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江夏 《飞碟探索》2011,(11):10-11
不久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表了最新的微波宇宙全图,初步分析显示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误差为1%。第一代的恒星在大爆炸后2亿年开始发光。  相似文献   

2.
邱伟 《飞碟探索》2003,(3):12-12
1988年,被誉为20世纪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伟大天才斯蒂芬·霍金写了一本薄薄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他以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一时风靡全球,使大众对神话般不可思议的现代宇宙理论有了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宇宙学几成显学。霍金在书中推测,宇宙大爆炸大约发生在180亿年前,也就是说宇宙现在的年龄是180亿岁。但在10年以后的1998年,科学家们分析了大量最新的观测结果后认为,宇宙的年龄没有180亿岁,最多不过150亿岁。这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呢?我们知道,超新星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亮度突然增加到原来1000万倍以上的恒星。1998年,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正>7月5日,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欧洲空间局公布了去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卫星拍摄的首幅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代表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随着宇宙的冷却,与物质密切相关的第一批逃逸的光子,也被喻为宇宙的第一束光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经过137亿年的漫长旅行才到达地球,对研究人  相似文献   

4.
谢懿 《飞碟探索》2011,(2):54-55
宇宙是寂静的,静得让人恐怖。在竖起耳朵监听来自地外文明的无线电信号几十年之后,我们依然一无所获。也许宇宙中根本就没有其他生命,也许这只是地外文明搜索的初级阶段,也许我们监听恒星系统的波段不对。  相似文献   

5.
超新星与宇宙年龄〔美〕R.柯施纳○云立中译超新星1987A使我们测量宇宙距离的能力受到意料之外的、严格的检验。遥远的恒星和星系看来正远离地球而去,还在分担自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宇宙膨胀。如果我们能够测量到一个正在缩小的星系的距离,那么把这个数据与这个星系...  相似文献   

6.
谢懿 《飞碟探索》2013,(4):40-40
宇宙是寂静的,静得让人恐怖。在竖起耳朵监听来自地外文明的无线电信号几十年之后,我们仍然一无所获。也许宇宙中根本就没有其他类型的生命,也许这只是地外文明搜索的初级阶段,也许我们监听恒星系统的波段不对。  相似文献   

7.
说起宇宙,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许多星系。据现在观测得出的结论,宇宙是由1000亿个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构成的,而它的起源来自于时间开始存在之时的一场大“爆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按现在的科学水平,这一理论应是正确的。除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外,还有人提出了阴阳宇宙理论,这一理论尤其在中国影响较深。因为有些人相信,在我们的阳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平行的阴宇宙,也就是鬼神生存的宇宙,而且确信阴宇宙中神灵的力量始终操纵着阳宇宙的事物。阴阳宇宙论与反宇宙理论有些相似,即在我们的现实宇宙外还存在一个与…  相似文献   

8.
张明昌 《太空探索》2001,(12):35-35
现在人们已普遍接受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尽管很多人一时还难以想象,但一般都知道,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乃是100~17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的结果。 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1965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无意中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因为他们用射电望远镜(一种只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的望远镜)观测时,发现在波长为7.35  相似文献   

9.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2,(12):5-5
揭秘宇宙早期演化 包括多伦多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系专家在内的团队,耗时5年持续2300小时的观察,终于确认了两颗高光度超新星的数据:它们拥有非比寻常的亮度,最高可达到普通超新星亮度的100倍,其光变曲线正发生着缓慢变化。现两颗超新星被命名为SN2213与SNl000+2016。估算其死亡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100倍~250倍,爆发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当时宇宙尚且“年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主流科学家的意见是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据说那是在150亿或120亿年前,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和物质。数学物理教授图罗克最新提出的“开放暴胀”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像豌豆大小的物体,悬浮于一片没有时间的真空,“豌豆”状的宇宙存在的时间与“大爆炸”相隔一个极短瞬间。他认为,“豌豆”状的宇宙在大爆炸前的瞬间内经历了被称为“暴胀”的极其快速的膨胀过程。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由于爆炸不断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又将坍塌,然后整个宇宙乌呼哀哉,所有的一切宣告消亡。虽然科学家宣称宇宙的消亡也要有一二百…  相似文献   

