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歼八Ⅱ型飞机是出口型飞机,该机主要突出雷达火控系统综合作战能力,为此,该机确定配置先进的PD雷达。经过技术、经济、进度的综合论证,选定俄罗斯的“甲虫”雷达。通过我所与俄方多次技术协调与谈判,确定俄方在“甲虫”雷达基础上按我方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1993年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上,俄罗斯的法佐特龙(ΦAOTPOH)联合集团首次展出了“标枪”(KOE)和“甲虫”(KyK)两种机载多功能雷达,分别介绍如下。 “标枪”雷达 “标枪”是法佐特龙集团为米格-21研制的,其外形如图1所示。 “标枪”有以下两种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3.
最近已研制成功一种用于鉴定电子对抗(ECM)技术—如“对眼”(CrossEye)技术—效果的设备,该技术从分置的独立天线向敌方雷达系统(如单脉冲雷达)发射射频(RF)信号。这项发明将雷达发射的RF信号分为两路,加上ECM信号,并在每个脉冲重复间隔后校准雷达-ECM混合信号,使之达到相位和幅度平衡。再将该信号在仿真雷达天线处下变频至中频。此天线之后,注频网络又将该信号的频率上变频,加上计算机控制的输入(包括回波信号),然后送到雷达接收机进行最后处理。  相似文献   

4.
“甲虫”-AE雷达一些设计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人眼中,俄罗斯雷达工业总是蒙着一层面纱。这里介绍的俄罗斯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的一些设计细节,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俄罗斯先进AESA雷达研制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体在航空隐身工程应用的若干问题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关于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1.44的隐隐约约报导,以及关于美国B-2轰炸机用电动力学减阻及等离子隐身的点滴分析,引起了世界航空界的关注。国内也掀起了用等离子体隐身的研究热潮。这是一件大好事。等离子体与雷达电磁波可以互相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国外由预先研究到工程应用,也经历了20多年。问题是我们跟踪这一技术途径时,要解决一系列难题,并尽快研制出能产生高电子数密度(4.02×1018/m3)、尺寸小、耗能低(几十千瓦)、寿命长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来,以供飞机在外围自由空间大面积的使用。进行技术设计时,应选择有限目标,根据作战任务,寻求最有利的等离子体频率、碰撞频率、雷达入射波频率、电子数密度空间分布等参数的最佳组合,以获最好阻抗匹配。应利用等离子体能反射、折射、吸收、干扰雷达波的机理,巧妙使用相干与湍流,碰撞与截止,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雷达回波损失。由于等离子体内部波动状态十分复杂,又难以保持其稳定性,因此,对雷达波反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处理这一问题时主要是让其偏离原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AFAR-L是第四代多用途无线电系统的一部分、设计安装于前缘襟翼的L波段AESA雷达,在T-50上除了两侧前缘襟翼外,在进气道可动前缘处似乎也有安装,未来苏-35S也可能会采用(目前在外销型上使用的是4238E主动相控阵敌我识别天线)。AFAR-L集火控雷达、敌我识别、通信、空中管制等复杂功能于一身。这种系统是俄罗斯依据米格-31  相似文献   

7.
基于技术发展历程和不断提出的新的航天试验任务,本文分析了航天测控系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提升航天测控系统测量能力的几个方面以及在实现升级转型中,宽带雷达(包括宽带机扫雷达和宽带电扫雷达)应用的重要作用;并对宽带雷达,特别是宽带电扫(相控阵)雷达的特征和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从研发进入装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伟武 《国际航空》2005,(10):50-53
机载有源相控阵(AESA)技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美国不仅在新一代战机F—22和F—35上装备了AESA雷达,用AESA对第三代的现役战斗机、轰炸机、预警和监视飞机进行升级换代也已列入计划,并正在进行中。其他一些航空强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着手这一领域的技术合作与开发。AESA的成功应用称得上是对传统机载雷达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扩展了雷达的应用领域,提高了雷达的性能,进而提高和丰富了作战飞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作战模式。  相似文献   

9.
秋怀 《航空电子技术》1998,(2):44-44,48
俄罗斯PHAZOTRON公司研制新雷达俄罗斯雷达制造商Phazotron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两种新一代战斗机使用的雷达和若干现有战斗机现代化用的雷达。其一是RP35雷达,可装备与苏37竞争的米格35超机动战斗机。和装备苏37的NⅡP的N011M一样,R...  相似文献   

10.
<正>相当重视武器信息自主权的俄罗斯人在后苏联时期便开始尝试建立球状雷达视野。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前视X波段相控阵雷达,口径较小的X波段后视雷达,以及可安装于前缘襟翼的微型X波段相控阵雷达。至此,以高精度的X波段雷达建立球状主动雷达视野已具备可行性,甚至在老苏-35上已开始测试前后视雷达的共享。但这种设计使得主雷达视野以外的部分探测距离难免较小,为此俄罗斯人想到以机械辅助扫描来拓展主雷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