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根据对彗星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 指出彗尾的出现是随机的;并对各种观测到的彗星现象, 例如I型彗尾骚动、I型彗尾扭折、以及彗尾边界和磁层顶相遇等现象, 与空间电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不同的现象有比较相似的统计结果, 但有不相同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等离子体彗尾流线断裂现象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等离子体Ⅰ型彗尾流线的断裂,已多次被人们见到.本文用MHD的理论,讨论和分析了这种现象,认为这是一种空间等离子体扰动所产生的结果.本文作了定性的分析,及定量的计算,比较满意地解释了这种彗尾中的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型,数值研究了尾瓣巾具有超Alfven速流动的等离子体彗尾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片和尾瓣之间的剪切等离子体流动将会激发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彗尾等离子体片中发生磁场重联,形成磁岛和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团。进而模拟了太阳风引起的局部驱动力对等离子体彗尾中磁场重联的影响,其特征时间远大于流动撕裂模。我们认为一些观测到的等离子体彗尾中的四块和彗尾截断事件可能主要与彗尾中剪切等离子体流动所引起的流动撕裂模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美欧天文学家发现,本世纪最亮的海尔—波普彗星远离地球时带着一条由钠原子构成的黄色彗尾,这是人们首次在彗星上观测到这种彗尾。 美国航宇局的卫星4月初发现,正逐渐远离太阳的海尔—  相似文献   

5.
用于太阳系天体VLBI观测的时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LBI观测技术可以用于对深空航天器的跟踪定位以及测速观测.这类近距离天体发出的射电信号波前是球面波.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1ps精度下近距离射电天体地面VLBI观测时间延迟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22日至6月29日在挪威Andφy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传播的统计特征.21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波.通过分析波相关水平扰动速度的矢端曲线,获得了水平传播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分布,大多数(76%)波具有西向传播的波矢分量,似乎与中层顶具有强的西向背景风有关;水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中层高度上典型的观测值一致.本文分析结果还表明在极区中不仅存在向上的能量传输,也存在强烈的向下的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7.
极区中层惯性重力波的VHF雷达观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opv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的传播特征.几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波.通过分析波相关的流体速度东向和北向分量的变化,获得水平传播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它们与中层高度上典型的观测值一致.同时还观察到三个等相面上行的惯性重力波,其速度偏振椭圆是逆时针旋转的.波相关的扰动速度为15-40m/s,说明在中层存在强烈的向下的能量传输.估算出它的运动学参量,周期为数小时,垂直相速度在0.l—0.6m/s之间,垂直波长约为6.0km.  相似文献   

8.
太阳神飞船观测表明,太阳风高速流中质子束分量相对于核分量的密度随日心距离增加而增加.提出解释这一观测现象的机理并给出二维数值模拟结果.由于阿尔芬波速随日心距离增加而减少,第二支左旋波将与更多的质子共振,把部分原来属于核分布的质子拉到束分布中来.用数值模拟方程方法求解回旋波共振导致的准线性扩散方程,数值结果与观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二维约化摄动方程推导出彗尾剪彻磁流体的修正B-KdV方程,并定性讨论了其非线性性态。主要结论是:(1)推导出彗尾剪切磁流体修正的B-KdV方程,(2)给出彗尾宏观非线性波动与剪切背景的制约关系,(3)定性地解释了彗尾等离子体的一些复杂结构,(4)给出太阳风与彗尾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一种输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1987年6月23日至29日MAC/SINE国际联合观测期间SOUSYVHF雷达在Andφya探测中层大气风场起伏的功率谱.结果显示,垂直速度谱与重力波谱理论有较大差异.引入背景风场Doppler漂移并不能完全解释垂直运动谱与重力波谱理论的偏差,背景风场的影响明显小于理论预测的结果,说明大气运动功率谱成分中除了重力波外可能还有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激光雷达对北京地区上空Na层进行持续观测,通过连续三年累积的夜间观测数据对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进行研究.根据重力波的线性理论计算,得到北京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和时间频率谱.通过选择重力波波长在1~8 km,具有特定波长以及特定周期为60,45,25 min的重力波活动辅助研究重力波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力波大气密度扰动具有夏季大、冬季小的活动规律.结合波源与背景风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北京上空重力波活动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形和对流因素与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性背景风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定常压力梯度边界层相干结构的直接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流动稳定性理论,将不稳定波的一个周期作为相干结构的初值,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有压力梯度湍流边界层中相干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出其各种特性的变化与实验观测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空间探测的最新结果表明,太阳大气中广泛存在小尺度喷发事件,这些事件被认为是由新浮现磁通量导致的小尺度磁重联的表现.小尺度磁重联同时会产生高频Alfven波.本文给出了建立在上述思想基础上的描述日冕加热及太阳风加速的时变二元流体模型的一组数值解,显示解的时间演化、收敛特性及守恒特性.在对由过渡区发出的高频Alfven波频谱的适当假设下,数值解能够解释日冕及太阳风等多方面的观测结果,包括日冕加热,极冕洞密度径向变化,太阳风近日冕底部加速,及在03AU观测到的高速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有限β等离子体中密度和磁场不均匀驱动的动理学Alfven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有限β等离子体中的密度、磁场不均匀引起的漂移波不稳定性的基础上,剖析了漂移波不稳定性对动理学Alfven波激发的作用.动理学理论能正确地处理有限拉莫半径效应和波粒共振相互作用,本文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特性,采用Vlasov方程描述离子运动,运用漂移动理学方程对电子运动进行描述.密度不均匀和磁场不均匀对产生漂移不稳定性的对比分析表明:在有限β等离子体中,密度不均匀比磁场不均匀更易激发漂移不稳定性,且密度不均匀激发漂移不稳定性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更为强烈.这种能量的转换为动理学Alfven波的激发提供了物理基础.所得数值解表明:动理学Alfven波在磁层中能广泛地被激发产生,特别是在磁层空间的极尖区、磁层顶和等离子体片边界层等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区域中更容易被激发产生.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动理学Alfven波对磁层空间中能量传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飞碟探索》2007,(4):5-5
根据NASA的斯匹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的一项最新观测,2007年2月18日,在螺旋星云中心的一颗死亡恒星附近,一些彗星发生了碰撞,激起的灰尘盘围绕在恒星周围35天文单位~15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等于日地间的距离,约1.5亿千米)的2巨离范围内。该发现发表在2007年3月1日出版的《天体物理》杂志上。  相似文献   

