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反物质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70年以前,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首次在实验室中发现了正电子。这一反粒子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随后,反物质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如反质子、反中子也相继被发现。从那以后,寻找反物质的科学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知道,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加上核外电子就构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组成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那么,能否由反中子、反质子和正电子组成反原子,再由反原子构成反分子,从而进一步构成同样复杂的反物质世界呢?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拉迪克认为,每种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2.
氧离子注入P型(100)单晶硅形成SIMOX样品,经俄歇电子能谱、扩展电阻仪测试,形成了SOI结构;经霍尔测试仪测试,制备的SIMOX样品表层硅膜反型为N型导电类型,SIMOX样品的反型是硅中的氧施主所致,由近自由电子的类氦模型计算,氧施主电离能力为0.15eV,该值与早期文献报道的实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利用单模激光进行泵浦的铯-氦磁强计。由于单模激光比铯元素放电灯具有更高的泵浦效率,这种铯-氦磁强计得到了比传统的放电灯铯-氦磁强计更强的磁共振信号。通过测量各试验因素中引入的磁噪声,发现激光的光功率涨落是目前磁噪声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信噪比与光强的关系,得到了最优化的光强;通过主动光强降噪技术,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铯-氦磁强计的噪声峰峰值可以优于0.02 nT。结果表明,通过提升激光功率的稳定性,激光泵浦式的铯-氦磁强计非常有潜力得到比质子磁强计更高的准确度,可作为恒定弱磁场计量标准的新一代主标准器。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是宇宙射线?天文学家确认宇宙射线是来自于宇宙中的一种具有相当大能量的粒子流,它不同于由光子组成电磁射线,而它是由亚原子组成,亚原子是比原子还小的粒子,像是质子、原子核或电子一样。大部分宇宙线是由单纯的质子构成的,还有一小部分是由氦原子核构成的,另外极少一部分是重元素构成的。因为宇宙射线具有质量高速粒子流,所以也同样具有巨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1,(3):5-5
地球还在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已成功完成了铅离子对撞实验。二束铅离子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撞击,产生多个微小的高温“火球”。科学家称,这再现了宇宙大爆炸一百万分之一秒后的状况,因此被很多媒体称为“迷你版宇宙大爆炸”。  相似文献   

6.
月球氦-3资源的原位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深空探测的能源供给问题,而且能够极大地减少深空探测的成本.选取钛铁矿作为月壤的代表矿物,建立了氦-3原子以空位和间隙两种缺陷赋存于钛铁矿中的分子动力学模型,阐述了不同温度下氦-3原子在钛铁矿中的扩散和释放行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氦-3在钛铁矿中扩散时,这些原子倾向于聚集成气泡.根据氦-3释放量随温度的增长率,整个加热释放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月球氦-3资源原位开采的最优加热温度应在1000K以上,该温度下以不同形式赋存的氦-3均可以大量释放.   相似文献   

7.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行星大小的天体,密度极高,仅用4天6小时就围绕其主恒星旋转一周。 该天体被天文学家命名为COROT—exo-3b,属于褐矮星,但是发现该天体的研究小组没有排除它就是一颗行星的可能性。褐矮星是失败的恒星,它们燃烧锂,但是质量不够大.无法产生为恒星供给能量的氢氦热核聚变。行星既没有燃烧锂,也没有氢氦热核聚变。  相似文献   

