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濒死体验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都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确信濒死体验的探索结果。尤其是那些来自“死亡测验”、“地狱考察”和“死而复活”的事实,更是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  相似文献   

2.
《飞碟探索》2007,(3):5-5
据光明网-光明日报,由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一批世界顶尖级神经系统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研制出能够洞察人脑、解读出人在“事成”前之“心想”的大脑扫描仪。这些科学家用高清晰脑扫描仪对人脑进行扫描,用计算机找出人脑活动的独特模式或不同思维活动的独特信号,然后扫描大脑寻找这些信号,再将扫描到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思维,从而解读出一个人想要干什么。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成功解读人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张生 《飞碟探索》2010,(12):58-58
研究人员认为,沉睡中的理智或许并不能作为任何批判性思维的恰当工具,但是人类在沉睡中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不仅如此,做梦本身的目的之二,可能就是为清醒时困扰我们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前,屈原写下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天问》。这是屈原代表作《楚辞》中的一篇,在《天问》中,他一口气对天地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事实上,这些古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自有人类以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时代的人们始终与这些问题纠缠不清,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初露端倪。让我们来听听当代科学家是如何探讨、回答这些古老的“天问’’的。也许,从这些新鲜、有趣而又睿智的言谈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思维方式,激发我们本能的好奇与天赋的潜能,并享受科学探索之旅的惊险、神奇和快乐。  相似文献   

5.
艾先力 《飞碟探索》2014,(11):43-43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教授戴维·斯皮格尔是催眠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一直坚信并试图证明催眠术的作用。他说:“虽然人们对催眠术充满争议,但它不会消失,它有太多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对催眠术的研究有两派,一派认为催眠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被催眠者的思维状态。而另一派则认为催眠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暗示和使身体放松的手段。斯皮格尔属于前一派。多年来,他一直在与另一派的两位精神病学家欧文·基尔希和斯蒂芬·柯斯林论战。  相似文献   

6.
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仅银河系就有 1500亿个。然而,无论哪一个恒星,它即使有自己的行星系统,也不能永远与之安然相处。一些恒星放出的巨大热量足以把它的行星烧成灰烬,而另一些恒星甚至无力把它的行星烘热。尽管如此,科学家仍然推测银河系有 1%~ 2%的恒星可能会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而且这些星球上可能存在着生命。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呢?在长篇幻想小说里,游来荡去的总是一些以原子能为食的金属生命,或是存在于宇宙间的思维晶体,或是硅三角之类,不一而足。我们无意与作家争长论短,只想用科学家的眼光观察一下邻近的星球…  相似文献   

7.
探索俱乐部     
地外到底有没有生命?外星人是否存在?这是许多航天、天文爱好者所关注的问题。前几天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谈了他对上述问题的一点看法,现摘要刊登出来,供广大爱好者探讨、研究。 现在科学家们的“搜寻”外星人(宇宙生物)的工作,犯了一个主观错误,就是把宇宙间所有生物的起源(维持)都以地球上的生物来看待,但或许只有地球上的生命才以水和空气来维持生命,而其它的宇宙生物则以另一种方式生存。科学家们把  相似文献   

8.
1.1月24日,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有一种源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病毒能够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日本和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8%的遗传物质来自一种病毒,而不是来自人类的祖先。  相似文献   

9.
包括UFO探索在内的思维领域之中,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一旦发现与权威相反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这就是思维的定势。此外,人们还习惯于人云亦云,并借此认识方向的从众心理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这就是思维的从众定势。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怀疑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因此,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我们研究UFO的必经之路。迄今为止,关于UFO问题人们所能达成的惟一共识和所获得的惟一肯定结论就是,围绕UFO存在着大量我们难以想见和经验之外的现象。由此可知,对UFO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空间扫描     
价值10亿美元的“太阳观测卫星”(SOHO)于6月25日失控科学家已失去和SOHO的所有通信联系。该卫星是1995年12月2日升空的,设计寿命2年。其上的仪器能以几种不同光谱及波长的光对太阳进行拍摄,还可以测量和分析由太阳产生的粒子和磁场,是人类有史...  相似文献   

