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航空发动机球轴承外圈滚道发生的剥落故障,利用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设备对剥落外圈滚道表面进行宏、微观 观察和分析,明确故障外圈的剥落性质为滚动接触疲劳。在滚道剥落起始位置存在严重的碳化物偏聚现象,在未剥落区存在大量由 于基体碳化物脱落所致的麻坑,在滚道表面局部可见机加过程中混入的氧化铝颗粒,导致表面划伤和剥落。经分析表明:碳化物偏 聚及残留的氧化铝颗粒是引起轴承外圈剥落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原材料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碳化物的形状、尺寸及分布状态,避免 碳化物偏聚,同时在机加过程中优化磨削加工、表面清洗等工艺,消除滚道表面残留的氧化铝颗粒。  相似文献   

2.
我厂在对某航空发动机齿轮 (材料为 18Cr2Ni4 WA)的加工过程中 ,连续整批出现裂纹。裂纹部位为齿面、齿端面、滚道及外端面。原齿轮加工工艺流程为 :自由锻→粗车→插齿→渗碳→去碳层→热处理→研顶尖孔→磨齿顶 ,靠端面→磨齿另端面→磨齿→磨滚道→研齿两端面→检验→磁力探伤→发蓝→精磨滚道→磁力探伤→成品检验。产生裂纹的原因主要是热处理问题 ;也有工艺等方面的问题。1 产生裂纹的原因分析1.1 热处理方面从工艺安排看 ,自由锻直接进入机械加工 ,组织结构没有改善 ,自由锻本身没有进行磁粉探伤 ,锻造缺陷不易控制。自由锻…  相似文献   

3.
在轴承几何关系和运动关系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内圈滚道廓形的圆柱滚子轴承径向跳动数学模型,分析了内圈滚道圆度误差幅值、谐波阶次、滚子个数以及径向游隙对轴承旋转精度的影响规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内圈滚道的圆度误差对轴承旋转精度的影响较大,内圈滚道圆度误差幅值对轴承旋转精度影响较大,内圈滚道低阶谐波对轴承旋转精度的影响较高阶谐波显著;当内圈滚道谐波阶次为滚子个数的整数倍时,轴承旋转精度显著下降;减小内圈滚道圆度误差幅值能有效提高圆柱滚子轴承的旋转精度.   相似文献   

4.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光饰强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表面改性处理技术是一种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疲劳寿命的有效途径。在表面改性处理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强化处理技术(即光饰强化处理)并研制了相应的光饰强化专用设备——离心强化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滚道表面硬度,改善滚道表面粗糙度,并在滚道接触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显著地提高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疲劳寿命和降低疲劳寿命离散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摆线球齿传动的精度和传动刚度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摆线球齿传动。该传动采用了密珠齿轮 ,为获得更好的工作性能 ,其中的滚珠采用了陶瓷球。此外还研制了简单综合方法用于确定滚道型面并计算了摆线滚道与球齿的接触应力。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程序优化设计该传动。研究包含以下内容 :(1)滚道几何形状的研究 ;(2 )完成了对滚道曲率的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对滚道的修形 ;(3)对接触应力的评估 ;(4)研究了陶瓷滚珠在密珠摆线减速器中的工作性能。采用上述理论研制的减速器样机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这种减速器具有很高的传动精度和刚度。新研制的采用陶瓷球的密珠摆线减速器的实验结果表明 ,传动功率提高了 5 0 %以上。  相似文献   

6.
采用稳态热分析与动态接触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计算精度,考虑轴承摩擦生热及瞬态冲击效应的影响,得到经热应力修正的轴承应力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最大动态接触应力位于钢球表面,外圈滚道次之,内圈滚道最小;轴承接触应力具有明显动态冲击响应特性,分布及大小具有随机变化性;接触应力由主应力与剪切应力共同构成,随转速及轴向载荷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滚子修型不同凸度值对滚动轴承接触应力的影响,以KIRD234021-YA型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滚子直线修型及滚子全凸修型两种有限元模模型,运用Nastran软件对滚子直线修型模型和滚子全凸修型不同凸度值模型进行力学性能分析,获得内圈滚道应力云图.结果表明,滚子直线修型时,内圈滚道最大接触应力为6729 MP...  相似文献   