8.
《太空探索》2004,(1):F003
科学家分析美国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和苏联“月球”号探测器带回的月球土壤,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总量达10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9.
大型强子对撞机于2008年9月10日开始运转,并产生了第一批图片。整个对撞机运行正常,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是2008年度科学界最引人瞩目的事件,这是有史以来人为的最高能量粒子对撞,它将揭示宇宙起源之谜。用霍金的话来说,这项实验将宣布“物理学上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0.
让粒子对撞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闪耀新星。大型强子对撞机会不会撞出暗物质、微型黑洞或其他奇特物质,尚在未定之数。但无论如何,要想预测最后出现的东西为何,都是一项绝顶困难的任务。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分析对撞后的数据,协助物理学家确认他们没有遗漏掉重要讯息,只是这个方法尚未获得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1.
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确定物质的最小单元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恩·卢瑟福发现物质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1932年,詹·查德威克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这样,说到底,物质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所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三种基本粒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旋转,原子核的直径不及原子的万分之一,这样,原子内部就存在着巨大的空隙。假若质子和电子撞在一起,就会形成中子。于是,科学家提出一个有趣的设想:如果设法把所有的质子和电子都结合在一起,形成全部由中子组成的物质,其密度就大得惊人。因为原子内部几乎没有空隙了。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非常强大的压力,把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压回到原子核里去。早在20世纪初,就有物理学家提出过:宇宙间可能存在着完全由中子组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一个从文明诞生之初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直到最近两个世纪,这个问题才逐渐有了准确的答案。19世纪的化学家发现,世界万物都由几十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每一种化学元素都由原子组成;而每一个原子都包含了一个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若干个核外的带负电的电子;每一个原子核则由不同数目的带正电的质子以及电中性(正负电荷平衡)的中子构成。在原子中,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占据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非常之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每1克物质,都包含了将近1亿亿亿个质子或中子。  相似文献   

14.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1):14-15
第22颗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的太空蚕.在太空邀游了18天后,于9月18日在北京航天城“走”出了卫星返回舱.安全“回家”,表明由我国学生设计的太空科学实验——“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取得成功。这是我国卫星首次成功搭载青少年生物实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静态膨胀法与固定流导法获得了(10-9~10-14)Pam3/s的氦标准气体流量,并采用静态累积法对所产生的极小气体流量进行了测量,相应的氦离子流上升率在(10-10~10-15)A/s范围.实验结果表明:气体流量静态累积时的离子流波动随流量降低逐渐增大,降至1.69×10-14 Pam3/s时,多个数据点已偏离上...  相似文献   

16.
谢贤 《飞碟探索》2004,(3):17-17
将来去月球勘探的太空人,其中的一项任务将会是发掘在地球上罕有的同位素——“氮三”helium-3或3He)。氦三是21世纪核子熔合反应炉的最清洁的燃料,因为它的反应非常快,而且只产生很少的剩余辐射。1千克的氦三与0.67千克的重氢一起燃烧,便可以产生6.12x10^4焦耳的能量,而约2.5x10^4千克的氮三便能提供足够全美国一年所需的能量。科学家相信,在月球表面3千米内的泥土中,便蕴藏着7.5x10^8千克的氦三。  相似文献   

17.
宇宙探索     
脉冲星和星际分子脉冲星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因此,我们要从中子说起1920年,新西兰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恩·卢瑟福预言原子核中可能有中性粒子存在。1932年,他的追随者,另一位英国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在实验室发现中性粒子,证实了他的预言。后来,这种中  相似文献   

18.
在时燃烧喷氦的冷流试验中,利用吸气式热膜浓度感头,直接测量局部混气的热膜电压,由此根据静交准可获得超音速流通掺混层氦气深度这种局部混气深度测量方法不需要取样及气体分析,实验表明,这种吸气式热膜深度感头测量的相关参数具有良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据美国的天体物理学杂志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四位科学家,杰奥弗雷·马希,保尔·巴特勒,凯利·阿普斯和斯蒂芬·沃格特,已在我们的太阳系外发现了六颗行星,这就使人类在太阳系外发现的行星总数达到了28颗(还有一说为33颗)。  天文学家斯蒂文·沃格特认为,他们发现的这几颗新行星所环绕的恒星在大小、年龄和亮度上与我们的太阳相似。距离我们地球从65光年到192光年不等的这六颗新行星的质量略小于木星或在体积上小几倍。而且这几颗行星的构成成分也与木星相似,基本是含有氢、氦两种气体的巨大气体星球。这一点与迄今发现的太阳…  相似文献   

2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流层飞艇放飞方式是其安全起飞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平流层飞艇放飞过程动力学响应建立了力学模型,提出了解析求解方法,开展了定量分析研究。依据影响平流层飞艇放飞过程的关键因素,对单氦气囊结构以及多氦气囊结构的平流层飞艇放飞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单氦气囊结构飞艇动力学响应的定量分析结果与飞行试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为进一步优化放飞过程的操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