TMD的构成,讨论了有效的对抗技术,研究了电子战系统对NMD/TMD的信息攻击手段。  相似文献   

8.
前言     
为适应现代电子战的需要,战术导弹武器系统及各分系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抗干扰措施,以提高其在实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武器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度量,已成为武器系统总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电子新技术的飞快发展,未来电子战技术将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战场的威胁环境将更加复杂化,电子战系统技术和功能也将更为完善。本文在分析以上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电子战技术的发展重点课题,特别对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措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雷达对抗情报侦察(ELINT)和雷达对抗支援侦察(ESM)在信息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有源对抗技术作为制衡ESM/ELINT系统的手段之一,目前发展相对滞后。基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子战的运用需求,分析了ESM/ELINT系统在测频、测向以及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体制和特点,重点从理论研究、对频域及空域参数测量和信号分选的影响、干扰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ESM/ELINT系统及其对抗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子战系统发射机,一般要求极宽的瞬时带宽(往往在一个倍频程以上)、宽的系统带宽(1MHz~10GHz)、高占空系数(往往是连续波CW)和高可靠性/效率。这是对任何技术特别是高功率发射机技术的挑战。目前使用固态技术,特别是在1MHZ~3GHz的频段内,已能满足电子战发射机分系统的要求。在此频段使用固态发射机的雷达、通信和电子战设备的例子很多,有空军L波段的AN/TPS-59战术相控阵雷达和Pave Paws(AN/FPS115)远程(超高频)SLBM探测系统;Milstar超高频机载指挥所通信数据传输系统发射机分系  相似文献   

12.
频率选择表面(FSS)技术为电子战射频隐身提供了新的实现技术途径,散射参数的测量验证是射频隐身系统FSS设计的关键环节.针对非理想测量环境,以一种小型化带阻频率选择表面为例,提出了一套频率选择表面散射参数的测量和校准方法,有效消除了测量中信号的衰减、测量天线间的耦合以及信号多径传播等对真实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之尽可能接近在理想环境中的测试结果.该方法极大改善了周期性人工电磁结构散射参数测量对环境的依赖,降低了射频隐身FSS设计的研发成本,在电子战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网络化体系对抗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电子战的技术形态也将发生改变.从网络中心战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来研究网络化电子战系统技术,探讨人工智能与网络化电子战的关系,提出了未来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4.
现在,由于电子战(EW)的发展,它的含义已扩大为“电磁战”,除了典型的 EW(包括 ESM-电子战支援措施、ECM-电子对抗措施、ECCM-抗电子干扰)外,还包括信号情报(SIGINT),指挥、控制和通讯对抗措施(C~3CM)及对敌方防空系统的压制。SIGINTSIGINT 的任务是对所有与电子战密切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通讯和非通讯信息进行收集、鉴定、分析、综合和判断。它可分为3类:(1)COMINT(通讯情报):由截取外国通讯而得到的技术信息和情报信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现代海上电子战特点 ,分析了现代海战对舰船电子战能力的需求 ,并对舰船电子攻防对抗系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屡屡在比赛中胜出,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军事领域迅速普及.基于美军对智能化电子对抗即认知电子战的高度重视,对传统电子战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认知电子战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未来认知电子战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智能化电子战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弹道导弹传统突防干扰机受到导弹提供给自卫电子对抗系统的体积、重量及装机位置的种种限制,在干扰频段、干扰功率和空间覆盖等方面不足以对抗现代雷达和雷达组网防御系统。通过对协同干扰理论研究和干扰效果仿真与分析表明,协同干扰系统对现代雷达的频率分集、频率捷变及射频掩护信号具有很好的干扰效果,同时该干扰系统也是对抗现代组网雷达防御系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航空电子系统射频综合仿真系统(RFSS)主要用来产生被测雷达所需的表征空中运动的点目标、多目标等信号,并且建立各种电磁干扰环境,同时仿真被测雷达的航空电子系统综合环境。RFSS信号产生系统可以模拟目标回波,也可以模拟窄带噪声、宽带噪声以及杂波等干扰信号。本文主要是针对某型雷达在试飞过程中受到的某种形式的噪声干扰,利用线性调频调制噪声干扰实现方法和RFSS信号产生系统模拟产生所需要的噪声干扰模式,从而验证抗干扰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增强雷达在电子战中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战飞机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红外对抗与抑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中刘空作战飞机(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红外辐射特性;大气传播透射对红外制导导弹探测这些红外目标的影响,机载红外对抗措施(告警技术,红外诱饵与干扰)以及飞机的红外辐射抑制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特殊环境、特殊装备系统级电磁兼容(EMC)试验的要求,采用数字接收机、高速ADC、数字变频、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射频存储(DRFM)技术实现对宽带电磁环境(EME)的监测、分析和重现。系统具有扩展性强、集成度高、成本低、运算速度快、移植性好、可靠性高、改进功能方便快捷等优点,可以满足EME测试和电子战通信侦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