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俄《独立报》军事特刊最近在一篇专文中指出,中国坦克制造业在许多方面是依靠苏联的军事技术援助而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得到许多苏联供应的T-34/85中型坦克(中国称为58式)和IS-2重型坦克,以及大量的Su-100和Su-76自行火炮。后来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中国又开始大量生产各型坦克和装甲车辆,当然其设计和制造以及未来演变,自然受到苏联极大的影响。谨就俄罗斯学者卡里雅金等人之说法,综合摘要研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面对蜂拥而来的前苏联及美英盟军的坦克,德国拿出了强调系列衍生和通用第一的“E”系列;而日本在吃尽了盟军坦克“坚甲利炮”的苦头后,醒过神儿来,开始以九七式中型坦克为基础,研制起“九七系列战车”……无奈大势已去,终成安想。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兵整中心改隶属于联勤司令部的组织调整的同时,兵整中心随即公布了研发三年的“云豹装甲车,由于“云豹”装甲车是最近几年最受瞩目的自制武器.也连带使兵整中心受到台湾民众的注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兵整中心较为大家熟知的工作就是制造装甲车辆,CM-11坦克CM12坦克和CM-21装甲车家族都是该中心的产品,当年陆军曾经一度盛传会采购的M-8轻坦克,该计划就准备交给兵整中心来制造在上述三款装甲车里。  相似文献   

4.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2004,(9):i001-i001
德国生产的“豹”1与“豹”2坦克,都是使用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系列主炮。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IAI与莱茵金属签署合约,将为“豹”1与“豹”2坦克提供性能提升套件,包括炮射激光制导武器系统(LAHAT)。经过性能提升后“豹”坦克的主炮可以击中6000米外的目标,并对装甲目标提供精确打击能力。采用炮射激光制导武器系统是对“豹”2坦克目前最便宜且有效的性能提升方案,能提高攻击力,相对而言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自第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已成为与俄国相提并论的坦克生产大国。二战期间的美制坦克产量超过88000辆,其中有七成是中坦克,其次是轻坦克,至于重坦克连一成都不到。若不是战争末期推出M26(随后又重新归类为中坦克),否则在整个二次大战期间,美军在重坦克舞台上就交白卷了。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电波时报》1978年第五期报道] 日本自1971年发射“新星”号科学卫星以来,运载工具已从最初的M-4S火箭经过M-3C发展到M-3H。在这段时间内,还发射了两颗实验卫星和三颗科学卫星。而且,卫星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7.
“小牛”是美国休斯公司为美国空军、海军研制的近、中程战术空对地(舰)导弹,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攻击坦克、装甲车、导弹和高炮阵地、指挥所、舰艇和其它硬目标。该弹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以来,已发展成有7个型号的导弹家族。  相似文献   

8.
日本第一艘火星探测器“行星-B”于今年7月4日凌晨3时12分(东京时间),从鹿儿岛空间中心,用M-5型火箭,成功发射。升空的“行星-B”被重新命名为“希望”。这是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的小型高性能火星探测器,主要任务是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飞机发明以来,高空亚声速侦察机中最知名的代表机型无疑是洛克希德公司的U-2。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联研制了一种类似的高空侦察机。这种机型因为保密的缘故,一直鲜为人知。苏联解体后保密规定和措施被取消或放宽,这一机型才为外界所了解。这种“苏联U-2”的全称是米亚舍夫/莫尔尼亚M-17“神秘”(Myasischev/Molniya M-17 Mystic)。它原本是米亚舍夫设计局研制的,后该设计局被莫尔尼亚科研和工业集团所兼并。为了体现M-17“神秘”的原设计者,因此在其前面仍保留了原来亚西舍夫设计局的名称。M-17最初并不是单纯为了侦察而设计的,军方对设计局的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必须能对美国的高空侦察握进行拦截,随着技术进步,M-17不再需要负担这一任务,就成为了专门的高空侦察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在两岸关系剑拔弩张、演习频仍之际.台湾民众更关心三军部队的建军备战实况。此次获2004年度“模范单位”的部队包括空军401联队26中队.陆军586旅坦克笫2营坦克2连以及海军“汾阳”舰.“国防部”特地邀请新闻媒体采访以让台湾民众了艇军方.其中参访“汾阳”舰部分将并同“汉光”20号演习实施.  相似文献   