16.
无线电掩星和激光雷达观测结果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简要阐述了激光雷达和GPS掩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并利用1996年10月14日1625 UT时 B本 TMU钠和瑞利散射激光雷B(39.23°E、 35.37°N)资#,反演得到 30-55 km高度范围内大气密度和温度的观测结果,与此同时通过激光雷达上空的 GPS掩星观测到的掩星切点处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测出的密度廓线符合得很好;温度廓线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但在某些高度上有较大的偏离.文中最后对比较结果作了简要分析,讨论了重力波对大气密度和温度廓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澳大利亚Adelaide(34.5°S,138.5°E)地区7年(1995-2001年)的OH和OI气辉观测数据,以及同地区中频雷达所测背景风场数据,通过最大熵谱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大尺度重力波的传播特性.结果表明,(1)在中层顶气辉观测区,利用OH气辉探测到48个重力波事件,利用OI气辉探测到29个重力波事件,这些重力波的周期和水平相速度分别集中在68 min和36 m/s左右,具有东南向的优势传播方向,平均仰角为8°~10°,接近水平方向传播;(2)通过OH气辉和OI气辉观测到了同一个重力波事件,并根据两个高度上观测到的扰动相位差判断该重力波为上行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武昌电离层观象台的LF天波的SPA观测记录,分析了SPA效应的一些统计特性;从理论上对X射线的流量和LF天波的SPA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根据LF天波的反射特性和标准大气模式计算了不同季节、不同太阳天顶角、上、下午不同时间的SPA效应的特性,发现SPA效应除具有季节差别外,还有上、下午的不对称性、同时揭示了SPA效应与X射线的对数流量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相关.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较,两者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9.
VASIMR中螺旋波等离子体源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螺旋波等离子体具有密度高,可控性强且无电极等优点,被应用于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VASIMR,Variable Specific Impulse Magnetoplasma Rocket)中.设计了一个螺旋波等离子体源,并给出了其中2个关键部分——磁场线圈和螺旋波天线的设计.对螺旋波等离子体源进行了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电子密度随射频输入功率的增加几乎呈线性上升,估计电子密度的量级在通入工质后完全可达1011 cm-3.  相似文献   

20.
地面入射的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泵波)和电离层等离子体之间的参数相互作用,能够引起静电波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不稳定性.本文用PIC静电粒子模拟方法,研究泵波与赤道电离层E区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泵波能够控制双流不稳定性的发生,在不同条件下,泵波对双流不稳定性起着稳定与不稳作用,模拟结果定性地与理论研究结果相符合,这为我们对不规则体产生的地面人工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