11.
肖东 《飞碟探索》2012,(3):11-11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新地平线"号宇宙飞船目前已经是所有太空任务中离冥王星最近的,天文学家希望能借由这番近距离探测,确认冥王星冰冻表层的下方式否有隐藏的液态海洋。冥王星表面是由氮冰所组成的薄壳层,在其下方则是水冰壳层。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行星科学家格利尼和尼莫尔等人计划探究冥王星冰层下方是否有海洋存在,如果有  相似文献   

12.
大宇宙     
正所有恒星都有"孪生同胞"?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一直推测太阳有一颗被称为"涅墨西斯"的伴星。这是一颗非常暗淡的褐矮星或红矮星,会干扰太阳系以外天体的轨道,增加它们与地球碰撞的概率。涅墨西斯是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的名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这颗太阳伴星使一颗小行星闯入了地球轨道,并在随后的碰撞中导致恐龙灭绝。现在,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涅墨西斯星可能存在于宇宙某处的证据。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所有恒星可能都是成对诞生  相似文献   

13.
在1907年,瑞典化学家斯凡特·阿列纽斯提出了一个奇妙的想法:把地球上的微生物用特殊的方式,比如恒星光压(即辐射压,电磁辐射对所有暴露其下的物体表面所施加的压力。)推动抛到遥远的太空里,如果它们遇到了合适的环境,说不准就能在那里存活下来,并进化出高智慧生命。一些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生命就是40亿年前由彗星带来的微生物孢子进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初,美国科学家在对1997年火星考察的数据重新进行分析后发现,火星表面含有叶绿素,此项新发现表明有望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叶绿素是植物和藻类用以将太阳光转化为食物的一种物质,地球上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因为叶绿素的颜色而呈现绿色。研究报告表明,两位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火星探测飞船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出现了六个潜在的叶绿素热点。据悉,有关研究正在继续进行。美国科学家发现火星上有叶绿素@刘彦骅  相似文献   

15.
@张有祥众所周知,数千万年以前,恐龙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突然间灭绝殆尽。多少年来,科学家们就其原因提出了数十种假说,但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不久前,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两种全新的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推断。恐龙灭绝于癌病变:美...  相似文献   

16.
冈瓦纳超级古陆曾经存在冈瓦纳超级古陆是科学家们长期推测可能存在的一个假设性远古时代的超级大陆。科学家们相信,现今北美至澳大利亚所有大陆,都曾经是冈瓦纳超级古大陆的一部分。这一设想的主要依据起源于对地质及板块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结果。最近在阿根廷南部巴塔哥...  相似文献   

17.
康旻 《飞碟探索》2014,(3):39-39
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且拥挤的神经“高速公路”,拥有数以十亿计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和数千神经元相联系。要弄清大脑如何产生思维、行动、情感以及最关键的意识,即便对最聪明的科学家而言也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飞碟探索》2014,(8):5-5
科学家日前表示,《星际迷航》中的远距离人员传送技术是合乎物理学原理的,他们已经在远距离传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成功地将一个原子传输了3米,精确度达100%。实验负责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罗纳德·汉森教授表示:“我们传输的是一个粒子态。如果你相信人体是由无数原子以一种特定方式聚合在一起的产物,那你就得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将人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19.
由日本科学家发现的一种地层微震,近年引起地震科学研究的注意,科学家希望进一步掌握此种微震的信息,来增加对地震发生机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宇宙是什么?     
宇宙是什么?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时,也许就有了答案.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让我们坐在明亮的面朝阳光的窗前.当灿烂的阳光通过窗户射入屋内,那一大束光芒就会与房间内的阴影产生强烈的反差.我们再缩小瞳孔,仔细看那束阳光照亮的空间,就会发现:空气是看不见的,但被阳光照亮的柱状空间里,有无数飘浮着的微小尘埃在舞动.它们飘来飘去,忽上忽下,舞动不定.这是肉眼细察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更小的尘埃我们根本就看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