11.
陈壮叔 《飞碟探索》2014,(11):30-31
2014年3月17日,新华社发出一条醒目的报道。称美国航空航天局设在南极的BICEP2望远镜找到了理论所预言的、宇宙大爆炸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留下的痕迹(指引力波)。按现今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宇宙刚出生的10弘秒发生了暴胀,到10“秒时,宇宙空间瞬间扩大了10拍倍。理论家说。在暴胀结束时必将产生引力波,这是一种空间的波纹,也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光子碰到引力波时将产生偏振。而BICEP2望远镜探测到的,正是这一偏振的图谱。  相似文献   

12.
正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从美国肯尼迪中心发射升空,将哈勃空间望远镜送入近地轨道。浩渺宇宙的万花筒,从此展现在人类面前。是哈勃空间望远镜让人类的双眼第一次目睹宇宙深空的缤纷景象,连上百亿光年之外的恒星爆炸、塌缩都清晰可见。最神奇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距离地球130亿光年之外的信息,这几乎就是时间的尽头,宇宙大爆炸的起点就在不远的前方。这是天文学家梦  相似文献   

13.
《太空探索》2010,(8):F0002-F0002,1
7月5日,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欧洲空间局公布了去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卫星拍摄的首幅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代表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随着宇宙的冷却,与物质密切相关的第一批逃逸的光子,也被喻为宇宙的第一束光线。  相似文献   

14.
宇宙起源:大爆炸还是分裂生长代敏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银河系之外,还存在数不清的星系。这些星系之间,是巨大而空虚的太空。为了测定星系间的距离,他开始仔细观察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光谱。哈勃发现,其它...  相似文献   

15.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或许与银河系自转引起的离奇的时空延伸有关。反物质是构成星系、恒星以及人类自身的原材料的一个奇特表亲。尽管今天的宇宙几乎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事实本身让科学家困惑不已。宇宙在137亿年前那次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的物质与反物质应该是相当的,二者早已通过爆炸而彼此湮灭,将宇宙置于完全的荒凉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可观测宇宙     
正可视宇宙的半径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所看到的星系总是有限。人类几千年来,总在孜孜不倦地探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地完全了解宇宙。在观测宇宙时,我们似乎总以观察者为中心的角度看宇宙,就像一艘在地球表面大洋中航行的轮船。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观测到宇宙大爆炸后的7亿年左右的早期天体,可观测宇宙年龄大约为138.2亿年。由时空、距离和光速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宇宙的直径为138.2亿光年的倍数。如果按138.2亿光年估算,考虑  相似文献   

17.
对天文界来说,20世纪60年代可说是宇宙学和天文学的大收获时期,不仅观察到了理论预言的中子星、微波背景辐射(它是宇宙创生大爆炸的余晖),而且最重要的是,经科学家的长期努力,终于使大爆炸理论从众多宇宙论中脱颖而出。按照这一理论,140亿年前,空间中的一个极小的点突然大爆发,温度达到无限大,能量和物质井喷而出,空间开始膨胀,之后逐渐冷却到今天的3K,而其可观察的空间跨度约为140亿光年。  相似文献   

18.
黑暗的宇宙     
正为什么宇宙是黑暗的?关于宇宙为什么是黑暗的问题,天文学家解释:"宇宙空间本身是空荡荡的,没有颜色、没有光亮。因为宇宙没有任何物质能够将光线反射进我们眼睛里,所以我们看到的宇宙空间就是黑暗的,即使恒星的光线可以穿过这些空间,但也没有任何物体能反射这些光线,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空间也是黑暗的。"  相似文献   

19.
王承东 《飞碟探索》2011,(11):44-45
没有宇宙大爆炸初期那几乎超过78%的暗物质,就不可能有今天宇宙中到处以氢为元素的恒星、星系和星云。元素氢只有一个质子与电子,同位素氘则具有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不带电的中子。暗物质是拥有很少电子。几乎没有电磁传导性质,电磁势能特别弱的物质。1985年,苏联科学家尤·契科夫认为真空中如果大量存在三个夸克的粒子结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天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0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137±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整个宇宙不断地膨胀,星系整体退行。各个方向上的星系都在飞快地离地球远去。 由于多普勒效应,地球上接收到离其远去的星系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会降低,也就是发射光谱向长波(红光)方向移动,天文学上称之为“红移”。离地球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大,产生的红移越大。遥远的、退行中的恒星、星系和类星体等天体发射的光本是可见光和紫外辐射,由于红移,地球上探测接收到的大多是红外辐射。所以,利用红外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