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3,(11):9-9
本刊讯北京时间11月3日15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D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连续进行的第三次航天发射。此前,我国于10月1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10月21日成功发射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中国创新1号小卫星。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这样高密度的航天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从未有过。这表明我国航天发射水平与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研制能力日益增强。这次发射升空的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与以往的返回式卫星相比,这颗卫星整体性能有较大改…  相似文献   

2.
长征二号丙(Long March 2c)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一种火箭,从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至今,已连续进行了13次成功的飞行。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系两级液体火箭,全长34.35米,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92吨,起飞推力2747千牛。执行本次飞行任务的这枚长征二号丙火箭同时把两颗科学试验卫星送入太空,主星是一颗国产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搭载星是瑞典的科学探测卫星弗利亚(FREJA)。 为适应搭载瑞星的需要,这枚火箭在不改变原技术状态的情况下,在主星和第二级火箭间增加了一个直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成功发射一颗卫星本刊讯10月2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正常。这次发射的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按预定计划,卫星将在轨道上运行15...  相似文献   

4.
自1992年以来,开始了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发射。第一颗星于1992年8月9日发射升空,8月25日成功回收。第二颗星于1994年?月3日发射升空,7月18日成功回收。1996年10月20日又发射了第三颗星,11月4日回收,再次获得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第三颗星于1994年11月确定主任务技术状态,1995年5月确定搭载技术状态。1995年10月完成星上设备齐套,1996年4月完成卫星总装,6月20日完成工厂电性能测试,7月2日完成整星振动试验。卫星于8月8日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飞行试验。  相似文献   

5.
1992年8月25日,我国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返回式卫星,该星是8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卫星在轨运行16天,工作正常,顺利返回。这是我国继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后发射的第13颗返回式卫星,继续保持了100%的回收成功率。 这颗卫星属我国第二代返回式卫星。它基于我国以往发射的返回式卫星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了新开发的近地轨道控制技术,在卫星结构、星上探测有效载荷、卫星的姿态和轨道控制、星体二次分离、星体留轨再用试验和返回回收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与我国以往发射的返回式卫星相比,其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卫星的探测精度、可靠性和灵活性有了进一步提高,获取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4,(9):6-6
8月29日15时5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9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据有关部门介绍,这颗卫星将在太空预定轨道上运行若干天后返回地面。卫星运行期间,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8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36次发射成功。卫星在轨运…  相似文献   

7.
1993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6时正,我国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地将第15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8.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11,(3):50+143-144
我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1年4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3A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次发射是今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4月14日,卫星成功进入预定工作轨道。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航天育种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录祥 《中国航天》2009,(10):10-14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不是想育种,只是想看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一、历史的回顾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开展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目前,中国已研制了24颗返回式卫星,取得了22颗成功发射并回收的成就。已研制完成的返回式卫星有6种型号:1第一代返回式国土普查卫星FSW-0,2第一代返回式摄影测绘卫星FSW-1,3第二代返回式国土普查卫星FSW-2,4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绘卫星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0月14日是中国航天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我国第一颗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1)成功发射了。迄今该卫星成功运行两年零八个月,大大超过了在轨工作寿命两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工程》2010,(4):129-129
据中国航天科技信息网站2010年6月17日报道,两颗瑞典“棱镜”(Prisma)卫星6月15日14点42分搭乘俄罗斯“第聂伯”(Dnepr)火箭成功发射。发射后16min,两颗“棱镜”卫星被释放。卫星进入低地球轨道,  相似文献   

13.
第17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本刊讯11月4日,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四川省遂宁地区安全着陆并成功回收。这颗卫星是10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按照预定的工作程序,卫星在距地200多公里的近地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4.
发射短讯     
正实践十号已运抵酒泉将于4月发射据中国航天网2016年3月9日报道,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已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于4月发射。据悉,作为将要发射的第25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进行了大量适应性创新设计。该卫星将为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提供试验平台,为我国太空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欧俄"火星生物学"探测器发射升空据科技日报2016年3月15日报道,ESA和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0月14日,我国使用长征4号乙火箭发射了我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CBERS)。这是中国和巴西两个发展中国家在空间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合作计划。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的基本特征  卫星系统性能特点1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回归?..  相似文献   

16.
<正>1987年8月,我国通过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将第一批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材料送入太空,开启了我国航天育种研究与发展的新时代。截至2017年年底,通过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我国共计搭载生物种质材料29次,直接推动了我国航天育种的研究、发展与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9日下午4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新研制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发射的第1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颗卫星比以前的12颗卫星在技术性能上更为先进,地面分辨率明显提高,获取的遥感资料更加精确,对我国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 值。 用来发射卫星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它是在长征四号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二级液体运载火箭。火箭(含卫星)全长38.3米,起飞质量为232吨。这次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次投入使用。它的发射成功,使长征火箭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增强了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航天市场上  相似文献   

18.
孙青 《中国航天》2005,(9):22-22
8月29日16时45分,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火箭飞行9分多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颗返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概述了1988~1990年间的中国航天活动。1988年,中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4颗卫星——2颗国内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一颗试验型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1989年,中国安排了多种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的研制任务。1990,中国计划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5颗卫星,其中包括为国外提供的发射服务。  相似文献   

20.
国内动态     
正我国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8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