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退休职工李大耀撰写的《王希季》传记,已于2005年5月为贵州人民出版社出 版。该传记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首批出版的21册书之一。 曾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的王希季,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2.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0,(6):F0003-F0003
12月22日,《航天返回与遥感》召开创刊30周年暨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庆祝会,会议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刘兆军副所长主持,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总参测绘研究所王任享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周立伟院士等40多名嘉宾应邀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9月7日,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共同举办了以"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导航、遥感、计算融合"为主题的空间瞭望智库论坛,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主持,中国工程院樊邦奎院士、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和特邀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原民辉所长做了空间瞭望智库论坛主办方发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50年来在回收与着陆技术、航天光学遥感技术和复合材料成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三大技术领域的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空间环境工程专家黄本诚的科学著作《黄本诚文集》即将在2007年1月正式出版。文集共收录黄本诚研究员75篇论文,是他除专著之外公开发表的大部分学术著作,反映了他47年来的学术活动,内容涉及空间环境模拟技术、试验技术、试验方法研究、预先研究、工程设计、设备研制、空间环境效应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文集分别由王大珩院士、中国航天局局长孙来燕研究员题辞,由王希季院士写序,闵桂荣院士写前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庞贺伟研究员写序2,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向树红研究员、副主任童靖宇研究员及所长助理陈…  相似文献   

6.
王希季院士等合著的《卫星设计学》已于1997年12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卫星设计学》是王希季院士在创立工程设计学(宇航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后,又开拓的一门新学科。  相似文献   

7.
50年前的5月28日,即1960年5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同志进行了他生平对我国航天系统负责研制的产品所作的独一无二的视察活动。毛泽东主席这次视察的产品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身)负责研制的T-7M火箭。  相似文献   

8.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0,(4):F0002-F0002
<正>7月14日至18日,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返回与回收专业组2010年学术交流会在成都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等15家单位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返回与回收专业组顾问唐伯昶总师、专业组组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2):226-226
从水能到地热能、从风能到生物能,人类一直试图寻找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中国科学院年届九旬的王希季院士早在30多年前就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他认为:"水能是有限的,风能、地面太阳能不稳定,核能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  相似文献   

10.
序言     
正"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世界,让我们更自由地返回家园",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60年发展历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是朝这一目标迈进的新印记。进入21世纪,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以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航天返回领域,伽玛关机敏感器助力"嫦娥三号"圆满完成落月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探月梦想;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技术,成功实现了探月三期飞行试验器的安全回收;充气式重力梯度杆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充气展开结构的在轨试验验证,填补了国内空白;完成了充气式再入与减速技术  相似文献   

11.
2021年3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植被荧光三维辐射传输模拟与模型验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基于机载高光谱遥感测量和野外同步地面测量的三维辐射传输模型综合验证工作.相关成果已发表于遥感领域权威期刊《Remote Sensing》,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合作单位.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相似文献   

12.
光学中心偏测量仪软件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光学中心偏测量仪的软件设计思路、工作原理 ,并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4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参与了骊山下的考古调查,主要任务是利用无人机航摄以及空间数据建模等遥感技术复原秦始皇陵地形地貌。用现代遥感技术服务考古,对大遗址区域进行三维空间信息综合建模,这在国内属于首次尝试。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通过与考古相结合的遥感技术手段,获取高精度大型遗址遗迹空间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人们总会提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王希季院士。王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与返回技术专家;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主持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系列的工作。1975年,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15.
50年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身)负责研制的我国第一种实用探空火箭——“探空7号”(代号T-7)气象火箭,在经历了首次发射(1960年7月1日)失败后,于第二次发射(1960年9月13日)时成功地飞上蓝天。由此,揭开了我国实用探空火箭发射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4):83-F0003
2011年7月26日至29日,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科技委承办的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有效载荷专业组2011年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南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光学中心偏测量仪的软件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并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6 0年 5月 2 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上海机电设计院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身 )负责研制的T - 7M火箭。在毛泽东主席那次视察 4 5周年之际 ,回顾和论述了那次视察的背景、情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0月12日-13日,第五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全国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办,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协办。大会共收到论文68篇,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4家单位近百名嘉宾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60年来在火箭技术、航天器回收与着陆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空间激光探测技术、航空光学遥感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成型技术和空间火工装置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并对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