11.
北海飞龙     
鉴于二次大战中装备鱼雷的布里斯托尔“英俊战士”重型战斗机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作战效果,英国军方提出于1944年11月提出了N.11/44计划书,要求设计一种以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鹰”(Eagle)式活塞发动机为动力的新型海军战斗机。同时,新飞机应可舰载,武器配置包括4门20毫米航炮,外挂点可挂8枚无控火箭弹,3枚450公斤炸弹,或者一颗825公斤水雷,或者一枚20英寸鱼雷。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东南亚重要国家的泰王国.既是美国的盟友和美式装备购买者.20余年来又成为中国坦克和舰艇的重要用户。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局部战争中战机曾独领风骚.导致国际上出现了“未来坦克无用论”.认为有精干的“轮式陆军”即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培中 《国际太空》2000,(11):23-27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主要有两个大型计划 ,一个是“战区导弹防御”( TMD)计划 ,另一个是“国家导弹防御 ( NMD)计划。此外 ,还有一个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 ( ABMDT)发展计划。这些计划统一由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组织 ( DODBMDO)管理和执行。1 美国反导弹研究发展史美国反导弹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了 ,至今已有 50年的历史 ,经历了原理性研究、现场模拟试验、反导弹工程实施以及全方位防御计划部署等阶段。1 .1  4 0~ 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法西斯于1 94 4年 9月 8日发射了 V-2导弹 ,袭击了…  相似文献   

14.
预测国际公司在其最近完成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市场》预测报告中说,今后10年,全球运载火箭供应商共将生产636枚一次性运载火箭,价值480亿美元。所生产的火箭将既包括欧洲的“维加”等小型火箭,也包括美国的“渐进一次性运载器”等重型火箭。报告称,政府仍是运载工业的最主要用户,占2007年全球总发射次数的66%。这一趋势今后10年不会改变。商业发射收入自2005年起一直在稳步增长,其中欧洲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最大。美国2007年商业发射收入估计为1.5亿美元,而欧洲约为8.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45年“卫国战争”胜利后的冷战时期,苏联政治领导人和军事决策者就坚信,与任何潜在敌人相比,苏联红军无论在坦克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优势.而且.苏联一直把坦克作为一切地面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沙漠风暴作战”(Operation Desert Storm)和“自由伊拉克作战”(Operation larqi Freedom)中,美军所使用的M1系列主战坦克可说是所向披靡,在战场上打遍天下无敌手。至于作为对手的俄制T72坦克则是一败涂地,根本毫无招架之力。从战场上的成绩来看,M1系列主战坦克的确是大获全胜,让对手完全报销。  相似文献   

17.
来到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除了能够一睹许多在欧美各地都难得一见的德国二战“珍禽猛兽”外.当然也要好好看苏联坦克的发展。在为数超过300辆的坦克及各式装甲车辆中.有将近六成都是苏联坦克。对于一般在苏联坦克中只知道T-34、SU-100、T-72的军事迷来说.来这里保证可大开眼界.可惜和绝大多数俄罗斯博物馆一样.尽管有说明牌.但是有看没有懂.因为全都是俄文。即便有导游.也无法一一为游人解说,因此来之前绝对要做好功课,做好车型辨认.不然在灰暗的库房里.俄国各型车辆又都是清一色暗绿色或橄榄绿的涂装下.是很容易会有挫折感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22年11月16日,美国新型空间发射系统-1 (SLS-1)重型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将“猎户座”(Orion)载人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TLI),并完成10颗立方星的部署。本次任务是对美国新型SLS重型运载火箭和“猎户座”载人飞船性能的一次飞行试验,也是对地面发射支持能力的一次验证,拉开了美国可持续月球探索以及载人火星探索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军事科拉日新月异.枪炮.坦克、飞机乃至于核武器.弹道导弹.都一再重塑了作战的风貌。各种作战平台之中,直升机也为今日战争的主角之一.直升机的起源很早,然而受限于发动机技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越南战场上打响了名声,展现了无穷的潜能,从后送,运输以至攻击任务.直升机的运用日益广泛。1983年末.AH-64“阿帕奇”正式批量生产远交部队,一改过去装备简陋的模样.一跃成为集先进科技于身的战场新贵,不过仍未经历实战的考验。1991年海湾战争“阿帕奇”终有机会一展身手.大显神威,2003年海湾再度战云密布.端正的“阿帕奇”也重回战场,尽管一度流传为伊拉克农民以步枪击落,但随后证实纯属捏造;反观同样在1991年扬戚海湾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为伊军击毁.焦黑破坏的残骸,曝尸街头的景象,随着媒体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于是.关于直升机的神话已然不胫而走……不过,真相是否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20.
波音一次性运载系统公司的德尔它4H/4050H重型运载火箭2004年12月21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进行了首次鉴定飞行。但由于火箭第一级推进系统过旱关机,重5993千克的“验证星”模拟有效载荷(又称“重型运载器实用发射业务验证有效载荷”,即HLVOLSDP)以及由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亚利桑那纠1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共同研制的各重15千克的技术试验卫星“三角星”(3CSat)1和2都未能进入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