8.
以型号为RA8008UUCC0对数修形的薄壁交叉圆柱滚子轴承为分析对象,借助RomaxDesigner软件对比分析在联合载荷作用下径向工作游隙对承载滚子数、滚子最大载荷、滚道应力分布、轴承刚度、最小油膜厚度和疲劳寿命的影响情况,得出径向工作游隙是影响轴承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轴承受载滚子数随游隙的减小而增多,滚子与滚道接触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化,相同条件下,倾覆力矩的影响比较显著。联合载荷作用下,随着工作游隙的减小,轴承刚度增大。当径向工作游隙小于-0.002mm时,随着径向工作游隙绝对值的增大,滚子与滚道接触变形减小,接触应力增大,刚度增大,最小油膜厚度减小,轴承寿命降低。同一径向工作游隙下,倾覆力矩可以减小滚子与轴承内外圈之间的油膜厚度,从而显著降低轴承疲劳寿命,轴承最佳径向工作游隙范围为-0.004~0mm。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ANSYS软件通过在轴承滚珠和滚道面间建立接触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台体组件中的轴承连接问题。通过对某型号惯性平台台体组件进行有限元动态分析,发现了台体组件结构的薄弱环节;针对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改善结构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建议,为以后进一步进行台体组件的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轴承壁面沟槽诱导油液穿透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速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在轴承外圈内壁开设沟槽,采用流体动力学对高速轴承壁面沟槽模型进行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利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对轴承环间气液两相流界面进行动态捕捉,分析油液在沟槽诱导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和分布特点,探究阻碍油液进入腔内的影响机理。分别研究了沟槽形状、深度、方向以及喷油参数等因素对高速轴承腔内和滚道润滑油体积分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速轴承喷油润滑阶段,通过对沟槽形状、深度、方向的分析,得到圆弧形沟槽适用于高速轴承,沟槽深度为0.8 mm,沟槽方向为60°有利于油液进入轴承环间,腔内有效润滑油和外滚道油液体积分数最高。通过试验测得壁面有沟槽和无沟槽轴承腔内油液体积分数并与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在轴承高速阶段开设壁面沟槽有利于润滑油进入轴承腔,为高速轴承的润滑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dynamic analysis of rolling bearings, the nonlinear dynam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a cylindrical roller bearing with a trilobe-raceway were established and solved by the GSTIFF (gear stiff) integer algorithm with a variable step. The influences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the tolerance of the trilobe-raceway,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bearing, and the outer ring installation method on cage slip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The cage slip ratio and bearing rating life of a cylindrical roller bearing with a trilobe-raceway would reduce when the low-radius (radius of the outer raceway contour at the lowest point) and D-value (difference value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points of the outer raceway contour) decrease, and the former (low-radius) contributes more significantly. (ii) The cage slip ratio of a cylindrical roller bearing with a trilobe-raceway ri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earing speed,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adial force; the variation rang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w-radius. (iii) When the installation angle of the outer ring increases in a period, the cage slip ratio remains unchanged while the bearing rating life rises up a little. Therefore, when installing a cylindrical roller bearing with a trilobe-raceway, the location of the maximum radius shall be under that of the radial force to improve the bearing rating life. (iv)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oundness of the base circle where the radius of the lowest points of the trilobe-raceway contour locates, the cage slip ratio rises gradually and the bearing rating life decreases.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位数估计和Huber M估计相融合方法对未知分布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稳健处理,得到时间序列稳健数据,进一步得到时间序列数据的本征区间、变异率、中位数和平均值,组成时间序列数据的测度。该方法对不同沟道损伤直径条件下滚动轴承振动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滚动轴承振动数据的变异率、中位数及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一致,与轴承的实际工况吻合,可以作为滚动轴承性能退化的测度。其中轴承正常运行时的变异率为10%与轴承寿命规定的10%失效率相同,轴承失效时的变异率89%和沟道损伤直径达到失效直径的89%相同。该测度准确地反映沟道损伤直径对轴承振动性能的影响,为滚动轴承性能预报提供可靠依据。该方法不需要知道时间序列数据的分布类型,为未知分布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稳健处理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法获取角接触球轴承NSK-7015C的结构参数样本数据,采用Newton-Raphson法求解轴承变形几何协调方程、滚动体平衡方程和内圈平衡方程所构成的非线性方程组。应用Kriging和Monte Carlo相结合的方法(AK-MCS)构建样本数据与轴承生热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使用全局灵敏度计算方法计算轴承结构参数对轴承生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轴承结构参数下,采用AK-MCS法预测的轴承生热与轴承拟静力学分析模型求得的结果差值均小于0.003 W,说明AK-MCS算法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轴承生热对轴承滚动体直径变化反应最灵敏,轴承内、外圈沟道直径影响次之,轴承内、外圈沟道曲率半径影响最小,该研究能够为轴承结构参数的设计优化和加工精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公-自转耦合的控制力矩陀螺轴承组件非线性动力学微分方程组和摩擦力矩理论计算式,开展了轴承保持架结构、滚道加工精度和轴承预紧力等参数对控制力矩陀螺轴承组件摩擦力矩特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某型号控制力矩陀螺轴承组件摩擦力矩异常波动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保持架外径表面与套圈引导挡边之间碰摩以及钢球与保持架兜孔间碰摩是引起该型号控制力矩陀螺轴承组件摩擦力矩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合理的轴承原始径向游隙可有效消除轴承保持架外径表面与套圈引导挡边之间的碰摩现象,且避免控制力矩陀螺轴承组件摩擦力矩明显异常波动。  相似文献   

15.
弧齿锥齿轮激励研齿的动态研磨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包含齿侧间隙、传动误差和时变啮合刚度等因素的10自由度弧齿锥齿轮研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针对普通研齿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激励研齿加工方法,对普通研齿和激励研齿动态位移响应和动态研磨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激励研齿方法使工作齿面和非工作齿面同时得到研磨,增加了研齿时的动态研磨力.超声激励下的弧齿锥齿轮研齿试验表明激励研齿方法能提高研齿的效率,提高齿形精度,改善齿面质量和轮齿啮合特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Kriging模型和遗传算法的齿轮修形减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丽  佟操  陈闯  郭秋萍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6):1412-1418
针对齿轮修形优化时计算啮合刚度计算量大、计算精度低、操作繁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Kriging模型和遗传算法的齿轮减振修形优化算法.以典型直齿轮传动为例开展齿轮修形优化,通过拉丁抽样建立Kriging模型,解决齿轮修形优化的多响应和隐式函数的问题,通过Kriging预测的啮合刚度与有限元法的对比可知,时变啮合刚度函数各参数的误差最大值为7.79×10-5,1.20×10-3及1.30×10-4,验证了Kriging多响应预测啮合刚度函数的精确性.将Kriging预测函数代入直齿轮啮合传动的动力学微分方程,采用遗传优化算法时将齿轮动态传动误差响应波动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得到最优的齿轮修形参数.算例表明:相比于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修形和未修形的齿轮,该算法的减振效果最好,验证了基于遗传算法与Kriging模型对齿轮进行修形优化的正确性、高效性.相比于直接采用有限元法进行齿轮修形优化,该算法计算时间由26.91d减小为2.24h,证明了该算法计算效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